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春颖 2025年5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李春颖教授带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本讲深入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哲学内涵及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的独特价值,给大家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讲座开始,李老师引用了张岱年、钱穆、季羡林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均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李老师谈到,很难给“天人合一”精准地下定义,因为“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命题或者是一个文化典故,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奠基性的思想方法,是构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的核心概念 李老师从宇宙论、伦理学、社会与审美三个层面解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以此来理解“天人合一”这个核心概念。宇宙论层面,以《周易》的阴阳五行、气论为基础,强调天地万物同源同构,宇宙生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伦理学层面,有身体层面的一体,如天人感应、气质之性等;有德性层面的一体性,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等,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社会与审美层面,从政治设计到中医理论,“天人合一”思维贯穿中国文化各领域,成为多元发展的哲学基础。 天人关系的历史演变 李老师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先秦时期,以《尚书》《诗经》为代表,提出“天命与德行”的关系,奠定了“天人同构”的观念。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天象与人事相联系,强化了道德与政治的关联。宋明时期,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朱熹提出“理一分殊”,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将天人合一提升至“万物一体”的境界,从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上强调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共生共融。 天人关系的中西对比 李老师特别对比了中西哲学的世界观差异。西方哲学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笛卡尔的“主客二分”为代表,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体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客体。中国哲学以“一个世界”为预设,注重现实世界的实践和体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预设使中国哲学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改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实践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人们更加注重对自身生命的认知和修养,通过实践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未来展望 李老师引用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天人合一不仅是哲学观念,更是中国文明的生活方式”,她谈到,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和实践价值,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人合一思想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态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讲李老师详细讲解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如《周易》的阴阳五行、传统的气论思想等。在介绍汉代的“天人同构”思想时,李老师通过汉代的太初历,讲到古代音律、历法的统一,以及通过12根竹管的测定,古人的时间、音乐、长度、体积、重量等等都因此而设定,构建了古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在介绍宋明“万物一体”思想时,李老师详细阐释了张载的《西铭》、横渠四句,阳明的岩中花树公案等。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传统文化饱含深情与敬意,她的这些讲解深化了大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尤其是贯穿整个讲座的中西文化对比,更激发了大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蕴含其中的古老智慧的赞叹,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小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许多困惑自身的问题,大则或许能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为我们的文化自豪!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