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学术课程
敬德书院围绕提升海淀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积极研发并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学术课程,2022年重点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两门课程,前者主要面向优秀种子教师群体,后者面向学区、学校及幼儿园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主管干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为了提升海淀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特别是以优秀种子教师为代表的海淀优秀教师后备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敬德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北大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深入合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研制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本课程依循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由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与制度体系及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五个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的学习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引导老师们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现代进程和未来发展,注重教师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该课程全程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团队由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高校教授及书院知名学者组成,海淀区中小学及幼儿园 200 余位优秀种子教师报名参加学习,该课程在春、秋季共开设 2 期,每期学习时长40 课时,共计 80 学时。12 月中旬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和工作任务,全体学员达到课程考核要求,圆满结业。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核心要义的把握,积极推动学校和教师将中华文明精义更好的融入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及社会人文等学科教育,切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课程旨向
文明是有利于较大地域较多人口的文化,或曰“可久可大“的文化。一种文化若适于更大地域更多人口,通常被认为更“文明”。一种文化仅适于一个区域、或仅限于少量人口、或仅存续了较短时间,相较于一种适于更大地域、更多人口、存续了更长时间的文化,通常认为后者更为“文明”。也就是说,文明程度可依时间(天)、空间(地)和人口(人)三要素进行测量比较。进一步说,文化(或文明)由表及里可分为五个层次:
1)器物形态(与生活方式)
2)制度体系(与社交协作模式)
3)价值观念(与社会人文学术)
4)数理思维(与数学及自然科学)
5)语言文字
其中,5、4、3 作为文明的结构内层,很大程度决定了文明“可久可大”的程度。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理性基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近代以来称为“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其精髓则在“经”,即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确定的“六经”。中国传统学术之根本则在经学。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数理思维、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乃至制器造物的精华,皆在“经”中。
鸦片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国人由表及里地学习西方文明,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由价值观念到思维方式再到语言文字,由此导致中国传统学术逐渐被边缘化,义理体系被西学所解构乃至颠覆,经典所承载的“天道天理”和“微言大义”湮没不闻。中国学术因此丧失了其本有的义理结构与解释系统,中华文明也因此不能适恰的依其本有义理结构来理解与解释自己,而依西学的义理结构理解与解释自己,往往造成岐误地理解与解释自己。因此,中国学术难以用中国话语理解与解释自身的文明,更遑论理解与解释世界。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因为“中华民族”是以“文明”认同而融合凝成的“民族”,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主要以种族和语言认同形成的“民族”。中华文明复兴之根本,端在于中华文明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及其学理体系、话语体系的复兴,由此阐明中国智慧与中国道路,构建中华文明学理体系与话语体系。此乃极为迫切的时代需求,也是本课程的旨向!
2. 课程理路
依循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八目),通过在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由内而外地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梳理其现代进程,思考其未来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核心要义,推动将中华文明精义融入语文、数学、科学及社会人文等学科教育。
3. 课程结构
本课程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共分为五个学习模块,彼此衔接,层层递进。
1)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
2)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
3)中华文明的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
4)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与政治制度——治国平天下
5)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
前四个模块从文明“结构”的四个层面由内而外展开,是本课程的“纬线”;第五模块从文明演进的历史轴线展开,是本课程的“经线”,经纬交织构成中华文明通识之整体。
4. 课程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凸显“通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识“体用”:课程从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思维方式的阐释入手,由此揭示从思维方式到知识体系到价值理念到生命信仰到家庭秩序到国家治理的“一脉贯通”(即“八目”贯通)中华文明的“体用”结构。
2)通识“中西”:上述对中华文明由内而外地的阐发皆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域展开,通过中西文明体系比较,建立本于天下文明视域的中西融通的中华文明阐释体系。
3)通识“古今”:上述中华文明阐释体系皆本于古为今用继往开来的问题意识展开,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梳理与对未来的思考,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彰显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与博厚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课程内容
1)引论
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文明的演进与规律
在中华文明的天下视域中洞悉世界文明发展的千年变局
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把握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方位
2)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
中华文明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华文明的传统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的思考
3)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
中华传统的主流价值体系
中华传统生命信仰与功夫体系
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的思考
4)中华文明的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中华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结构
中华传统家庭秩序与社会治理
中华传统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家庭秩序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5)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与政治制度——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国家形态与国家伦理
中华传统政治理念与制度体系
中华文明天下国家与制度形态的发展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6) 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
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及文明演进的中西比较
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及文明传播的中西比较
中华文明的现代进程与世界变局
中华文明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6. 时间安排
7. 课程师资
1)戴熙宁: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长年专注于因应时代发展的中华文明义理体系的研究,代表作《中国引领世界——文明优势、历史演进与未来方略》。主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部级课题。《国学与国策》《天下文明》等系列学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2)傅海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方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和山东省中考、高考命题改革与研究。出版《传统文化与数学机械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数学史概论》《数学——科学与文化的殿堂》《数学文化与拓展》等专著和教材 10余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
3)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撰写、主编或参编《论语易解》《远程教育哲学导论》《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开放学习的兴起与演变》等著作多部,并在《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中国远程教育》等报刊发表哲学、教育学及传统文化文章多篇。
4)姚舜雨: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儒学经典与修身功夫”课题组负责人,安徽秋浦书院院长,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组成员,长江三角洲新时代文明实践百人宣讲团宣讲师。
5)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政策研究,提出了“向上向善的心安”的幸福观和“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发起成立了“初心幸福教育之家”,在全国数十所中小学开展幸福教育试点。
6)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尤深于儒家政治哲学、中国古代官德思想、新时代文化自信及统战文化。主要著作有《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等。主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中华文明经典导读》等课程。主持了“如何给统战干部讲清楚中华文化”等统战高端智库课题。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11月24日上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班迎来了50余位新学员,他们都是来自海淀区各学区管理中心、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德育干部及教师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历经一个月的设计与筹备,课程班在海淀教科院美丽园院区通过海淀教育云平台向学员教师们现场直播开班仪式及课程首讲。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勇以及敬德书院的教师们参与了课程开班仪式。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顾明远先生发来视频祝贺,寄语海淀教师,鼓励大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与职业能力发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师孔子曾将“德”作为教人求学的重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之‘德’,与师德建设之‘德’,虽是两个话题但又是紧密相关的,他们都是道德的‘德’”,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在开班讲话中谈到:“本次课程我们就是想要建立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希望把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德的思想,如‘明明德’等,融入到师德建设之中。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离不开师德,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立德树人,我们就是要立下一代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最后,她呼吁大家:传承和弘扬中华师道精神,充实和完善立德树人的智慧和能力;自觉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课程班的启动与建设为契机,结合各自的校情与班情,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海淀教育经久流传……
1. 目的意义
2022 年《“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师培训课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根据上述工作原则和教科院工作安排,决定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这一主题设置敬德书院师德课程。
1)本次课程努力为海淀教育发展和进步服务。赓续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师德师道的优良传统,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注重师德文化建设,增进教师对传统师德师道的认识理解,从而科学转化、培养现代化的师德观。
2)本次课程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研修平台,依托北师大、明远教育书院等师资促进海淀学校干部、教师对师德师风专业认识水平的提升。
在探究、互动中提升教师新时代师德师风的专业素养,增进各校师德建设经验与成果交流互鉴。
3)以本次课程为契机拓展交流与合作的空间,积极增强该课程活动的宣传力与影响力。充实书院作为师德培训基地的内涵,推动海淀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2. 课程内容
课程培训工作在 2022 年 11 月开始,共计 8 次。招生对象为学区及学校负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管领导、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管干部,培训方式以讲授、对话和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政策、理论,也包括对实践的分析与分享。
主讲人以在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为主,并邀请知名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加入。研修班课程安排见下表。
3. 课程安排
课程由敬德书院统筹安排;授课方式为线上与线下结合,并以线下授课为主。此项工作与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配合完成工作,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提供全面支持。
4. 学员组成
本课程报名学员共 48 人。其中,涉及明天幼稚集团、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以及部队幼儿园10所,教师 12 位;中关村二小、红英小学、北外附小等小学 11 所,教师 14 名,人大附中第二分校、海淀实验中学、十一龙樾等中学 7 所,教师 9 名;海淀区各学区管理中心 11 所,教师 13 位。
附一:
顾明远先生寄语海淀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
老师们大家好: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的课程班开班了,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在教育中,师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育不仅是给儿童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的人才能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中国历来重视师德的建设,《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当然时代在发展,对师德的要求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今天的儿童与过去的儿童已经很不相同,他们具有开放、开朗、自由、活泼的特点。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祖国情怀、有扎实的本领、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教师要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因此今天的教师师德的建设要与专业化联系起来,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把握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也要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扩大自己的视野,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就能产生教育的智慧,就不会在私德上犯错误,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要把师德建设起来,要把师德建设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未来,也同时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我祝愿课程班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根据顾明远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班开班仪式上的致辞整理,题目为编者所拟,未经本人审阅。)
附二:
学员感悟
一
“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参与我们的第一次“师德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的灵魂盛宴!徐教授从传统教师与传统师德两大块内容,结合丰富的典籍文献给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檀教授从现实出发,结合师德,给我们讲解了,师德对于这个社会的多方面影响!让我知道,热爱才是实现价值的前提,热爱是由内而外的!感谢敬德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高老师前期的细致准备和不厌其烦帮我们做解答、解决各种困难!期待下周的精彩内容,我的小本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继续收纳知识啦!”
二
本次学习收获:今天孙老师和班教授的培训学习,各具特色,但又存在紧密联系!同样作为年轻教师,孙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她从教育规则与教育惩戒两个方面,结合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结合“建设现代型班级”这本书,进行“脚踏实地”的教育分享!很多好的优秀想法和办法,都可以应用到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孙老师的身上,也学到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做一个“有想法”“有思考”“与时俱进”的不断成长型教师!下午班教授的培训学习,运用了大量的专业内容,听到了很多新名词,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教授特别细致的将很多小案例掺杂在其中。我也总结了两个词“共情”和“同理心”,我们就好像是孩子在学校、在幼儿园里的家长,需要用孩子们可以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爱”他们,给孩子们他们真正需要的“爱”,给予他们能够被同样认可的“爱”。而教师本身,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一定要遵守我们的职业道德,将自律严加己身,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做一个合格的“关怀者”!
又是收获满满的一整天,感谢孙老师、班教授、高老师、以及敬德书院的每一位为了给我们每周四有一个精彩、高价值学习机会的老师们。
三
今天又是收获颇丰的一天,上午石老师借助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理论从“仁”和“义”两方面,帮助我们认识到“仁爱”是教育的根本!先学会做人,才能够做有价值的教育!
下午储老师介绍了不同时期对师德的认识,并且从现实出发,为师德做了出了详细的分析!讲述了很多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也给我们教师职业有了更规范的发展方向!让我更加认同的是储老师说的“人人平等,职业平等”,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而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我们和孩子也同样是平等的!喜欢储老师说的每句话,受益匪浅,认真吸收!争取做到像储老师说的“良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