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肖复兴: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读书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教师应该同时注重对学生艺术欣赏力的培养,即情商的培养。这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读书的目的,也是指导学生读书的目的。
作者 | 肖复兴 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以我浅显而主观的感觉和理解,如今教师来自课堂之外的压力很大,从而挤压了读书的空间和时间。当然这指的是客观原因,导致如今教师读书渐少的主观原因是什么,我就不清楚了。 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读书并不少。教我五年级语文的王继皋老师,每节课必留下10分钟为我们读一篇课外文章,有散文、小说、童话,都是他平常读书时精心挑选的。我读初三时,教我语文的田增科老师曾借我他读过的鲁迅全集、李渔写的《闲情偶记》、胡仔编的《苕溪渔隐丛话》等书。几十年过去了,这两位老师我还清晰记得。不管以前的还是现在的老师,能读这么多书并能以这些书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都很不简单。 过去有句老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平常读书不仅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所收益。话虽老,理不糙,还是应该记住的。 我也当过教师,曾开玩笑说“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大中小学都教过”。当教师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读书要读出门道才能体会文章的妙处,才能把其中的妙处、得来的方法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和写作。 那么,读书要特别注意什么才能得到这样的妙处呢?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经专门写给中学老师几篇关于读书和写作的文章,其中一篇《第一口蜜》,一篇《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先生重点谈了读书、艺术作品鉴赏时要注意什么。他说首先要注意“欣赏力必须养成”,而且要“像蜂嘴深入花心一样”,这样第一口蜂蜜才能尝到。如果你见了花,蜻蜓点水一样,粘了两下就走了,没有深入花心,就酿不成蜜。 叶圣陶先生强调,在这种阅读和鉴赏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便是培养欣赏力,也就是培养我们自身对书以及一切艺术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吸收能力。这也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我的理解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试卷标准答案训练这种单一方式,语文教学不应成为应试能力的培养工具,这只是注重了学生智商的培养。教师应该同时注重对学生艺术欣赏力的培养,即情商的培养。这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读书的目的,也是指导学生读书的目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远胜于功利性读书,远超过考试的分数,能够影响学生一生。 为了培养这种艺术欣赏力,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读书的两点要求,第一读书要细,第二读书要有自己的主观介入。他举了一个例子特别有意思:比如在电影院中,常常有一些人为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掉眼泪,但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不过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对其中某些景物的一个特写、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赞赏不已。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两种人当中后一种人的鉴赏能力比较高,“前一种人只是被动地着眼于故事,看到了生离死别,后一种人却着眼于艺术”。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观点让我联想到自己,我会问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被感动了?哪些地方让我有深切的感受?如果让我有深切感受的只有大场面,说明鉴赏力有些弱。 我们阅读的时候也一样,不要只注重情节或煽情的部分,或所谓最后升华的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格外注意叶圣陶先生强调的这一点,才能逐渐培养起我们对艺术敏感的欣赏力和鉴赏力,从而影响并指导我们的学生。 关于怎样读书、如何鉴赏艺术作品,让读书和艺术鉴赏化成写作和成长的营养,叶圣陶先生这两篇专门写给中学老师的文章尽管过去几十年了,依然值得我们重读。 当然,这里所说的读书指的是纸面阅读。数字化时代,人们在手机端的拇指化阅读盛行,喜马拉雅上用耳朵听书也很流行。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不好,而是仅仅有这样的阅读还不够,电子阅读替代不了纸面阅读。满足于电子阅读,我们的读书乐趣和快感以及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艺术欣赏力,会无可奈何地下降甚至沦丧,我们读书的能力更可能以极快的速度下降。 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曾经写过一本书《阅读的至乐: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他在书中警告他的同胞英国读者:“放下书本,打开电视,轻松的感觉随之而来。这是因为你大部分的思维已经停止了工作。电影影像的光束直射入你的大脑,你被动接受,并不需要输出什么。这就意味着,与读者占大多数的国家相比较,电视观众占大多数的国家基本是不用大脑的。我们的国家在二十年代下半叶从前者变成了后者。” 约翰·凯里生活的时代还仅仅有电视,没有手机,但他发出的警告同样适合今天的我们,尤其适合做教师的我们。关于读书,如果有什么是需要反躬自省的,就是我们不要步他们的后尘,要重视认真自觉地训练并培养自己的读书能力,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从用大脑变成不用大脑——也就是不读纸质书,或者准确地说是不会读纸质书的一代。 谨以此与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朋友共勉。 来源:中国教师报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