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培训回归教育本质——海淀区教科院开展专业阅读学术分享系列培训(二)
在新学期即将开启之际,为全面落实海淀区“能力作风建设年”相关要求,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理论自觉,增强教育研究的深度与温度,海淀区教科院于2025年8月末组织开展了专业阅读学术分享系列培训,以期通过一部部教育经典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者掌握破解教育实践难题、提炼科研成果的“理论密码”。
本次活动聚焦“教师专业素养”这一核心主题,以教育经典书籍为载体,通过“领读+分享+对话”的形式,引导全体教师深入研读教育经典,回望教育初心,涵养教育情怀,提升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为新学年的教育科研工作注入思想动能。
第二场:传统与现代在
对话中探寻育人路径

第二场由副院长燕海霞领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开启教育理论的源头之旅。科研教师们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挑战之间展开对话……
学校发展研究中心
孔伟
推荐书目:《陶行知文集》之《我之学校观》陶行知 著
书目简介:《陶行知文集》收录了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的教育思想精华,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不仅收录了教育理论论述,还包含富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及其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记述,是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著作。
阅读感悟:陶行知先生的文字有思想、有温度。有的文章华丽辞藻堆砌却空洞无物,有的文章思想深刻却冰冷理性。而真正躬身办教育的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有着直达内心的力量。陶行知先生关注学生在学校内全人、全校、全天的教育,而院里开展的《一日学校观察》工作正好与之相映照、相契合。当前,我们往往将育人局限于“教室”的一亩三分地和“课堂”的45分钟,而忽略了学生在学校内的所有时间、所有空间、所有经历皆为教育。重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我们进行学校发展研究,以及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都有着新的启示。
张纪元
推荐书目:《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著
书目简介:本书基本传达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他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性。书中的观点与新课标提倡的精神一致。比如:要让学生与优秀的劳动者见面:劳动课如何上?劳动教育的地点在哪儿?在自然界研究室、温室、教学实验园地、果园、车间等地方,可以说处处兼劳动教育。
阅读感悟:作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劳动教育”,我会把所有闲暇时间用来广泛阅读和收集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总结分享给项目团队的干部和教师。先行者,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畅,假期,再次捧读《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跨越时空、跨越国籍,与教育大家对话,再次感受教育的温暖,对作者提出的诸多观点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共鸣。
江虹
推荐书目:《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著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育随笔集,于老师认为,教育是“做的哲学”,强调用行动感染而非说教,构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本书既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南,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温暖回归。
阅读感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痕处见真功。于老师的“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是对浮躁教育风气的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美好状态,是师生彼此感染、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传授,而是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丰富、有趣、充满善意和智慧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它要求我们卸下功利,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对人的关怀。感谢于永正老师,指引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如春风般“无形”又“无痕”的老师。
社会教育研究所
方建红
推荐书目:《掌控习惯》——习惯改变命运 詹姆斯•克利尔 著
书目简介:本书是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创作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他发现“成功不是来自激进改变,而是来自微小习惯的复合效应”。如果你曾为坚持不了好习惯而苦恼,为戒除不了坏习惯而懊恼,这本书提供了科学方案。
阅读感悟: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本书中却讲到了“习惯改变命运”,因为个人40%~50%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习惯。以“学习习惯”为例,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习惯性地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或者看电视,学习效率极其低下;结束学习后,既不整理学习用品,也不收拾书包。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更阻碍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习惯正是这种能力的基石。
金建花
推荐书目:《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谢维和 著
书目简介:本书以“镜子”为隐喻,深入剖析了网络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困境及其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破镜重圆”的教育愿景,极具启发意义。
阅读感悟: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谢教授指出,网络社会的碎片化、虚拟化特征,使得有些青少年在构建自我认同时陷入“镜像分裂”的困境。这种自我认同的割裂,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育人要求。在网络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书育人”的内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的自我认知。教育要做的,是要在技术的浪潮中坚守育人的初心——引导学生在虚实交织的世界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成为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我们在技术时代的教育良知与责任。
赵欣
推荐书目:《家庭的觉醒》[美]沙发丽.萨巴瑞 著
书目简介:作者分享了这一观点,即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我们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觉醒意识,为其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要完成这个任务,父母必须转移育儿焦点,从控制孩子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
阅读感悟:科学家教的重要性及规律,为家长点亮灯塔。国家重视科学家教,彰显其对家庭、社会的深远意义。正如文中所言,陪伴、分享、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奢侈品”,却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这让我意识到,科学家教要回归本质,以情感为纽带,以尊重为前提,陪伴孩子探索世界,构建健全人格。
李艳莹
推荐书目:《发现孩子》[意]蒙台梭利 著
书目简介:《蒙台梭利早教系列》中的一本,详细描述了孩子的特性,阐述了蒙台梭利打破已有教育传统探索出的了解孩子、爱孩子、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传授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开发孩子潜质,让孩子获得自由,对学习产生热情。
阅读感悟: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深深的感动着,深受启发的同时备受鼓舞!发现书中的很多思路和做法可以纠正当前教育中的很多偏差,能够破解当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难题。“了解孩子特性和充分激发孩子潜能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为了他们上学,而是为了他们生活。”的观点指明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的最终目标。让我想到作为教师,应努力发现并保护好某些孩子特有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支持与托举使其脱颖而出!
敬德书院
高峰
推荐书目:《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王阳明 著
书目简介:《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中卷主要是书信,下卷收录了后期语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其中论述教育的文章,思想观点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破解育人实践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阅读感悟:《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怎样去启发儿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文章强调:启发儿童要尊重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寓教于乐,通过歌诗、习礼、读书等各种各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否则的话,这些学生就会把学校看作是牢狱,把老师看作是仇寇。所以儿童的教育一定要顺着儿童本性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寓教于乐。
宋俊玲
推荐书目:《贤明的——聪明的父母》俞平伯 著
书目简介:作者认为“对于子女,懂得怎样负必须负的责任的父母是谓贤明,不想负不必负的责任的是谓聪明。”他从伦理的角度谈“慈”和“孝”,并且主要谈“慈”,他认为慈是一种“公德”,由此又具体阐释了贤明和聪明的做法。
阅读感悟:作者从传统文化角度谈教育,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许多论述、阐释、观点,在95年后的今天依然非常具有启迪意义。作为父母,在孩子未成年前,更多应该考虑如何去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有所为而尽全力为之,此之谓贤明;在孩子自立之后,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父母要懂得有所不为,此之谓聪明。在整个亲子关系中,不要怀有任何功利的感情,父母尽到自己“慈”的责任即可,孩子自然会“孝”。
达思潮
推荐书目:《潘光旦教育文丛》潘光旦 著
书目简介:《潘光旦教育文丛》收录潘光旦教育论述精华,以“全人教育”“通才教育”为核心,批判近代教育功利化、重智轻德的倾向,探讨教育与人格塑造、社会进步的深层关联。文丛选编系统,浓缩其教育思想精髓,为理解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反思当代教育问题提供关键参考。
阅读感悟:读此丛刊,最受触动的是潘光旦对“育人本质”的坚守——他反对教育沦为“知识灌输工具”,强调要培养“完整的人”。当下部分教育仍陷分数至上误区,忽视个性与素养培育,这让其理念更具现实意义。他倡导的“通才教育”,提醒我们需平衡专精与广博,让教育回归“滋养人格、适配社会”的初心,这份对教育本真的思考,至今仍能为教育者与学习者提供清醒指引。
高丹
推荐书目:《论语》
书目简介:《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阅读感悟:文化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这一环节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塑造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我们不是在教学生在故纸堆里读《论语》,“仁义礼智信”这一道德观在当今要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看待,对当今大中小学德育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这一代要守护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更要培养好下一代的中国心、民族情和世界眼。
乔昱
推荐书目:《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 著
书目简介:本书是探讨教育本质的经典之作。它超越方法论,直指教师的核心困境——如何通过自我认知的深化实现真正的教学。书中主张,教育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教师以真诚与勇气进行的一场内在修行,这与中华文化“修己以安人”的智慧深度契合:唯有不断向内探求,完善自身人格,方能以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触动心灵。它为每一位教育者提供了一条返璞归真、联结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成长路径。
阅读感悟:在本书中,建立联系的重要性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作者认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存在于我们与世界、与知识、与自我之间的关联中。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连接。当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联系时,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更加投入和热爱学习。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格,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同时,教师需要通过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世界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学生,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也需要与知识建立联系,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还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杨柳
推荐书目:《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著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阿弗烈·诺斯·怀特海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与价值的深刻思考,尤其强调教育应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活力,避免陷入惰性知识的灌输。整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字字珠玑,启发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阅读感悟:书中关于"惰性知识"的警示让我很受触动,联系我们的教育生活,也许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从不是培养"知识的容器",而是塑造"有活力的心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对世界持续的热爱。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要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处与用处,让它们能在不同场景中被灵活调用,成为真正能滋养思维的养分。
谭可
推荐书目:《经验与教育》杜威 著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凝聚了他四十多年教育实践与理论反思的精华。本书写于1938年,是杜威对其教育思想的一次集中辩护和澄清,旨在批判当时两种极端且流于表面的教育思潮:僵化的“传统教育”与盲目的“进步教育”。
阅读感悟:杜威提出的“经验改造论”“做中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等核心理念,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为当前新课改提供理论溯源与价值支撑,更在于为改革落地中的痛点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思路,时刻提醒我们,“减负”之后,更重要的是“增质”,推动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真正转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但绝不是轻松的旁观者,是“设计师”、“向导”和“合伙人”。
刘婧
推荐书目:《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斯宾塞 著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代表作。经历了160多年时间的考验依然被广泛传阅,则源于书中提出的根本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至今仍在引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本书写作风格通俗易懂,不仅适合教育研究者,也非常推荐教师和家长阅读。
阅读感悟:体育的本质远不止于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以体育人的过程,关乎精神的滋养与人格的塑造。反观我们当下的学校体育,更应当从传统的“达标导向”转向“体验导向”,从单一的“训练身体”迈向全面的“身心健康”,让运动兴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标。
本期科研同仁带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对科研工作的热忱,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经典对话”—— 从《论语》等的中华传统优秀教育文化,到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经典理论思想;从“士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历史溯源,到“网络社会”“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前沿探索,每一段分享都紧扣“科研人读经典、用经典”的初心。
经典为伴,思想生光。愿我们带着经典赋予的理论视野与思想力量,继续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探索未知、破解难题,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淀教科院”)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