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部门合作
2021年3月31日敬德书院转隶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自此开启了书院发展新的阶段。机构的调整、管理的变化在带来挑战的同时,更预示着书院事业新机遇的到来。机构转隶的顺利完成,使书院能够更紧密地依托海淀教科院的整体功能布局,借助部门联动的综合优势,实现自身的蜕变与职能创新,更好地服务海淀中小学及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为海淀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2年,敬德书院对部门工作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教科院整体功能布局的背景下思考和定位部门工作,将部门间合作、联动作为书院推动工作、实现职能定位的重要策略和方式。先后与美育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所、德育心理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课程培训和课题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海淀教科院工作发展。
一、与教师发展研究所合作实施种子教师培训课程
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是海淀教委推进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海淀教科院全局性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提升海淀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特别是以优秀种子教师为代表的海淀优秀教师后备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敬德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北大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深入合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研发并实施了两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该课程依循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由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与制度体系及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五个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的学习模块构成,引导种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现代进程和未来发展,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该课程全程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团队由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高校教授及书院知名学者组成,海淀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两百余位优秀种子教师报名参加学习并全部结业,每期学习时长5天40课时,共计80学时。该课程的学习促进了优秀种子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核心要义的把握,积极推动了学校和教师将中华文明精义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及社会人文等学科教育,切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合作研发与实施,在加强与教师发展研究所合作的同时,深化了部门间合作开展教师培训的策略与方式,为后续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领域和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
二、与美育研究中心合作组织美育学术论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022年9月17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向美而行——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美育学术论坛在敬德书院召开。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唐亦勤、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郑勤砚教授、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赵方军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学术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除现场近80余位嘉宾外,还有超过3500余位教师通过线上分享论坛成果。
本次论坛凝聚了全市各区、各会员校的思想精华,内容丰富,横向涉及到了全市各个区县,纵向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教科院到大学形成了中小幼美育一体化的探索模式。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实践的借鉴性,也体现了落实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体现了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与德育心理研究中心联合筹办秋季会讲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培植良好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同共生,有效提升学校及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敬德书院与德育心理中心深入合作,于9月28日组织实施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主题会讲。
本届学术会讲由海淀教科院、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教科院相关专家学者及海淀部分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达6500余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人民网、北京日报、中国教师报、海淀教育、凤凰新闻、搜狐新闻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会讲活动中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正式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体现了海淀家教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海淀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工作有了系统的依规,具备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行动特征。
为了实现会讲成果效能的最大化,让更多的干部、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思想与实践的启发,敬德书院还利用书院微信公众号、网站以及《敬德书院学刊》《敬德书院码书》新媒体平台进行秋季会讲专题推广,实现了会讲成果的文本、视频、音频对海淀中小学的全覆盖。
四、与海淀家长学校联动建设家教课程资源
海淀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持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制定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家校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21年12月18日“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项目启动,至今共播出了三十五讲。海淀家长学习人数已接近160万人次。“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借助海淀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为广大家长持续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宽视野的家教支持和服务,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
敬德书院自成立以来,在研究、传播、弘扬传统家风家训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相继举办过“儒家文化与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研究传统家风家训,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基于两个部门各自的工作传统和实践优势,2022年敬德书院与海淀家长学校深入开展合作,围绕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与现代家庭教育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共享专家资源、共同组织课程、共用成果资源。先后邀请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研究员为家长学校授课,引导广大家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实践经验,实施好现代家庭教育。敬德书院则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及时跟进将专家授课内容制作成系列微课、微信,成为书院、家长学校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宝贵资源。
五、配合课程研究中心做好中医药文化群体课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求“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将“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重点任务。
2022年7月13日,在区教委统筹领导下,海淀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研究,旨在以课程为核心载体和主要渠道深入推进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敬德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 ,一直关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政策与实践探索,值此新课题立项启动之际,书院积极与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借助在师资培训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11月,书院与课程研究中心密切配合,积极联络专家,并安排高峰、高丹两位老师参与课题校子课题开题论证。两位老师共完成海淀实验中学、翠微小学温泉分校、海淀进修实验中学、红英小学等11所学校子课题开题论证工作,为学校后续展开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敬德书院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课程化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呈现和转化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对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