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通识”课程开班暨首讲开讲

时间:2025-10-22 浏览:228

图片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哲学史通识”课程开班仪式暨首讲活动在笠僧堂举行。开班仪式上,敬德书院宋俊玲老师首先介绍了班级情况。主讲专家王心竹教授表示结合老师们的需求,尽力为大家梳理中国哲学史发展脉络及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海淀教科院燕海霞副院长对参加学习的老师们提出希望,希望大家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中国哲学知识,将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


图片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燕海霞


课程首讲围绕中国哲学的学科建立、发展阶段,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古代哲学的萌芽等相关内容展开,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脉络,为我们搭建起中国哲学史的基础认知框架。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心竹


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论争


胡适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所以,课程开始,便以哲学的方式解决“何以为中国哲学”这个问题。王心竹教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的建立历程,之后探讨了学科建立过程中的核心论争,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概念及方法的引进,究竟是建立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语系统,还是“中国哲学”本身。王教授认为,西方哲学重逻辑、重知识论、认识论,中国前辈学者们尽力挖掘知识论思想,与西方对接,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良苦用心。其实,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本身一直是开放的态势,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许多研究著作产生。中国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损益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体现出文化主体性和创造力。所以,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建造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讲座明确了本次课程涉及的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经学与佛学、宋明理学,让大家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有了清晰的时间线索认知。


王心竹教授具体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她谈到胡适截断众流的研究思想,所以从先秦诸子之学谈起。诸子之学与春秋时期发生的政治文化巨变有关,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社会回归到有秩序的状态,所以提出自己的方案。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直至后来的暴政统治,短命而亡。汉代最初是黄老之学,包括清静无为,也包括刑名法术,集权统治不强,也造成“七国之乱”等动荡。汉武帝时向天下策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标志着儒学作为主要思想在汉代发挥主要作用。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通过经学形态儒家知识分子进入治道系统。东汉之后儒家思想已内化为人的日用常行。经学异化,不足以安抚人心,因而魏晋时期出现名教自然之辨。魏晋玄学成为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儒、佛、道三教均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儒学更多是在人伦日用层面发挥作用,而佛道在安顿人心方面发挥了作用。中唐时期韩愈欲重振儒学,接续道统,其思想体现在《原道》篇中。韩愈可谓是宋明理学的前驱者,宋代人开始追寻圣人之道,为人之为人寻找一个根本的依据,开创了治世与治心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讲座从社会组织形式的连续性入手,列举了章太炎、张光直、王国维等学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梳理了古代哲学萌芽的核心概念:一是 “帝、天、天下”,二是“德”,三是“礼”,四是对世界存在及样态的思考,包括“五行”“和同之辨”“阴阳”及《易经》的变易思想。


本讲为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建立、中国哲学本身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萌芽,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指导和丰富的思想指引。大家边听边思考边记录,手不释笔。课间有老师就所学问题与王心竹教授进行了交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开篇写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位置,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我们现在所受的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哲学的学习,本学期书院组织的这次“中国哲学史通识课程”,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嘉肴至道,还需自食自学,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在六讲之外坚持自修,学有所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