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诚敬致用——前言

时间:2018-04-11 浏览:999

办现代书院 育仁爱之师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体系,主张建立“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体系,注重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个人教化、家族传承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治世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两千多年后,中国教育秉承孔子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书院,就是对孔子办学的继承与发展。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在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中国老师最心仪的生活方式。在当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潮之中,我们毅然决然地决定创办教育书院,就是要借助中国传统教育中书院的模式,来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师德、安顿师心。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一千余年,它历经了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终因言论而获罪被禁的曲折历程。正因如此,书院才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敬德书院自去年创办以来,同样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同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回想创办书院一年多的经历,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blob.png 一、是奠基文化底气,为教育系统培养仁爱之师 blob.png

image.png  何谓底气?底气就是民族文化的元气,是文化的自信,也是文化力量。

  由于多年来文化传统缺失,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底气,没有文化的根,却多了人与人争斗的“戾气”、生存的“怨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我们忘记了躬自厚,却总是厚责于人,以至于戾气横生,将自己做人的底气渐渐泯

灭!?这已经变成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现实,而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教师,自然难以幸免。

  可是,教师是一种“以人育人、以心育心”的职业,如果教师缺乏了“仁爱之心”,我们的文化传承可就岌岌可危了。儒学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场所,走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真正让教师在这里“学儒、修儒、行儒”,做到通明达理、知行合一,培养有德行、有底气的仁爱之师!敬德书院做到了这一点。这一年来,我们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课程板块,设计了研修、读经、学术和会讲四类课程体系,其中的礼乐文化、诗词欣赏与创作、书法鉴赏与创作、论语读书会等课程,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培养教师的德行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blob.png 二、是养育儒雅静气,为教育发展培育君子之风 blob.png


image.png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今天的北京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固有的教育格局、学校布局、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等不断被打破,“变革、重组”成为首都教育的主旋律,首都新教育地图正在形成。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教师一方面需要以积极心态投入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另一方面也需有君子“风骨”、有儒者“静气”,要有定力和辨析力,沉着冷静地顺应发展、应对变革。

  敬德书院的建立恰恰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求,为师者儒雅静气的培养提供了文化场所,帮助教师“守心灵一方平静,悟师道千古儒风”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短短一年时间,数十位学者走进书院讲学论道,百余场学术活动吸引了两千余人,三千五百余人次参与,书院研究人员撰写并发布学术宣传微信百余条,共计二十余万字,学刊、编著、教材、文集等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库。为干部教师搭建了一个静心研习、敦学潜修、积淀学养、涵养德行的学习平台。


blob.png 三、是传播浩然正气 , 营造返本开新、承继道统的教育风气 blob.png


image.png  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书院对个人的塑造、对社会的影响、对国家的担当,很少用激烈的方式来展示。它如流水般润物无声,用晨诵暮省、用会讲论辩、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把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书院的熏染、教导、培养如水般柔弱、无形,却能在国难危亡、社会崩塌之际化为铮铮寒冰,展示独具的傲骨和气节。这份刻入文化灵魂的正气,让书院在育人时,无不重视修德,无不重视修身,无不重视君子人格的修养。于是,无数书院学子不论富贵还是清贫,不论是英雄还是凡人,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守书斋,始终意诚心正、修身以正、率身以正,始终行走正道、传播正义、弘扬正气。

  敬德书院从创办初期,就没有仅仅作为一个师资培训基地,我们把书院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研究院来办,追求高品位的课程建构。敬德书院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的现代翻版,它以东林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为精神楷模,这是敬德书院一开始就在业内有良好口碑的原因。敬德书院初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我们积极与周边的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国学院的资源,开展师资培养工作。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等五家单位,分别给敬德书院授牌,与我们成为共同合作的研究基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我们也聘请了冯沪祥等新一批书院学术委员来书院讲学。他们古道热肠、不畏路远、不辞劳顿来到书院参与规划建设,积极献言献策。当然还有一批默默支持书院建设的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甚至宗教界的同行同道,大家都在为打造一个弘扬传统之道的现代书院而努力,为共筑“中国教育梦”而坚守不懈。


blob.png 四、是弘扬探索勇气,坚守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blob.png


  北宋王安石曾在《游褒禅山记》中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X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地处西山,风景秀丽,然而也是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相信大家能够在今天共聚于此,都是走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的“有志者”。?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image.png  敬德书院以优秀学者为核心,凝聚国内外社会各界国学同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公益讲座、国学师资培训、经典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等途径,让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化人心、接地气。

可以说,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敬德书院是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模仿、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的条件下奋力探索而成的。有人说我们是复古;有人说我们是沽名钓誉;还有人说办书院已经过时了,是落后的东西……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教育不能传承中国文化,民族的根与魂由谁来承袭?而纵观历史,书院作为中国古老的、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一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书院发扬光大了传统书院的读书、讲书、藏书、著书等功能。尽管创办之路困难重重,但海淀总算迈开了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期望依托海淀的区位优势,整合高校、社会、民间各种国学资源,彼此砥砺,相互扶持,建立一个立足海淀,辐射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国学教育共同体。如果今后能够融入海淀大西山传统文化建设的大潮之中,与海淀北部地区的“红、兰、法”文化建设相融通,教育书院的发展将会另有一番天地。经历一年多岁月磨砺、风声雨声,我们依然是激情澎湃、信心满满,坚持走现代书院兴办之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实现“中国教育梦”贡献一份智慧与力量!

  (海淀区政协主席、敬德书院院长 傅首清)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