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探寻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的深度联结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当下,“未来学校建设”正成为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当开放化、数字化的未来教育形态遇见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育人新可能? 9月28日,以“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为主题的敬德书院秋季会讲即将开启。这场聚焦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会讲,将揭晓教育实践者的深度思考。 会讲背景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学校建设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承担着创新育人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迭代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精准需求配置等关键使命。 近年来,未来学校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推动教育公平向纵深发展、育人模式从侧重“知识传递”向注重“全人发展”转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教育的时空限制,积极探索适配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范式,为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创新动能与实践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未来学校建设与教育创新实现深层价值突破的核心支撑。它为未来教育注入独特精神内核,在培养学生未来能力的同时,筑牢其文化认同与精神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特色。同时,它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内容,促进了多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赋予未来学校差异化文化标识,让学校发展彰显浓厚的人文关怀,呈现“科技+文化”共生的中国学校样貌。 敬德书院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成果斐然。通过高质量地打造育人场域,创造性地提出中小学师生传统文化“双育”实践模型,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着文化传承与教学实践的“双向推进”。9月14日,海淀教育大会如期召开,敬德书院被认定为“海淀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 基于此,“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主题会讲聚焦学校建设与发展,深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教育发展,为未来学校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目的意义 一、凝聚思想共识,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本次会讲,广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实践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学校建设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从立德树人、学校发展、课程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其赋能路径。会讲旨在凝聚各方共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师生文化认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等方面的具体作用,为未来学校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二、交流实践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海淀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积累了众多值得借鉴、值得推广的鲜活经验与有效做法。本次会讲将选取学校典型案例,详细分享其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方面的成功实践。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经验共享与借鉴,让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践落地与创新发展。 三、激发创新活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域 未来学校建设亟待构建契合时代发展、满足每一位学生需求的教育新生态与新场域。本次会讲以海淀区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其向更加开放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迈进。鼓励各方积极探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场域、新场景的不断涌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 会讲议程 专家简介 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国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学校管理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冷卫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乐府学会吟诵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为先秦汉魏六朝文学诗歌与辞赋。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其他奖励多项。 张东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多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省部级学校改进类等项目数十项,撰写并入选中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教育管理学教学案例十四篇。创建和应用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为学校改进提供专业支持。 朱俊阳,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分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教育部“国培计划”、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北京市“卓越教师语文学科培训计划”专家,研究领域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简介 孙继刚,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中法未来实验学校校长,大学本科学历,MBA学位,中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校长,海淀区优秀校长,海淀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入选北京市第三批名校长发展工程。长期服务于海淀区温泉镇基础教育。2007年,担任北京中法实验学校校长。2017年,带领学校完成学校转型发展,学校更名为“北京中法实验学校”,变成以法语为第一外语的双外语12年一贯制公办国际化学校。自此开始推进法语特色教育,获得法国法语教育认证,成功组织多次校园版DELF考试。2019年,带领学校获得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认定。2023年组织申报北京市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并获得认定。2023年9月,学校加入海淀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2024年,组织学校加入北京市“1+3”实验。2025年,学校获得北京市棒垒球、摔跤传统校认定。2025年,参加教育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丁刚,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高级校长。曾获海淀区五四青年教师标兵、海淀教委优秀党支部书记、温泉镇优秀校长等荣誉。任校长十五年来,始终秉持对学生、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使命。近年来,依托海淀教科院科研优势,积极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推动建成具有融通学习场景、多元学习方式、弹性学校组织及深度技术应用等特征的“绿色创新学校”。学校获评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验校、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实验校、海淀区“新优质学校”等多项称号。主持中国教科院及海淀区多项重点课题,包括《“和乐”教育理念下构建未来学校实践路径的研究》等。 王铁征,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学历。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海淀北部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曾荣获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海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海淀区三八红旗手”和“海淀区教育系统重视民主建设的好书记、好校长”等荣誉称号。她结合校情提出了以“众趣文化”为学校特色定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和未来教育两大发展核心,并构建了“三层五趣"课程体系。在其带领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十字工作模范单位”“北京市中小学文明校园”“海淀区劳动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莹,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海淀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海淀区人民政府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师大初教院硕士指导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数学组优秀导师,海淀区首届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曾荣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评价先进个人、海淀区三八红旗手、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海淀区优秀督学、海淀区四有好教师等荣誉称号,曾任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副校长(小学部主管)、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执行校长(法人)、清悦幼儿园执行园长(法人)。 笔会专家简介 徐子文,中国西促会西部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传统技法——界画著名画家。1974年从师于著名画家徐北汀先生研习中国画。2015年为助力国家申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受邀作为主创人参与创作和绘制由中国冬奥委审定的20.22米长卷《京冀冬乐图》,中国美协主席为该长卷题写卷名。作品五易其稿创作完成后,随即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和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奥运投票会场进行展示。出版《徐子文画集》。 尤德民,山东省高唐县人。先后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分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和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书画》杂志社艺术中心主任、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 任赛,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水画所专职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专项资助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中央书画数字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孙其明,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毕业于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与文献研究、韩国书学文献研究。现为国家博物馆艺术学(书法与文献)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 敬德十年记 鹫峰南麓,环谷西园,百年文脉昌炽,英贤辈出。国家典章,崇重庠序,甲午肇建书院,名曰敬德。藏经纳典,精研义理,弘文励教,卓育菁莪。明德堂上,鸿儒设教,扬洙泗遗风;笠僧堂下,学子问道,治古今典籍。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以集天地正气,砥砺涵养尊德性;读古今文章,琢磨切磋道问学。是年甲辰,敬德十载,文脉传薪,承往继来。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美哉敬德,弦歌不辍,大哉敬德,薪火永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