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课题研究

时间:2022-06-06 浏览:3

本年度,书院严谨、扎实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出硕果,书院的“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成果荣获海淀区“十三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此外,书院承担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及“海淀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两项海淀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群体课题的研究任务,书院召开了“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研讨会”、“中华诗词教育研讨会”和“海淀区非遗教育研讨展示会”推进这两项群体课题的研究工作。


1.png


一、书院教育科研成果


2021 年 4 月,书院的“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成果从八百余项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成效、并且在海淀区或北京市范围内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淀区“十三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中荣获“特等奖”,并被确定为海淀区语言文字实践基地。


2.png二、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研讨会


2021 年 4 月 21 日,敬德书院联合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 ( 北馆 ) 召开“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研讨会,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发挥“非遗”立德树人育人功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激发各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充分汇聚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张国立、海淀区七一小学校长张建芬、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肖英、海淀区西苑小学校长李辉、海淀区培星小学校长朱郁、海淀区星火小学校长关红、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校长陈东培、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校长亓刚、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北馆)馆长刘志强出席此次活动。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敬德书院达思潮老师向与会领导汇报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课题组对非遗教育价值的认识于思考。


座谈交流环节,吴颖惠院长与校长们从研究思路、教学实践、课题管理、师资培养以及非遗教育面临的困难等多个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一致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展非遗教育,是校长肩负的使命,也是校长的文化情怀的体现。


3.png


三、中华诗词教育研讨会


2021 年 7 月 15 日,为了更好的赓续中华诗教传统,促进中华诗词教育理论发展,交流中小学中华诗词教育实践经验,由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华诗词教育研讨会”在敬德书院召开。


4.png此次会议,旨在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以中华诗教为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校园工作引向深入,推动海淀区中小学中华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冷卫国、中央党校文学教研室主任马奔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副主任雍繁星、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与海淀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校 32 位教师共同探讨中华诗词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八一学校、定慧里小学作为学校代表展示了海淀区诗词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和肯定。


近年来,敬德书院不断尝试探索,开设了“诗词联创作与欣赏”“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诗经》研读”“唐诗阅读与欣赏”等一些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诗词教育相关的诗词教师培训课程;立项“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群体课题,汇集了八一学校、定慧里小学等二十一所中小学开展以诗词教育为主的经典诵教育研究;召开了“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精神”等相关论坛研讨活动深入探讨诗词教育的实施重点和推进路径。


5.png


敬德书院通过教师培训和课题引领等方式为海淀区各中小学培养出一批诗词教育骨干教师,有力的推动了海淀区中小学中华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


6.png四、海淀区非遗教育研讨展示会


2021年12月4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走向深入。海淀教科院将联合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北馆)召开了“海淀区非遗教育研讨展示会”。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副主编高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江晓雯,海淀区红英小学校长陈淑兰,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张国立 , 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主任刘志强以及“海淀区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项目校 40 余位教师代表参加此次研讨展示会。


7.png


8.png


在学校非遗教育实践经验交流环节,首师附中、红英小学、育英学校、枫丹实验小学、海淀实验二小、中关村一小、北外附校、中法实验学校、石油实验小学、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十所学校的十一位课题负责教师分别从学校的研究思路、非遗课程实施、实践研究发现、师资培养等多个角度对本校的非遗教育及研究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交流。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敬德书院达思潮老师也向与会领导、教师代表汇报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课题组对非遗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9.png此次研讨展示会,海淀教科院为学校搭设了一个广泛研讨、充分展示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校际间的非遗理论与实践交流,推广和展示了学校的非遗教育成果,也向社会给出了非遗教育的“海淀”答案。


经过多年的非遗教育研究及课程实施探索,海淀区非遗教育实践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成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标杆。我们率先立项区级规划群体课题,举区域之力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探索。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改进,海淀区非遗教育工作也已经从为教育系统为“非遗保护”做点儿事,逐渐走向探索并发挥非遗的教育价值、通过非遗主题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做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除了这些理论成果之外,我们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海淀区的学生在接受了非遗教育之后,制造出了大量精美、富有创造力的非遗作品。从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海淀区学生的审美水平、文化积淀、实践能力、道德水平有了全面的发展。


10.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