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课题研究

时间:2025-06-03 浏览:19

本年度书院扎实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研究项目”、“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


一、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研究


2024 年,敬德书院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研究项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不同教育阶段和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海淀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


4 月 2 日上午,“咏而归 —— 敬德书院 2024年清明诗会” 在敬德书院笠僧堂成功举行。此次诗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等单位协办。诗会以 “咏而归” 为主题,旨在呼唤诗意回归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的感通。该活动以清明节为依托,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节日、节气教育与诗词教育紧密相连,充分彰显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同时,还搭建了区域交流平台,为海淀师生提供了展现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的机会,并邀请校领导与专家共同研讨,有力地深化和推进了海淀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2.jpg

1.png


9月20日,“秋韵 丰年——发挥劳育综合育人功能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交流研讨会”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海淀区教育学会提供支持。书院积极参与活动策划,成功将二十四节气教育与劳动课程相结合,为学校课程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10月17日,“中小学教师传统节气节日课程设计与实施研修班” 培训活动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拉开帷幕。作为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的先行探索者与推动者,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受邀参加此次活动。该研修活动为海淀区与大兴区的传统节日、节气教育搭建了交流互动的桥梁,未来,海淀教科院还将与大兴教师进修学校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节气的育人功能,推动传统节日、节气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11月29 日,项目负责人乔昱老师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幼儿园(厢红旗园)“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展幼儿园德育的实践研究” 开题研讨会,积极推动传统节日、节气教育在幼儿园的落地实施。


2.png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


(一)传承非遗 化育良才——海淀区学校非遗课程实践研讨展示会


3月28日,“传承非遗 化育良才——海淀区学校非遗课程实践研讨展示会”在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小学白水洼校区召开。此次研讨展示会聚焦于海淀区学校在非遗课程实践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巨大潜力。海淀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分享了各自在非遗课程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形成了非遗教育实践的新思路。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出席活动并讲话。


学生展示环节中,红英·翠湖教育联盟的学生带来《圣火中国》民族鼓、武术操和“非遗项目我推荐”活动展示。“非遗项目我推荐”让学生化身为课程的设计师和主导者。他们积极推荐适合各年级的非遗学习项目,精心设计非遗课程内容,并巧妙策划非遗成果的商业化转化路径,彰显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活动还有红英小学、翠湖小学、海淀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等学校的的9位教师围绕“非遗”主题,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自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航天城分校、培英小学、北医附小、理工附中等学校的老师们围绕“非遗与学科教学”、“非遗与课程建设”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红英·翠湖教育联盟也将学校非遗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3.png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高度肯定了红英·翠湖教育联盟在非遗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并深刻阐述了非遗教育在海淀区中小学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成果。燕海霞副院长表示,海淀区在非遗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注重师资培养、交流平台建设,并成功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海淀区红英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卜国超代表红英·翠湖教育联盟致辞。他表示,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英小学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非遗的育人功能,创造性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劳动课程,鼓励学生探索创新。联盟一直重视非遗教育,希望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探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非遗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贡献力量。


海淀区翠湖小学校长鲁建明以《多彩非遗 匠心传道》为题,分享了红英·翠湖联盟非遗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经验。在非遗课程探索的过程中,红英·翠湖教育联盟研发并建构了学校“多彩非遗 匠心守道”非遗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科课程,,实现非遗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认识传统技艺,通过实践掌握传统技艺,学习、感悟非遗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加以创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劲松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海淀区学校在非遗课程实践上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不仅成功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更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融合教育模式,既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海淀区上庄镇副镇长任燕、海淀区上庄西北旺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杨畅、海淀区红英小学陈淑兰校长、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沈洪鹏校长等嘉宾及六十余位“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实验校教师代表参与活动。


(二)承非遗文化,育时代新人——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结题会


12月24日,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结题会于敬德书院笠僧堂顺利举行。各实验校子课题负责人及执行人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此次活动。首师大二附中、万泉小学、明天幼稚集团、海淀寄读学校四所学校在会上进行了典型案例分享与交流。此次结题会不仅是对学校过往在非遗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努力耕耘的回顾总结,更是对未来学校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时代新人的长远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袁媛在会上指出,非遗传承与发展应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其根基在于深植传统理念、传承工匠精神、唤醒乡愁记忆。她强调,非遗的价值在于其“老”,而出路则在于“新”,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解决文化围观与文化折扣问题,激发大众对非遗的需求动力;二是遵循“百姓日用之学即为道”的原则,促使非遗融入大众生活;三是借助保育、涵育、化育等方式活化非遗的当代传播路径。此外,还应推动非遗体验成为青少年“雅聚”的新场所,拓展非遗场景体验,联动公共文化场馆,精心打造创意研学活动,营造充满氛围感、场景感、时尚感与文艺感的新型空间,让“知识养成”转化为青少年社交的内在动力,激活乡愁记忆,塑造非遗文化深度体验。通过这些举措,助力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达成平衡发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劲松在点评中高度赞扬了课题组及课题校所取得的成果。他提出,非遗传承需秉持整体性思维,不仅要传承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内涵精髓。在传承主体方面,应重视传承人、学者及管理推广人员的协同合作。对于非遗的本质特征,要深刻领悟其实用与理性的基础层面以及人性、个性、致美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质,防止在传承传播过程中出现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当前,非遗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快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实现“非遗人”、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有机协同。在文化融合方面,要推动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交融,促进传承者主体间知识技能的融合与重构。同时,要牢牢把握非遗“双创”方向,充分利用非遗特色开展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非遗教育持续前行。


4.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燕院长着重强调,为推动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需进一步加强非遗课程资源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非遗素养与教学能力。推动非遗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根据学生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非遗元素,在融入国家课程的同时推进校本非遗课程建设,精心做好课程进阶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跨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为非遗传承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助力非遗教育蓬勃发展。


6.png2018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了区教育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组以贯彻落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为出发点,通过鼓励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开展师资培训、引入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组织教育经验交流及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引领全区中小学积极投身非遗教育研究与实践。在海淀教科院群体课题研究工作的推动下,海淀区所有中小学均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前,进入学校的非遗项目达130项,涵盖7项国家级和30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已有100所学校成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非遗教育惠及师生近百万人次。


此次结题会并非终点,而是学校非遗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崭新起点。展望未来,海淀教科院将与各中小学携手共进,持续探索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贡献更大力量!


三、中医药文化课题研究


本年度《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区级群体课题继续从两个方面推进。 


5.png课程上,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学术课程,时间为11月-12月,共四次,学员组成包括中医群体课题成员在内共计48人。此次课程关联课题研究,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中医药文化课程,课题校教师能够从最前沿的角度系统了解、学习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得到教育教学上的思考与启发。助力课题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区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切实实施与实践。帮助课题校教师尽快在中医药文化专业理解力与行动力上稳步成长。


活动方面,课题校参与由海淀卫健委联合教委等多单位部门举办的“海淀区第五届校园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双榆树一小、农大附小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题校在活动中表现优秀。课题组还继续推进了与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李萍教授的相关课题工作。在第一轮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轮的完善提升工作。力图将中医药知识与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相关联,打造一本跨学科、全学段的中医药文化教师参考读物。


随着课题研究与活动的丰富与深入,中医药文化进入海淀校园的脚步逐渐扎实,我们不但广泛搭建了与中医药文化相关单位的学术支持平台,还有力进行了丰富有效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一支坚信、坚持、坚韧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使者队伍,汇聚了一批真正热爱传统中医药文化并矢志不渝贯彻到教育教学理念中的中小学教师。中医仁爱,师者可承!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