王浩:在劳动实践中升华自我

时间:2025-05-23 浏览:27

作者:王浩(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新学期伊始,我接了一个新的班集体。班级同学普遍阳光活泼,绽放着少年的蓬勃与朝气。孩子们相处非常融洽,很快就打成一片,除了W同学。

 

初次见到W,他少言寡语,蓬松的头发和惺忪的眼睛显得无精打采,穿了两天就有点脏的校服,让他成为了班级里“格格不入”的存在。经常没有完成课后作业,更是让他成为了课代表名单上的常客;课间的时候,爱说一些“不合适宜”的话语,让W同学几乎没有伙伴。在班级的量化考核比拼中,他一直是“吊车尾”。这样“特殊”的学生,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

 

联系家长、严厉批评......我开始尝试用这些方式来教育,但效果甚微。W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常年上夜班,小学几乎没有写过家庭作业……在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我开始重新反思对于W同学的教育方式。

 

一个午间,大部分同学们都去参与学校活动,班级的午值日没有及时完成,我进班一看,问了一句“今天谁值日”,此时,趴在桌上的W同学突然站了起来,默默地去卫生角拿起扫把,轻轻地把桌椅挪开,开始扫地。扫完地之后,他又开始拿来拖布墩地,把刚才扫过的地,仔仔细细地墩了一遍,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我走过去,递给他一张纸巾,他接过了纸巾,又默默地把黑板擦干净。这一刻,我对他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原来,他内心也是渴望被认同的。

 

下午上课之前,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低下了头。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他的转变和教育,用单纯的说教可能效果不佳,但可以给他创造在劳动中实践的机会,让他在劳动实践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

 

3月份是“学雷锋月”,我组织学生成立劳动公益小组“小小雷锋连”,我安排W同学担任小组组长的职责。于是,每个周二和周四的放学时分,他便拿上垃圾袋等工具,带了两三个同学,开始了“净化”校园的拾垃圾活动。作为组长,他任劳任怨,风雨无阻,认真负责,积极坚持完成了小组任务,获得了小组组员的认同。同时,他们的小组也获得了“优秀学雷锋小组”的称号。通过主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他逐步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认可,也逐渐向同学们敞开了心扉。

 

学校有一个劳动实践基地——百草园,校长和团委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利用周六、周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W同学愿意“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主动报名参加了活动。在百草园志愿者活动中,他踊跃积极,认真细致地擦拭温室的每一块玻璃,他参与了百草园金银花、艾草的种植......他挥汗如雨,翻地、犁地、移苗、培土、浇水等,他几乎参与了每个环节。他的用心和付出,被老师看在眼里,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一枚小小的劳动实践志愿者徽章,W同学在平日里也随身佩戴,徽章上闪耀的光芒,那是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后获得的认可,那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自我效能感,也促进和提升了W同学的文化课学习。初二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就十分突出,平日里不怎么上交的作业,也一点一点认真补上了。我想,这些转变正是通过劳动实践获得自我效能感后的结果。此外,在班级的自主量化考核评分上,因为他积极的劳动表现,也逐渐由原先的“负分”,变成了“正分”。在各种场合,我也以他积极的劳动实践表现夸赞他,让他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渐渐地,W同学原先孤僻自卑的心已经敞开,在他的脸上洋溢着更多的笑容。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劳动实践教育也是践行“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班级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时常在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一朵朵渴望绽放的花朵。也许未必每个孩子都是文化课的“学霸”,但这些花朵依然可以通过努力生根发芽,挥洒汗水,传播香气,释放光芒,让周围的“环境”更加优美。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是甘于奉献,是舍己为人,是挥洒汗水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点 评:






本案例呈现的是一位父母离异、不写作业、不合群的“特殊”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敞开心扉、融入集体、服务同学的故事。作为班主任,王老师能够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在与家长沟通、与学生谈心谈话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及时反思调整,抓住学生认真劳动的闪光点,通过当众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满足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创造担任劳动公益小组组长、参与百草园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契机,让学生收获归属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通过本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独特且重要的育人价值,每位教师都应坚持五育并举,重视劳动教育,用劳动塑造学生人格,用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点评人:霍霖霞


图片


(本文来源于海淀区中小幼教师《我们的育人故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