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13 浏览:3

学问之成立,当于悠游涵泳中契入体察,慎思明辨,方盈科后进,成章而达。


课题研究是书院除教学培训工作之外,又一重要的工作领域,是书院“治学以敬”思想与实践的具体体现,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海淀中小学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了实践指导与方法借鉴。


一、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成果斐然


“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于 2018 年 4 月立项。47 所学校 600余名教师加入了海淀区非遗课程实施研究项目,承担了 48 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理工附中、首师大附中、海淀实验二小、红英小学等子课题校就剪纸课程、陶艺课程、风筝课程、京剧课程、书法课程、油纸伞课程、太平鼓课程、颖拓课程、布艺课程、景泰蓝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开展了深入且扎实的研究工作,通过传递非遗知识、培训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有力的推进了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播。


在海淀教科院“海淀区非遗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研究工作的影响和推动下,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全部引入了非遗教育。进入学校的非遗项目有 130 项,其中包含 7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 30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有 74 所学校成为海淀区非遗实践基地,占海淀区非遗传承项目基地总数的92.5%。


为了全面总结海淀区“非遗”教育实践经验,推广海淀区非遗教育实践成果,助力海淀区中小学落实中央“双减”精神,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海淀教科院本年度深入枫丹实验小学、培英小学、红英小学、西苑小学、北医附小、星火小学、中法实验学校协助学校梳理非遗课程建设成果,总结非遗教育经验,发掘学校非遗教育典型案例。形成了《中国的STEAM教育——海淀区中小学非遗课程实践》一书,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完成了《学校非遗教育课程指南》主体框架的写作工作。


1.png


海淀区中小学非遗课程实践也受到媒体关注,2022 年 12 月 24 日中午 12 点,《书香北京“非遗”进校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 BRTV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频道,全面报道了海淀区中小学非遗课程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擦亮了“海淀非遗教育”这张金名片。


二、参与海淀区中医药课题组启动及子课题开题论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求“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2021 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将“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重点任务。


2022 年 7 月 13 日,在区教委统筹领导下,海淀教科院启动了“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研究,旨在以课程为核心载体和主要渠道深入推进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区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宋世云主任主持会议。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海淀区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主任袁学勤副研究员、西苑小学李辉校长、一零一矿大分校梁中贤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专题发言,中医药文化课题负责人,区教科院课程中心张晓玉老师对区级群体课题总实施方案进行了整体解读。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总课题对中医药文化内涵及育人价值的研究,指出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的系统梳理和挖掘应该成为课题研究首要的关注点。中医药文化不等于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课程内容的甄选和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要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课程的关键要素去建构具有教育性的中医药文化课程,让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专业而规范的课程设计中走向深入。


2.png


敬德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一直关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政策与实践探索,值此新课题立项启动之际,书院积极与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借助在师资培训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启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敬德书院高峰副主任、高丹老师现场参会,其他 40 余所课题校教师通过海淀云课堂线上参会,共有 1757 人分享了会议成果。


11 月,在课题负责人教科院张晓玉老师的组织下,书院与课程研究中心密切配合,积极联络专家,并安排高峰、高丹两位老师参与课题校子课题开题论证。两位老师共完成海淀实验中学、翠微小学温泉分校、海淀进修实验中学、红英小学等 11 所学校子课题开题论证工作,针对子课题开题报告的规范性、严谨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为学校后续展开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书院有着责无旁贷的传播与研究职责,未来,书院将进一步关注课题进展,发挥作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敬德书院继续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


1. 完成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资料的收集


2022 年 5 月至 7 月,书院与首师大附小柳明校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培星小学、明天幼稚集团等十余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集团)进行了工作沟通,针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系统收集并整理了学校相关工作资料,为提炼实践经验与有效做法奠定了基础。


2. 完成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清明诗会实践成果推广及干部教师专题访谈


3.png2022 年 3 月至 5 月,书院与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深入沟通,结合学校清明诗会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进行整理并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围绕诗会的目的意义、策划思路、关联课程、活动组织及育人效果开展专题访谈,这一项目共制作二十一节微课程,在书院网站的“书院讲堂”栏目中呈现,成为展现海淀干部教师育人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


3. 完成四所中小学校专项成果调研


2022 年 11 月至 12 月,书院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专项工作的要求,完成了海淀四所中小学校专项调研工作,内容包括: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做豪迈的中国人 > 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成果调研”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 我是中国娃 > 主题教育调研”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书法教育与五育并举 > 办学实践调研”首师大附小柳明校区“< 书法特色发展与队伍建设 >办学实践调研”。


项目团队与被调研学校多次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与学校干部、教师群体围绕调研主题广泛研讨,收集资料,编制了四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典型案例文集》。项目组依据工作框架为每一所学校制作一部 40 分钟的专题视频,将干部教师专访、校园风采展示、教育实践呈现等内容组合呈现。四部专题视频通过学刊、码书、网站、微信、资源平台组成的书院新媒体集群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一成果不仅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果的体现,同时也将作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的资源进一步加以有效的运用。


4.png


4. 完成 2022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推广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推广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主要依托学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新创立的码书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将海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果与优秀教师的思想、观点及事迹向社会推介,努力增强海淀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力。2022 年底按计划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编辑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成果网络推广报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术论坛报告》《中华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文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案例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