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淀教师共赴经典之约——“唐宋八大家”专题研究课程首讲开讲

时间:2025-10-20 浏览:241

图片


2025年10月14日,“唐宋八大家”专题研究课程于敬德书院笠僧堂正式拉开首讲帷幕。海淀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的全学科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研读古典散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之旅。


以经典为钥,赋能教师育人使命


本次“唐宋八大家”专题研究课程,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大家为核心,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研读其生平思想与经典散文,助力教师深入领悟“文以载道”的中华文化精髓。课程不仅聚焦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造诣与艺术特色,更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与教育思想,助力教师提升文学素养,厚植人文底蕴,推动教师将经典智慧融入教学实践,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注入传统文化活力。


在经典研读中涵养育人底气


图片

海淀教科院副院长 王强


开班仪式上,海淀教科院王强副院长寄语学员,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涵养精神、培育新人的宝贵源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绝非单纯的文学文本,而是承载千年智慧的“活化石”。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柳宗元“关心民瘼”的赤子之心,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胸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气度,皆能为当代教师提供深刻的育人启示。针对课程学习,他向参训教师提出三点期望:其一,需“沉下心”研学,暂时搁置繁忙事务,深入领悟唐宋八大家的思想精髓;其二,应“善融合”思考,突破学科界限,探寻经典与自身教学的契合点;其三,要“重实践”转化,将所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案例,使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学生心田。


与欧阳修的时空对话


图片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方麟


在课程的第一讲中,北京教育学院方麟副教授带领学员与欧阳修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方教授以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芦荻画地教读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其逆境苦学、敏悟成才的历程。在解析欧阳修的文坛贡献时,方教授指出,宋初文风承袭五代浮华之风,苏舜元、穆修等人虽有心革新却力不从心,而欧阳修偶然得到韩愈遗稿后,便潜心钻研,废寝忘食,后来联合尹洙、梅尧臣等人推动北宋古文运动,成功扭转了文坛“论卑气弱”的积弊。谈及为政实践,方教授着重阐述欧阳修“宽简不扰”的理念——他历任多郡,不搞烦琐政令,主张“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在滁州任上因政通人和,得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尽显民本思想。


在文学主张解读环节,方教授深入阐释了欧阳修提出的“道胜文至”“诗穷而后工”“事信言文”三大核心观点:“道胜文至”强调文章的根基在于作者的世界观与道德修养,反对“溺于文辞而弃百事”;“诗穷而后工”以杜甫晚年困顿而诗作愈精为例,指出人生波折能让文人体察民生、抒发真情;“事信言文”则主张文章需内容真实与语言文采兼具,并赞赏《史记》用口语化表达让历史人物鲜活。


随后,方教授以《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核心,结合其创作背景、结构特色和艺术价值,展开深入的文本细读。解析《醉翁亭记》时,他指出文章以“环滁皆山也”开篇,运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套娃式”空间结构,从琅琊山、酿泉聚焦到醉翁亭,既营造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更暗合“政通人和”的治政成效;情感上从“山水之乐”“四时之乐”递进到“滁人游、太守宴”所体现的“与民同乐”,21个“也”字的运用让文风舒缓悠远。解读《丰乐亭记》时,方教授提到,此文作为《醉翁亭记》的“姊妹篇”,通过滁州五代战乱遗迹与宋代太平景象的对比,凸显“休养生息”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风格庄重简洁,尽显“宣上恩德、与民共乐”的太守职责。方教授的讲解,既深挖经典文本的文学价值,更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的连接桥梁,为教师后续将经典篇名融入课堂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