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会讲课程
本年度书院学术会讲重点由两大类组成:秋季会讲与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作为五类核心课程的重点品牌项目,本年度书院会讲承续品牌传统,依循会讲宗旨,发挥品牌效应,创新品牌价值。以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海淀教育实际,精心设计组织会讲架构,努力引领海淀传统文化教育走在时代教育前列。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
9月28日,孔子诞辰2573年纪念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在敬德书院隆重举行。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等出席活动,与学者、干部教师代表展开研讨和交流。
1.发挥区域管理优势,持续推进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吴谨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区近年来开设了“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借助海淀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为广大家长持续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宽视野的家教支持和服务,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培训为基础、以专职及志愿者队伍为运作实体、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创新为载体的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 。海淀教育将切实贯彻“双减”政策精神,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的工作要求,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有效提升干部教师家庭教育辅导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和成果,持续促进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2.研发家教课程纲要,引领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建立“海淀家长学校”的工作方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针对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吴颖惠以本次会讲为契机,正式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标志着海淀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吴颖惠强调:此课程纲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海淀教育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系统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框架和课程体系。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全面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工作依据。
3.汲取家教家训智慧,实现家、校、社同频同向共育中华英才
“家和万事兴,子孝人伦正;家风看世风,此淳彼亦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在发言中提到,中国古代把家训作为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历代的家训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核心内容整体突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十二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其目的是为了子孙敦伦立品、修身树德、绍继家风、培育人才。重读古人经典家训,挖掘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立德树人在明明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首先从 “德”字的内涵与德目上讲起,他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育德有三个内容:第一是道德,第二是思想,第三是政治,三者是递进关系,必须以道德作为基础;就具体德目可以参考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此外,他还提示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德育的内容上、目标上要相通,相通的途径可以以文化为根,经典为魂,节日为体……他认为过去中国文化、中华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主要是靠家庭,现在不然了,学校居于主导地位,应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现代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谈到:父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多地要看长远利益。“爱之不以道,是所以害之也”,所谓“道”,所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要敬德,养德。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是扎在土壤里的根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德行与能力相比,德行更重要。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
“育人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只有家校社同频同向,才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认为:针对新时代下家庭教育实际,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家长配合学校”的常规思维,从家长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不断探索新时代下的“家校合育”方式。
“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引导家长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导师”。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刘子森就海淀家校共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海淀学生家长普遍性的高学历,导致对中小学教育有较高需求。在物质与精神条件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处于这个时代,如何赋予他们生命的价值感、使命感和意义感,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家长在这方面也需要跟学校做很好地配合。他提到学校家校共育的工作特色: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导师制度。即在每个班级聘请五到十个有能力、有热情、有意愿、有时间的家长作为家长导师,引领学生开阔眼界,基于社会不同行业领域给予职业规划指导,把高需求变成高供给,挖掘丰富的家长资源,让家长也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导师。
此外, 8位来自海淀区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干部、教师代表就家庭教育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论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不论从学区层面还是学校、教师层面,都表现了海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多样性、灵活性与专业性,展现了海淀教育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家校社同频同向共育中华英才的工作特点。
场外,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作为海淀区学校代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果,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华传统书画教育的研讨交流。
二、“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12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共同主办的“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在线上开讲。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社长姜钰等领导出席活动,与专家学者、海淀区校长代表就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彭吉象,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组核心成员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李晓东,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吴东在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玲湘在会上介绍了学校的教育实践与成果。
1. 把握根本思想全面准确贯彻新课标精神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与新课标精神的落实,陈云龙副所长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第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底蕴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之所在。第二,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研究。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研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第三,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研究,在典型学科和领域开展先行先试。第四,要强化政策服务意识,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修订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策略方法和决策参考。第五,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教师培训以及资源的开发。
吴颖惠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寻找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学与新课标自然而然地融汇结合。二者的结合应是灵活的,像物质融入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进去,而不是破坏原有学科体系的生硬介入。同时,老师们需要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思想中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立道之本。老师们只有掌握了文化的精髓、把握了学科的基本特点,才能够谈到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针对思政课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副教授指出,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建立紧密且稳定的联系。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深入、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这是思政课落实新课标的根本指导。而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指导。有了以上思想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以主题方式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落实基础认识和全面理解;第二是贯通,既做到一以贯之,又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阶段和个性差异;第三是关注育人方向,将学科特色融入教学全过程,将素养培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将铸魂育人融入全过程。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的主题发言题为“新课标与艺术精神”,他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西方艺术与美学为什么不同”的问题。从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美学讲求“美与善的统一”,而西方传统美学注重“美与真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文化思维强调“主客分立”。把握住中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不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从根底上指导美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研究员作了“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发言。她认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教师应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关于在语文课程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吴老师提出应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从传统文化的常识入手,以文化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其思想内涵,帮助学生自觉学习与关注这些常识、现象、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反思优化的意识,自主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思想体系,做一个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民。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坚持实践创新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吴东副主任认为,就语文课而言,最重要的传统文化是祖国语言。汉语汉字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学好汉语汉字,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避免形式主义、应试主义,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填鸭式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求知欲、要讲求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不止应“进入”课堂,更应该“浸润”课堂,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而性存,无痕而有味。
传统文化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学校落实,是清华附小王玲湘副校长在本次会讲中分享的主题。王玲湘副校长以清华附小成志教育实践为核心,从教育政策脉络、学校课程布局,教学实践探索以及机遇挑战分析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以窦桂梅校长为核心的清华附小教育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王玲湘副校长强调:系列文件和政策的脉络,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文件与政策的精神应该成为一所具体学校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南针。有了这样的指南针,我们回到真实的教育现场上,在深入研究与认识新时代儿童的成长规律基础上,主动、全面地对接新课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去寻求落地的教育哲学。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王海霞校长以“习中悟、悟中觉”为题分享了学教育实践的经验。她认为,新课标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初中阶段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增加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积极的践行,初步体会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以下误区:一是教学内容上止于课本、止于篇章,内容窄化;二是教学方法上机械灌输,缺乏体验,浅尝辄止;三是内化迁移与生活脱节,知行不一。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段,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建设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启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是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共同主办的教育论坛,是教育思想与观点交融、汇集、碰撞、对话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姜钰社长在会上提出,希望能够以严谨的学术创新和深度的理性思考持续为解决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破解的路径,为构建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体系注入新动力,也为“十四五”的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本次线上会讲通过海淀教育云直播平台、北师大出版社视频号、中国教师报视频号、中国教育报思想者视频号、百度百家号等媒体同步直播,超过11000人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分享了会讲成果。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