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课程前面四讲系统地讲述了有关诗词的文体知识,廓清了我们对诗词的许多认识,更重要的是提供给我们多维度进行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提升了我们的认知。2024年12月5日,北京语言大学王培友教授带来了课程的第五讲:“‘道在日用’:诗词文化与社会生活实践”。
设置第五讲内容,是基于两方面的学理:其一,王培友教授在课程第一讲分析概念、探讨“语言艺术研究”时,曾对“语言艺术研究”进行考察。王教授认为,从学理而言,“语言艺术研究”的内涵,除了可以从语言的“技巧、方法”研究、语言的“美学”研究和作为语言的“意识形态”研究等视角或路径来考察之外,还可以从“语言”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其二,基于对“语言艺术研究”及其学习、教育的价值追问问题。我们学习诗词、背诵诗词、研究诗词、写作诗词、进行诗词教学,其价值、意义除了广见闻、增学识、养性灵、得审美之外,其终极目的、价值、意义何在?以 AI 技术和数字人文技术为代表的教育应用技术,可能很快就会取代低层次的诗词赏析和诗词教学,乃至一般的诗词创作。面对可能会很快到来的危机,我们是不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做些准备?显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就已经触摸到“语言艺术研究”“形而上”之“问题”研究了。
王教授谈到,对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问题”的思考或研究,就不得不同“治学之道”联系起来。他认为,问学的目的是要求道,应把学习诗词作为一种求道、问道的路径或方法来对待,来揣摩、证得“大道”。
本讲分为四方面内容:
(1)“诗道”落实于日常日用生活实践之所以可能;
(2)以审美的日用生活实践而落实“诗道”的路径;
(3)诗用“三维”的载体形态与践行“诗道”的方法;
(4)形塑主体:关于诗词的生活日用修行及其实现路径。
首先,王教授从学理的角度,对典籍文献中“道在日用”的话语以及意蕴流变进行了简要考察,认为:宋元理学学者以“道在日用”而贯通了形上、形下,“道在日用”具有了“直上直下地”合目的与手段的属性。其以“日常日用”而安顿“道”,这就把形而上的本体追寻,与形而下的日常日用生活实践完美结合。从而,以入世践行的生活方式而行个体道德实践、人生终极关切和世界本原规律的探寻等,这就与道、释等拉开了距离。宋元理学学者以“道在日用”而提升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哲思意味和审美意味,使此岸之人生超越日常日用之世俗生活,而实现审美之理想境界成为可能。如此一来,精神追求的终极意义与世俗人生得以完美地绾合在一起,因此,也就能够以入世的生活实践和内向性的心性存养,而实现了部分宗教所追求的“安顿”精神之终极目的。“道在日用”的“直上直下地”合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属性,也就为我们探讨“诗道”的形上的人生超越性提供了可以比照的重要借鉴或参考路径。这是因为,道即理,而万物一理。则天下之道惟有一个,并无其它。由此,“诗道”即“理一分殊”之“殊”。显然,普遍意义上的“道”之实践路径,也可以作为“一殊”的“诗道”的实践路径。
其次,王教授从学理上分析了“道在日用”的考察对象可以置换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谈到,以诗词为凭借而“求道”,可以从几个路径而把诗词落实于日常日用生活中:一是日常日用生活中来阅读、体会,把握诗词之内容、主旨和境界之美,通过审美体验、审美判断而体察诗词之理、趣、志、情;二是通过诗词介入而直面生活,具有超越性的向度;三是实践主体通过诗词而认识生活之“理”,包括彝伦之理、德性之理和事物之理等,具备实践之维和审美之维的主体选择性。同时,王教授列举了相应的理学家的诗歌进行解析。
再次,王教授提供了践行“诗道”的几个方法:其一,落实“诗道”,应该对诗歌的“境界”建构加以关注。其二,落实“诗道”,应该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圣外王”抱负加以关注。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言志”目的所在。其三,落实“诗道”,应该对“温柔敦厚”诗教观以及由此而生的“温柔敦厚诗学观”加以关注。其四,落实“诗道”,应该对诗歌所书写的理学思想加以关注。
最后,王教授给出了以诗词而行日常日用生活修行的几个方法。他提到先辈学者的四个实践方法:其一,兴、观、群、怨;其二,知人论世;其三,吟咏感兴;其四,反心自证。
第五讲的内容结合理学思想及理学家的诗作来谈“道在日用”,谈以治学追寻形而上的道,谈如何将道落在实处,并且涉及到哲学、美学等内容,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非常具有启发意义!问学的目的是求道,求学是一种依凭,求道才是根本。从简略的方面讲,王教授认为“道”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道是规律、本质;道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道是人伦彝理、礼义教化的合理性存在和客观性探寻问题;道是人类与世界万物、宇宙的关系问题;道是关乎人性之美、善、爱等问题。总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精神问题。
正如王教授所谈,如果我们摆脱了把诗词视作传承知识、把握审美、使才炫能的工具,而把它视作是通过“问学”以求道、明理的方法和路径的话,那么,阅读、感受、体验,以及创作乃至实践诗词,也就成为日常日用生活的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可以改变气质、可以生成“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可以实现培植德性的目的。希望我们未来再学习诗歌时,可以借此求道明理,达到鸢飞鱼跃、光风霁月、周流无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