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韩愈诗文,探寻古文运动的精神内核——敬德书院唐宋八大家课程第二讲开讲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方麟 10月21日,敬德书院“唐宋八大家”专题研究课程第二讲如期举行。本次课程由北京教育学院方麟副教授主讲,以“韩愈文选”为核心,从韩愈生平履历、经典诗文解读、文学主张阐释三大维度展开,引领学员深度探寻唐代古文运动领袖的思想天地与文学硕果,体悟古典散文的雄浑气韵与文化魅力。 课程伊始,方麟老师以《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为切入点,梳理韩愈坎坷而坚韧的人生轨迹。他指出,韩愈三岁而孤,由兄嫂抚育成人,却凭借“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的自律,在大历、贞元年间拜师独孤及、梁肃等古文名家,奠定深厚学识根基。方老师特别提及韩愈科举与仕途的波折——四次考进士终于得中,三次尝试吏部博学宏词科却未及第,一度辗转于董晋、张建封幕府任幕僚,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阳山令、潮州刺史,却始终以“操行坚正,言无所畏避”的品格坚守初心。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韩愈的文人风骨,更成为其诗文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经典诗文解读环节,方麟老师选取《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孟东野序》等代表性作品,逐篇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文学特色。在讲解《原道》时,他深入阐释了韩愈的核心观点,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并强调了韩愈在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时,如何通过提倡儒家伦理秩序和“士农工商”社会分工来捍卫儒学传统。韩愈不仅力辟佛老,还重建了儒学道统,确立了从尧舜至孟轲的传承谱系,为宋代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谏迎佛骨表》,结合唐宪宗迎佛骨入禁宫的历史背景,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佛教源自外邦,不理解中华传统的君臣、父子之义。他担忧这种盲目信仰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如废业破产、烧顶灼臂等现象。文中“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的铿锵之语,尽显其“忠犯人主之怒”的担当精神。而《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句,以及“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治学理念,不仅是韩愈对国子监诸生的教诲,更成为后世学子的修身箴言。 对于韩愈的文学主张,方麟老师系统梳理出三大核心:其一,“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承载儒家仁义之道,反对魏晋以来“拘偶对、失经语指归”的骈文风气;其二,“气盛言宜”,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强调作家内在道德修养与精神气质对文辞表达的决定作用;其三为“不平则鸣”,以“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无声,风荡之鸣”作类比,指出文学创作是士人抒发胸臆、干预社会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也成为孟郊、张籍等“韩门弟子”的创作指引。 课程尾声,方麟老师引用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作结,总结韩愈在文学与思想史上的双重贡献:其散文“务反近体,自成一家新语”,打破骈文垄断,为古典散文开辟新境界;其“兴起名教,弘奖仁义”的实践,则让儒学在佛道盛行的中唐重焕生机。他表示,研读韩愈诗文,不仅是对古典文学的传承,更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士人精神的回望。 本次课程通过史料与文本互证、思想与文学结合的讲解方式,让学员们深刻理解了韩愈“文”与“道”相统一的文学追求,也为后续唐宋八大家其他作家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敬德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