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课程构建
作为秉承传统书院精神建立的现代教育书院,敬德书院的课程及其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古代书院读书讲学的继承与借鉴,又有结合现代教师培训研修的创新和发展。2022 年书院结合数字书院建设及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新要求,对原有课程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一、课程特色
敬德书院立足师德师教,标树仁爱师风,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实、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正如敬德书院院训所言“敬德为本,诚敬致用”。
敬德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的五个特点,也是书院生命力、吸引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中心: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华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以儒学为核心展开。习总书记用六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都是儒学所倡导并始终为之践行的核心理念,也是书院所倡导的育人方向。
两种形式:书院兼顾了文化普及、专题研修两种教育形式。文化普及是指书院开设一天的研修课程,通过礼敬先师、学术讲座、文化体验课程等多种形式组合消除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专题研修是指书院围绕某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开设课程,通过8-15讲的学术讲座及交流研讨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一专门领域有所精进,为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大重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更是敬德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华教师培训课程的三大教学重点。因此,书院教学内容的设置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资源支持。
四个方面:书院所开设的专题研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中华经典研读、中华文化通识、诗词文创作赏析、民族传统技艺,基本覆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
五类课程:书院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通过构建研修、读经、学术、会讲、游学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海淀教师搭建了一个静心研习、敦学潜修、积淀学养、涵养师德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敬德书院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合理教学内容、搭建了科学的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并具有体系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理念
1. 引导教师树立坚定中华文化立场
作为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为我们指明方向,他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教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师的职业责任还是社会责任,教师必定要承担的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定中华文化的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有温情与敬意。
2.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欲立人,先立己”想要完成好这项任务,教师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领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思想理念;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而不同、以文化人、俭约自守”等中华人文精神。
教师惟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所谓“以知授人者,虽速达却每短浅;以德化人者,虽缓成却每深久。”我们会在教育实践当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真正能够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终身性教育影响的,往往不是教师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其道德品格。教师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才是超越任何知识传授的一种教育力量。
3. 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能力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像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超越性,时至今日,还依然能够指导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认真领会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他们和当今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教师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教师学习观,学以为己,不为教而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应该落实到自身、落实教育实践、落实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先验而后教,而不能为教而学。如果教师认为其中所倡导的精神内涵与自身生活无关,不以传统文化改变自身的修养,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成教育的工具,只想着如何教学生而学,势必会造成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割裂和偏误。
4.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积淀,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些东西超越了时间、空间永恒流传,有些东西引时代的发展变化渐渐落入尘埃。教师应当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去弘扬和传承那些符合现实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东西都奉为圭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经典中所包含的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去领悟经典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精神,特别是要探究文化精神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当下的文化发展与变革中来”。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可资借鉴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时代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培养符合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而服务。
三、课程目标
作为一所服务于中小学教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教育书院,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关键,必须确定和遵循科学的工作原则。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精神及学校教师培训需求,书院的课程始终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资源支持。通过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修的气场,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经典诵读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传统文化的深邃,在诗文佳作中领悟淑世精神的担当,在悠扬雅乐中重获千古师道的坚守。引导广大教师通过中华文化的浸润涵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四、课程结构
围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践行‘四个统一’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在严格遵循教学内容设置原则的基础上,书院逐步构建完成了包括研修课程、读经课程、学术课程、会讲课程及游学课程在内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敬德书院研修课程、读经课程、学术课程、会讲课程及游学课程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侧重于文化体验和学术普及,有的强调专题研修研读,有的则重视交流研讨。因此,针对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书院通过差异化的课程供给,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课程服务。
“研修、读经、学术、会讲及游学”五位一体的书院课程体系从结构设计和操作方式的角度分析,具有普及与提高结合,学习与研究融合,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明理践性、成就圣贤人格高度统一的特点。基础普及、专题学习、理念引领、广泛交流、共建共享彼此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动态发展、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五、课程内容
敬德书院办院宗旨的要求、课程结构的层次性以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书院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教学内容从广度而言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学术、思想及书院自身传承与创新等范畴,从学习深度上可以区分为宣传普及、激发兴趣、专题研修、学术讨论、交流合作等不同层次,书院通过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有目的、有计划的做好教学内容的供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书院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中华经典研读、中华文化通识、诗词文赏析创作、民族传统技艺。基本覆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
六、课程实施
敬德书院的课程具有学习内容丰富,结构层次分明,服务对象广泛、工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鲜明特点,但从具体的实施角度看,呈现出规范、严谨的特点。书院课程众多,各具特色,但课程的操作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逐步展开的,从整体构想、专家组织、教学设计、报名招生、学员管理、成果梳理、推介宣传到持续的成果挖掘形成全过程规范操作。书院课程实施按照操作方式分为基础面授课程、拓展网络课程和开放自修课程。
基础面授课程:书院根据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和要点,联合学术机构或书院学术委员,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并实施线下、线上融合的课程。此类课程又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类型,短期课程一般为4-8课时、中期课程一般为8-24课时、长期课程一般为24-40学时。
拓展网络课程:书院利用成熟的视音频课程资源,按照具体教学目标,进行灵活组合而成的课程学习包,通过微信、学刊或码书等方式,定期推送给海淀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供教师自主学习,书院将利用信息系统完成对教师学习的考核。
开放自修课程:书院借助网站、微信等平台,不定期上传文本、视频、音频课程资源,或以为推荐的专业学习书籍的方式,引导教师自主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拓展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开放自修课程不设定学时,根据课程及教师自身需要灵活安排。
七、课程评价
书院课程考核与评价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在形式上包括出勤记录、课堂作业、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案例、论文随笔、读书报告等。
课程考核依据以上考核形式进行灵活组合,赋予相应的权重后,形成该门课程考核方案。学员通过课程考核后,书院课程负责老师将根据海淀区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文件的规定,授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报上级单位审批备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