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六讲暨课程结业仪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心竹 2025年5月27日,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六讲暨结业仪式。暑气微热,勤学依旧,学员们如约而至笠僧堂,参加课程第六讲暨结业仪式。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带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的讲座。讲座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为核心,结合儒、释、道三家经典文献,系统梳理了中国人对生命起源、生命的自然属性及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 壹 何以有生命:气论主导下的生命形质构成论 王教授指出,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她引用《国语》《周易》《道德经》等典籍的论述加以说明。《周易》有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强调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万物;《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将生命的存灭归结于气的聚散;张载在《乾称》中进一步阐释“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将人的生命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王教授指出,“气”不仅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动态和谐的能量。“通”是气的运动特征,“和”是阴阳之气在往来屈伸、相磨相荡、相感相应、吸引排斥的过程中达到的和谐协调的状态,是宇宙中生命产生和持续、生生不息的根本条件。“气”的运行规律与协调状态共同维系着宇宙的生生不息。 贰 生命的自然属性:重生贵死的多元诠释 在“如何看待生命”的探讨中,儒、释、道三家展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道家重生,看重生命的自然长度。王教授列举了老子、庄子以及他人论杨朱的言论,指出老子主张“恬淡为上”,反对战争与过度干预;杨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庄子以“不材之木”等寓言,提倡在材与不材之间顺世安命,尽其天年。 儒家主张道德至上,群体为先。孔子强调“未知生,焉知死”,将生命的意义聚焦于现世责任;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彰显道德价值高于肉体存续。王教授用孔子与子路对话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来说明儒家的正命思想,反对无谓的牺牲;王教授还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关于管仲的讨论,即“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来说明儒家群体生命高于个体生命的主张。 佛教认为生死皆空,以“六道轮回”观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主张“不杀生”与“一体共生”,倡导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生命。 儒释道三家虽视角不同,但共同构建了“重生贵死”的文化基调:既敬畏生命的自然属性,又赋予其超越性的精神内涵。 叁 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生死过程,中国文化的回答充满哲思与豁达。王教授用“生死必然、存顺没宁、舍生取义、慎重追远”来概括儒家对待生命的智慧通达。张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箴言,道出儒家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论语》中“慎终追远”的训诫,则强调以礼制寄托对生命的敬重。王教授用“贵生乐死,以死生为一条,超越生死、登假于道”来表达道家的生命智慧。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颠覆了世俗的悲喜,主张“以死生为一条”,将生死视为四季轮转般自然。其“乘云气,骑日月”的至人境界,更展现了超越生死的自由追求。佛教通过“诸行无常”的教义,引导人们放下对生死的执念,追求涅槃的终极解脱。 王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向死而生”“以生观照死”的智慧,提示人们重视生命、尊重生命、把握当下,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精神的永恒。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一场生命教育的洗礼。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依然闪耀着启迪人心的光芒。 第六讲之后,书院随即举行了课程结业仪式,班主任宋俊玲主持了结业仪式,三位优秀的学员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北京市海淀区宏远幼儿园 杨雪 北京市海淀区宏远幼儿园杨雪园长谈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知识层面,填补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的空白,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思维层面,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让人学会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精神层面,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等价值观,如同一盏明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坚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 唐艳坤 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唐艳坤老师以“承天人之脉,行知行之教”为题谈了自己的三点感悟。唐老师是初中语文教师,她深切体悟到:中华文化不是故纸堆中的符号,而是流动的血脉。正如《尚书·尧典》所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从修身到平天下,传统文化始终以“人文化成”为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将以典籍为舟,载学生遨游文明长河。教《论语》,不止于“学而时习”,更传递“士志于道”的担当;读《孟子》,不止于“鱼与熊掌”,更唤醒“四端之心”的良知;解《庄子》,不止于“逍遥游”,更启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愿以微薄之力,让年轻一代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为时代注入“刚健日新”之气!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 郑芳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的郑芳老师是一位高中英语老师,她谈到: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促使我对英语教学的主题语境、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英语课堂中如何平衡语言工具性与文化主体性,也开始真正理解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传统文化应有温情与敬意”——唯有深入其思想肌理,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避免“失语”与“误读”。同时,作为学校的校长助理,郑老师还谈到:这场学习赋予我的,是打破语言与文化边界的钥匙,传统文化不再是碎片化符号,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活的精神体系。在聆听与思考中,我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密码,完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跃迁,感受到了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明确了一项英语教师新的功能定位——“教育生态构建者”。 王心竹教授有感于三位老师的发言,对海淀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赞赏有加,她希望之后有机会就传统文化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能与老师们进一步交流探讨。 敬德书院 高峰 敬德书院高峰副主任代表教科院领导向授课的王心竹教授、李春颖教授表示感谢,感谢她们为海淀教师带来精彩的课程,也感谢她们为书院课程付出的辛劳。高主任希望学员继续不断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者和传播者。 此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学习之旅圆满结束,我们深知“自家的无尽藏”,将带着文化自信,继续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继续提升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激励自己,为我们的学生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