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培训回归教育本质——海淀区教科院开展专业阅读学术分享系列培训(三)
第三场:未来与变革
在变革中重塑教育价值
第三场由副院长王瑞领读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聚焦教育实践中的智慧生成,带我们走进了教育最柔软而深刻的地方。随后,各位科研教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技术与育人价值的平衡、个体生命成长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既有对未来的理性思辨,也有对初心的温情回望,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探寻教育不变的信念与可能的路径。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刘建琦
推荐书目:《教育新语 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萨尔曼·可汗 著
书目简介:本书由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所著。本书聚焦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凭借作者试用先进大模型的独特经验,解答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核心问题。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展示AI 在教育各场景的应用,剖析其潜力与挑战,为家长、教育者提供实用建议,助其把握教育新趋势。
阅读感悟:在人工智能可以轻易获取知识的今天,我们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份清晰而坚定的答案。它告诉我们,教育的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人的培养,去呵护那些AI无法替代的素养——审辨思维、创造力和情感联结。未来的教育或许就是这样:不是我们陪着孩子学习,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好奇地探索这个广阔的世界。科技从来不是目的,它只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那扇名叫“陪伴”的门。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郑志宏
推荐书目:《智慧竞逐——技术进步与教育未来》
书目简介:本书呈现了经合组织关于人工智能关键认知能力的研究结果,将其与成年劳动人口的技能水平进行比较,并讨论了这些结果对教育和就业政策的启示。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阅读理解能力超过90%的成年人,数学推理能力超过57%—88%的成年人。未来,这两项能力将有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本书呼吁,教育必须变革,以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劳动者。
阅读感悟: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的竞逐过程不应该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对立关系,而应是人类与技术创造育人价值的协同过程。技术需求不等同于育人价值,缺少教育精神而单一从技术角度解决问题,难免会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术窠臼。因而,讨论技术的发展价值,更应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到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上来。回归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只有这样,我相信教育和研究工作才能更加笃定,行稳致远。
赵峰
推荐书目:《论教育》
书目简介:这本书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文稿共四十七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本次选读的是其中“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中部分内容。
阅读感悟:
要做好“引路人”,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应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为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肖明
推荐书目:《实践论》毛泽东 著
书目简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撰写的哲学经典,系统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需完成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呈螺旋式上升。该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创新地提出了“实践第一性”的认识论模型,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智慧至今仍启示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倡导知行合一,对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阅读感悟: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作为信息化师训工作者,在师资遴选上应坚持实践导向,突破“唯学历、唯证书”的局限,重点考察师资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综合实践能力,既能系统阐释国家政策、教学理论与技术原理,又能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帮助教师完成从理论到课堂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正推动千行百业革新。教师初次接触这些技术时,往往难以迅速理解与掌握。因此,师训工作者需通过精准设计培训方案予以支持,针对教师实际需求,选择面授讲授、实践研修或案例分析等最适合的形式,以及在培训中设置有效的交流互动环节,帮助他们逐步内化技术逻辑。只有当教师经历持续的理解、实践与反思,才能最终得心应手地灵活运用,并深刻体会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深层变革。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教师完成培训,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即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案例剖析中,在头脑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接下来必须重返课堂,用教学行动去检验、修正、深化所学,才能触发从理性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教师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让技术真正内化为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实现知识、技能与理念的全面融通。
王健
推荐书目:《曾国藩家书》
书目简介:本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从政、治家、治学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感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没出息留也无用,子孙有出息,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可以说曾国藩对教育本质最深刻的理解是,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习惯的养成、心性的磨练和人格的塑造。这“四要事”,是在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品质和人格力量。重温这段家书,它提醒我,教育的初心,就是回归到“人”的本身。尤其是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不能替代教师成为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只做知识的快递员,更要做学生求学路上的点灯人,点亮他们求知、深思、坚持、表达的那盏心灯。陪伴我们的学生,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陈雨
推荐书目:《梁启超家书》梁启超 著
书目简介:本书挑选了梁启超和其子女之间的家书若干,充满平等与温情,字里行间都是父亲的谆谆教诲与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阅读感悟:梁启超共有十个子女,除了英年早逝的思忠和夭折的“小白鼻”,其余八个儿女全部成才,每一个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专家,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想在中国,一个家庭里出了三个科学院院士是极为罕见的。梁启超劝诫子女要“立志、读书、做人”的段落,文辞简练,思想深刻,情感真挚,阅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希望把这种“父亲式”家庭教育带进生活中。
李雪玲
推荐书目:《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美]戴维·珀金斯 著
书目简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现在的世界,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创造未来的世界。”本书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教什么”,而是“为谁教、怎么教”。只有当我们真正以“未知” 为导向,才能让学习充满生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既能脚踏实地,也能仰望星空。
阅读感悟:本书提出的 “有价值学习” 理念,彻底颠覆了我对教育的认知。深感其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书中深入探讨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Future Wise (英文书名)“未来智慧”的培养目标。书背面有一句“有一种学习,让今天的孩子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生活。” 指出教育规划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陈光
推荐书目:《AIGC重塑教育》刘文勇 著
书目简介:该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资深教育专家、教育科技创新者,拥有近20年教育行业经验。该书系统分析AI对教师、家长、学生角色的重塑,提出“AI辅助+人性化引导”的教育模式,为AI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阅读感悟:我认识到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学习与运用AIGC工具,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重新思考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设计更多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学生情感与思维发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参与教育伦理规范构建,确保技术应用合乎道德与法律。《AIGC重塑教育》描绘了AI大模型驱动下,教育迈向更加个性化、公平化和高效化的未来图景。技术终将服务于人——AI释放教师创造力、激发学生潜能,实现“有温度的教育”。我们应积极拥抱这场变革,善用AIGC,为培养具备学习力、创造力和高敏感度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高洁
推荐书目:《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著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一本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育儿经典。本书提出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教育方法,倡导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自律、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沟通技巧和教育案例,还深入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父母理解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通过阅读本书,家长将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设定清晰界限,并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成长。无论是面对叛逆期的青少年,还是日常育儿中的小摩擦,《正面管教》都能为父母提供科学、系统的育儿指导,让爱与尊重成为家庭教育的基石。
阅读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触颇深。首先,我体会到教育的核心就是两点:自律和宽恕。自律帮孩子约束自己、体谅别人;宽恕让内心善良,学会在挫折中坚韧起来。父母的爱和支持是基石——爱是理解孩子、给他温暖;支持是无条件付出但不强行干预。让孩子自由探索、阅读和实践,最终成长得有自信、有分寸。
但与此同时,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溺爱是纵容,而爱是承担责任、设立界限。父母的责任是当孩子的“安全港湾”,用爱和物质支撑他追梦,失败也能重启。管教要以尊重为前提:多沟通,少训斥,别强加自己的期望。孩子是独立个体,理解他而非控制他,他才能在温暖规范中学会负责,变成有胆识的人。
再者,我发现抑郁症的有三个本质原因:没人理解的孤单、人生意义迷失、内心缺爱。那么解药唯有一个,就是“爱的觉醒”——不是索取爱,而是主动给予。当一个人爱人胜过纠结自己,在真诚付出中感受到价值,就能点亮内心的光,驱逐抑郁阴霾。这不仅能带来勇气,还能构建不可摧的心灵力量!
“内省能力强”的能力很重要。内省也可以称为觉察,能够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觉察自己的欲望感受,而不被负能量带走,沉沦在委屈、难过、悲伤、痛苦等境界中,再借助宽恕的力量,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拥抱自己、温暖自己,爱自己,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解脱执念妄想,心灵自由,平和宁静,重获新生。
张驰
推荐书目:《幸福的勇气》 [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著
书目简介:本书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的阿德勒心理学续作,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展开。书中将“幸福即贡献感”“课题分离”等核心观点延伸至教育领域,主张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建立师生、同学间的“共同体”,通过微小付出获得“被需要”的幸福,为教育者与学习者提供了获取成长幸福的行动方向。
阅读感悟:读《幸福的勇气》,其“幸福即贡献感”的观点照进教育时,让我豁然开朗。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主动建立“共同体”——比如让学生轮流帮同学讲题、参与班级值日,在这些微小的付出中,他们会因“被需要”获得踏实的幸福感,而非仅靠分数定义自我。书中“课题分离”也提醒我,教育者不必为孩子的错误焦虑,而是帮他们认清自己的课题、承担责任。原来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用“主动付出”的勇气,自己挣来成长的幸福。
李长乐
推荐书目:《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 著
书目简介: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基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一本著作。书中围绕学校管理,以质朴的文字和鲜活的案例,阐述了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强调教育者要从“塑造”与“规训”的惯性思维中抽离,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阅读感悟:《发现那棵树》章节中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作为教育者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标准”与“惯性”,我们每个人,都既是那片森林的塑造者,也曾是其中的一棵树。如何打破我们心中的那张“魔床”,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教育人深思。愿我们都能放下那把统一的尺子,带着敬畏之心守护每颗种子的独特。让教育的土壤里,既有松柏的苍劲,也有垂柳的灵动,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独一无二的生命形态——这,才是教育最真的本质。
石宇
推荐书目:《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解子光 著
书目简介:书中整理了以解子光校长为典型代表的校长治校故事,提炼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锻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办学经验。本书积极响应关于“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的重要指示,是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鲜活样本。
阅读感悟:从“教书匠”到“教育家”,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思想,是情怀,也是信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不断追问与思考。
殷玥
推荐书目:《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水仙花—教育学》顾明远 著
书目简介:《水仙花—教育学》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借养水仙花比喻教育,倡导挖掘儿童潜在能力,让其自由发展,强调教育要给予适宜环境与适度锻炼,教师如阳光水助力成长,传递出教育应遵循规律、守护儿童天性以收获幸福的理念。
阅读感悟:阳光是信任,清水是自由,寒冬是磨砺。教师如园丁,不催熟花期,只守护生长的节奏。当孩子绽放独特姿态时,教育便有了最动人的答案。教育应回归本真,少些刻意雕琢,多些尊重守护,让儿童像水仙花般,借适宜条件自由舒展,开出属于自己的绚烂,这或许就是教育追寻的幸福与方向。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回望,我们终将明白:教育的幸福,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见证生命如何以万千姿态,回应这个世界的光与风。
刘宇光
推荐书目:《成长,请带上这封信》
书目简介:该书是一本倡导“慢养育”的名家散文合集,收录了近 30 篇随笔,包括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自身成长经历之谈以及对于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许多值得家长借鉴的教育经验。这些随笔的作者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写给子女的书信温馨感人,对孩子个性的认知与思考真实、客观,充满人性,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满反思,对下一代的教育拥有相对独特的看法。面对大众,他们是镁光灯的焦点;面对孩子,他们是最平凡的父母。他们用世间最珍贵最绵软的爱写就的一封封家书,不仅是送给下一代的脉脉叮咛,更是一颗颗坦荡炽热的心走过遥遥岁月的回响。万千种爱,一个心愿孩子,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阅读感悟:其中一篇《愿你慢慢长大》作者刘瑜,现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本文是她在女儿百天的时候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信,全文包含深情,既有散文的抒情性,同时作为一名学者,文章也充满了思辨性对于教育和成长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探讨,结合当下的教育内卷、青少年心理危机等社会性问题,都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王小金
推荐书目:《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著
书目简介:如果说《论语》是教育的“初心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便是教育的“实践论”。这位戴着草帽、穿着布鞋的教育家,用一生证明:教育不该锁在教室里,而要种在生活的泥土里。
阅读感悟:“生活即教育”这六个字,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读来尤为深刻。当我们抱怨孩子“高分低能”,抱怨他们不会剥鸡蛋、不懂做家务时,恰是忘了教育本应与生活共生。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教学生种菜、做饭、修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让教育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就像他说的“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而是面对生活难题时的底气。如今我们提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本质上是在接续陶行知的理想。但现实中,仍有学校把“生活教育”变成“形式打卡”:拍张扫地的照片就算劳动,写篇“买菜日记”就算体验生活。这恰恰背离了陶行知的本意——他要的不是“模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生长”。就像农民不会在花盆里种出参天大树,教育若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土壤,便只能培养出“温室里的幼苗”。
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育研究中心
侯兰
推荐书目:《理想国》柏拉图 著
书目简介:《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以对话体形式探讨正义、哲学与政治。书中通过“哲人王”统治、理念论等构想,提出一个由理性主导的乌托邦城邦模型,同时批判民主制与艺术模仿。其核心寓言“洞穴隐喻”揭示了认知从幻觉到真理的升华过程,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政治与教育思想。
阅读感悟:柏拉图《理想国》第七章的洞穴寓言描绘了一群自出生就被囚禁于洞穴中的人,他们只能看到影子,误以为那是真实世界。其中一人逃脱枷锁,首次体验到洞穴外的真实光明,意识到先前所见仅为幻象。他试图分享这一真理,却因被误解而遭受杀害。寓言强调,追求真理与光明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牺牲,只有勇敢地走出假象,才能洞悉真实世界。引导他人走出洞穴往往伴随着被误解和排斥的风险,象征着追寻真理的道路充满挑战。
孙成革
推荐书目:《人生中心教育》李金初 著
书目简介:本书汇聚了十一学校原校长李金初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人生中心教育的主张,并不是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形成了一整套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从而构成了一个以“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为功能指向的完整的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中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化,使人生中心教育理论在具体实施层面得以落实,在教育理论与课程实施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体现并回应了人生中心教育理论在具体实施层面的要求。
阅读感悟:海淀区的众多名校,其背后都站着一个有深刻思想的校长,十一学校原校长李金初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校长。他把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都汇聚在他2021年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一书中,其核心思想就是“人生中心教育”,其本质是强调教育应以人生为原点和中心,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与人生发展。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通过承接生命、影响人生成长,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美好人生”。李校长提出了15个教育之问,并以“人生中心教育”做了问答,通过“人生中心教育思想”对学校课程、课堂进行了理论、实践构建,成就了获得社会认可的十一教育模式。
卞丽
推荐书目:《点亮生命灯火》于漪著
书目简介:本书汲取了于漪老师从教60余年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实践,及关于教育本质和教师使命的哲学思考。书中指出,教育的目标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点亮生命的灯火”——唤醒学生内在动力、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
阅读感悟:我们所追求的“拔尖创新”,其根基在于“人”的健全发展。于漪老师所点亮的“灯火”,恰恰构成了创新人才最核心的素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之灯(为何创新?)、独立思考与求真探索之灯(如何创新?)、人文精神与生命关爱之灯(创新为何?)。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不是生产一个个高分数的“学霸”,而是培养一个个内心有光明、有力量、有温度的“人”。当每个生命的灯火都被点亮,他们自然会汇聚成星河,照亮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征途。
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
张禹
推荐书目:《先生》
书目简介: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教育家的纪实作品,由《南方周末》团队精心采写。书中聚焦蔡元培、胡适等十位教育先驱,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口述历史,生动展现了他们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与精神风貌。
阅读感悟:“五育如空气”这一理念,承载着蔡元培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培育具备“健全人格”的国民。教育并非简单地将知识塞进麻袋,而是点燃心灵深处的火焰。五育并举,并非指五门独立的功课,而是如同五种不可或缺的空气!学生无需“吞食”这些教育元素,而应如呼吸般自然而然地接纳,试问谁会将空气视为负担?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而非强行灌输;如阳光普照,温暖人心而非灼热炙烤。重温这一精妙比喻,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如何让每一个生命在自由的“呼吸”中,绽放出“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
党政办公室
朱志勇
推荐书目:《新教育》 朱永新 著
书目简介:本书全方位阐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和观点,方法和步骤,是新教育实验的总结和指导,是教师改变方式、发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行动指南。本书提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阅读感悟:新教育是“新”的教育,创新又创造;是“心”的教育,身心的统一;是“行”的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兴”的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是“信”的教育,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特别值得借鉴的是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创建数码社区。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让我们把专业阅读化为日常,积淀底气,让我们以书香润泽生命,过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白鸽
推荐书目:《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著
书目简介:故事的主角小豆豆,是一个在传统学校里“格格不入”的孩子——她会对着窗外的燕子说话,会把抽屉拉来拉去玩个不停,最终被退学。但当她来到“巴学园”,一切都变了。小林宗作校长以耐心倾听和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式,为她创造了自由而温暖的学习环境,使她的天真与好奇心得到保护,最终健康成长。
阅读感悟:《窗边的小豆豆》不仅是一本关于童年回忆的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想教育的模样——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守护与激发。就像小林先生说的“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成为“小林校长”的梦想与追求。因为,每一个“特别”的孩子都值得被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被我们所守护。
侯思雨
推荐书目:《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里程碑式报告。它系统探讨了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其核心是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大革命性理念。它强调,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过程。
阅读感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种个人的充分发展,不仅是一种个人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一个社会如果不能让它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潜能,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进步。真正的教育,是让人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始终拥有‘学会生存’的能力。它不只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让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当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实现价值,社会才会真正充满活力与希望。”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科研教师们展现出前瞻性的思考。这些分享彰显了科研教师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的定力与智慧。这不仅是一场学术培训,更是一次科研精神的淬炼。每一位分享者的感悟,都是对“如何做研究、如何做教育”的深刻回应。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淀教科院”)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