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学促教——“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开讲

时间:2025-04-11 浏览:26

1书院资讯.jpg


人间四月,繁花似锦,在这生机盎然、如诗如画的季节里,五十余位海淀教师齐聚敬德书院,参加“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开班仪式暨课程首讲。班主任宋俊玲老师介绍了课程设置缘由及班级情况。

 

640 (1).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燕海霞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燕海霞副院长深情寄语课程班学员,她希望学员们能全身心沉浸于课程学习,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勇担文化传承使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强劲动力,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让传统文化在跨学科教学中绽放璀璨光芒。

 

640 (2).png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心竹


课程首讲聚焦“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带领学员们从多个关键层面抽丝剥茧,深入剖析,探寻中国文化的奥秘。

 

为何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


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能确立文化身份和主体性。钱穆先生曾言,国民应了解本国历史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才有发展希望。同时,它还能塑造当下的我们,传承和发展文化。面对黑格尔、斯宾格勒等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观点,我们更需深入领悟自身文化精神,打破误解。此外,了解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就像王阳明所讲“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要挖掘文化宝藏解决当下难题。

 

如何拣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无疑是关键的基石。从殷周时期的重大变革,到唐宋的转型,再到近代的风云变幻,中华文化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历史长河。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殷周礼仪虽有所损益,却传承有序。我们要站在古今中西的广阔视角下进行拣选,注重挖掘文化的永恒价值与独特魅力,同时积极汲取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林毓生的创造性转化等前辈学人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凝聚在“天人合一(多元一体),以人为本”以及“与时偕行,守经达权”这两大精髓之中。回溯历史,《周易》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而创作八卦,《庄子》倡导“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些经典论述无不闪耀着天人合一理念的光辉,也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而“与时偕行”的智慧,则在众多经典中熠熠生辉,如《周易》中“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勤勉奋进,孟子赞誉孔子为“圣之时者”的精准评价,都在启示我们要做到“守经达权”。

 

王教授充满理性、深情的讲授,给大家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的窗户,即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属性,也引发了大家对何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动追寻。应大家的需要,讲座最后,王心竹教授开列了有关中国文化精神的相关书目,相信老师们会翻开冯友兰、钱穆、张岱年、庞朴、许倬云、楼宇烈这些大家所写的著作,认真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认真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认真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640 (3).png
640 (4).png
640 (7).png
640 (8).png
640 (9).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