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通识”课程第二讲:先秦儒家思想

时间:2025-10-29 浏览:10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心竹


2025年10月22日,“中国哲学史通识”课程第二讲在敬德书院笠僧堂开讲。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从时代背景切入,梳理儒家源流,深入解读孔子、孟子、荀子三大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完整呈现先秦儒家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期,是儒家兴起的关键背景。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体系逐渐衰落,“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争霸兼并不断,卿大夫篡权事件频发,传统等级与道德秩序瓦解。与此同时,“士”阶层崛起。这一群体是贵族最低等级,来源多样,有部分贵族因社会变动降为士,也有部分平民通过学习跻身其中。他们脱离固定宗法依附,成为游离于各国间的知识群体,为思想传播与学派形成提供主体。在此背景下,“诸子百家”兴起,儒家应时而生,以解决社会混乱、重建秩序为核心目标。


“儒”的内涵随时代演变,与“儒家”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早期“儒者”是掌握特定技艺的术士群体,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段玉裁注补充“儒者以先王之道濡其身,能安人服人”。儒家作为思想流派,源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淮南子》记载“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教七十子,儒者之学生焉”,明确儒家与孔子的渊源。《汉书・艺文志》提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认为儒家源于古代教化官职,核心是“顺阴阳明教化”“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尊尧舜、法文武、宗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王心竹教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精神特质与核心思想。


孔子秉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强调“学而时习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态度追求理想。他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通过诠释经典确立新价值秩序。


图片


王教授主要从礼、正名、仁、中庸、天与命等几个核心概念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继承周代礼乐,同时有创新发展,一是扩大礼的适用范围,将礼从贵族专属变为普通人修身准则,二是重“礼仪”(形式)但是更重“礼义”(实质),强调礼需以道德为核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针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正名”主张,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政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具体展开为“爱亲”与“泛爱众”:以孝悌为“仁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形成由近及远的仁爱体系。“为仁之方”包括“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与“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仁之法”有“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恭信敏惠”,且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视“中庸”为“至德”,主张不偏不倚的“中行”,认知上“扣其两端而竭焉”,行为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片面与极端;关于天与命,“天”兼具自然性与道德性,“命”指客观必然性,主张“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认为“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但仍坚守道德理想。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深化者,王教授重点介绍了孟子的王道仁政论和心性思想。


王道仁政论是以“仁政”为核心政治主张,孟子提出“尊王贱霸”,“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指出从“三王”到“五霸”再到“今之诸侯”是“逐力”退化过程。孟子认为当时 “民憔悴于虐政”,“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具备实行王道的时机。仁政落实分“养民”“贵民”“教民”:“养民”需解决土地问题(“五亩之宅树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不违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贵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君臣关系相对(“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认可讨伐暴君(“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教民”强调“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提升民众道德素养。同时重视统治者道德修养,“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主张“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认为 “君仁,莫不仁;君正,莫不正”。


 心性论以“性善论”为核心,是仁政论的哲学依据。一是从人禽之别定“性”,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即人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二是“四端说”言性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三是提出心性修养方法,包括“扩充善端”“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寡欲”;四是“尽心知性知天”,构建“心—性—天”体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通过心性修养顺应天命,实现与天合一。


  本讲内容丰富,经过王心竹教授的系统梳理,学员掌握了有关儒家的源流、孔孟的核心思想及其价值,荀子的思想将在下一讲中呈现。共同期待第三讲!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