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文化建设
2024 年,敬德书院文化建设成就斐然。古朴雅静的书院环境宛如一方文化净土,为十年研讨会的圆满举行铺就了诗意的底色。此间自然灵韵与人文厚蕴交织,来宾沉浸其中,神宁意惬、如入桃源,于无形中尽显环境育人之妙。新建浮雕镌刻下书院文化的深刻印记,楼宇烈书馆如学术宝库,寄托着先生的殷殷期盼,书院一草一木欣欣向荣,静待新的十年、新的华章。
一、笠僧堂西侧坡道文化墙建设
(一)目的意义
1.增强书院文化气息,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本次笠僧堂西侧坡道文化墙设计、制作项目以《敬德书院胜境图》为底稿,利用笠僧堂西侧防滑坡加固墙基础,制作书院景观浮雕,集中展现书院的优美风景与教育理念,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2.完善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加深来访者印象
敬德书院西侧坡道景观属于敬德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旨在突显书院的学术气息与文化氛围,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书院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加深来访者对书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工作内容
此项工作涉及策划设计、线稿出图、精雕出图等多项复杂工作。为了彰显书院的文化品位,策划设计阶段深度挖掘书院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与教育特色,整合多方资源,反复研讨打磨,精准定位文化墙的风格走向与内容布局,使其与书院整体氛围相得益彰。线稿出图过程中,专业画师团队运用精湛技艺,细致勾勒出每一处建筑、景观的线条形态,力求精准还原《敬德书院胜境图》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精雕出图环节,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雕刻工艺相结合,对线条进行深化处理,塑造出浮雕的立体感与层次感,模拟光影效果,精心调整每一处细节的凹凸起伏,确保最终的浮雕成品既能生动展现书院胜景,又能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把关质地、色泽与耐久性,确保其能经受岁月的考验,完美融入书院环境,成为文化传承与展示的优质载体。
(三)工作效果
文化墙安装完成后,笠僧堂西侧坡道焕然一新,原本单调的墙面成为文化展示的生动窗口。来访者漫步于此,在赏浮雕之美时,也深化了对书院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化墙的设计制作,增强了书院的文化气息,使环境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彰显,显著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
二、楼宇烈书馆
(一)目的意义
1.珍藏学术著作,传承文化精髓
敬德书院肩负着海淀区基础教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藏经纳典与学术研究重任。时值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幸得 90 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慷慨捐赠一批高水平学术著作。书院设立 “楼宇烈书馆”,旨在妥善珍藏这些珍贵资料,使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智慧结晶得以传承后世,为书院的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更多师生能够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滋养学术心灵,推动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生根发芽与繁荣发展。
2.彰显尊师重道,弘扬学术精神
通过建设“楼宇烈书馆”,并在“以文化人 成就良师——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暨办院10年研讨会”上举行揭牌活动,表达书院对楼宇烈先生的敬重与感恩之情,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同时,借此契机,向广大师生及文化教育界同仁展示学术传承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事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术精神在书院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工作内容
1.精心筹备捐赠仪式,与楼宇烈先生及其代表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紧密沟通协调。同时,在书院内精心选址,规划 “楼宇烈书馆”的空间布局,依据书馆的功能定位与文化氛围需求,进行装修装饰设计,选用古朴典雅、与学术环境相契合的书架、桌椅、灯光等设施,营造宁静、庄重、充满书香气息的阅读与研究空间。
2.在著作陈列时有计划地合理摆放,方便查阅与学习。同步制作完备的著作目录,分类存档,以便精准查找。此外,收集整理楼宇烈先生的学术生涯资料、书法作品,用于书馆布置,展示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增强文化传承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三)工作效果
“楼宇烈书馆”的设立,犹如在书院内点亮了一盏学术明灯,成为师生们敬仰学术大师、汲取文化养分的精神殿堂。捐赠仪式及揭牌活动的成功举办,在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彰显了书院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担当与作为,吸引了更多学者、专家以及社会资源对书院的关注与支持,为书院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在学界树立了尊师重道、重视学术传承的良好榜样,激励着更多学术机构与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让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弦歌如初》图册
(一)目的意义
1.梳理敬德书院十年发展历程,集中呈现重点工作,展现书院风貌
在建院十年的时间节点上,敬德书院设计制作了《弦歌如初》图册,以图文形式整体介绍书院十年发展的成果,展示书院风貌,呈现十年来书院人孜孜不倦、求索问道的工作历程。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敬德书院具有总结经验、留存资料的作用,同时,对以现代教育书院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培训的教科研模式的推广,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2.整体设计视觉方案,打造书院品牌
《弦歌如初》图册的视觉设计方案与相关学术会讲等工作保持一致,呈现具有整体性、一致性的视觉效果,突显书院古朴静雅的风格。通过以图册为代表的视觉方案的整体设计,助力书院宣传推广工作,以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与有质感的视觉设计传递书院的使命与愿景,进一步打造书院品牌。
(二)工作内容
广泛收集书院十年间的各类图片资料,涵盖重大活动、学术研讨、师生风采、四季景色等各个方面,从中精心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画面质量高且能精准反映书院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的精美图片。同时,深入研究书院文化精髓,从众多古籍经典中选取与书院气质契合、能升华主题的篇章语句,并结合书院秉持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摘选恰如其分的经典名言。
在排版设计上,巧妙布局图文搭配,以图为主、以文点睛,运用适宜的字体、字号与色彩搭配,使文字与图片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生动呈现出书院十年间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底蕴,确保图册兼具艺术美感与文化价值,成为记录书院发展历程的精品佳作,有效承载书院的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为书院的宣传推广发挥重要作用。
(三)工作效果
《弦歌如初》是书院人回顾往昔奋斗岁月、传承书院精神的重要纽带,激励着书院人继往开来、不懈奋进,为书院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图册凭借其精美的制作、深刻的内涵以及独特的视觉风格,吸引了众多文化教育领域同行、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赞誉,成为了书院的一张亮丽名片,使得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敬德十年 弦歌如初》总结片及《敬德书院十年记》
(一)目的意义
1.梳理敬德书院十年发展历程中的视频资源,集中呈现重点工作,为书院发展保存影像资料。
在建院十年的时间节点上,敬德书院制作了《敬德十年 弦歌如初》十年发展历程总结片,以视频形式整体介绍书院的创建发展、课程设置、重点工作、研究成果等内容,呈现十年来书院人的工作历程。视频片的制作对敬德书院具有总结经验、留存影像资料的作用,同时,对以现代教育书院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培训的教科研模式的推广,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2.精心规划视频方案,打造书院文化品牌
视频片在叙述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纪录片风格的呈现,以纪录片的形式增加代入感,突显书院古朴静雅的风格,呈现书院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视频的形式,助力书院的对外宣传及文化推广工作,进一步打造书院品牌。
3.撰写《敬德书院十年记》,深度记录与传承书院文化精髓
书院既有《敬德书院赋》与《敬德书院五年记》两篇佳作,在书院成立十年之际,撰写《敬德书院十年记》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采用典雅庄重的文言文体,字斟句酌,精心雕琢每一个字词与语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忠实而生动地记录书院十年来的发展变迁轨迹,从一砖一瓦的建设到文化传承的坚守,从教育理念的践行到学术成果的积累,都将在文中得以精要呈现,为书院发展留下详实而深刻的印记。
(二)工作内容
1. 梳理整合资料,广泛收集行政、教学、活动、学术及师生反馈等资料,依时间与类别筛选关键信息,为《敬德十年 弦歌如初》的制作提供素材,保证呈现完整精准。并从海量影像中挑选优质相关片段剪辑整合,针对缺失部分补拍,构建生动的影像故事。反复与视频制作团队沟通,打造高质量视频,提升文化宣传效力,彰显书院十年发展历程与成果。
2. 《敬德书院十年记》由书院教师共同完成初稿撰写后,交宋俊玲老师统筹润色,并邀请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专家修订。精选字词、优化语句、梳理篇章,使文章语言精炼典雅、文化内涵深刻丰富,成为书院经典之作,传承文化、激励后人,助力书院再续华章。
(三)工作效果
《敬德十年 弦歌如初》总结片在“以文化人 成就良师——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暨办院10年研讨会”上亮相,在与会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视频中,书院创建发展的历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课程设置的多元与特色、重点工作的推进与突破、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卓越,都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清晰地呈现于众人眼前,让每一位观看者都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书院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与不懈奋进,为书院留存下了一份珍贵且鲜活的影像记忆,也为同行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培训领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使得书院的教科研模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借鉴。
《敬德书院十年记》以其典雅庄重的文言笔触、字斟句酌的严谨文风、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赞誉、广受好评。它不仅是对书院过去十年发展的深情回顾与高度总结,更是为书院未来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书院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五、完成海淀区人大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工作
2024年书院积极协助办理海淀区人大“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工作,高质量完成相关资料、信息的提供。同时,圆满完成政协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姜海军委员“关于海淀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提案”的答复工作。
附:
敬德十年记
鹫峰南麓,环谷西园,百年文脉昌炽,英贤辈出。国家典章,崇重庠序,甲午肇建书院,名曰敬德。
藏经纳典,精研义理,弘文励教,卓育菁莪。明德堂上,鸿儒设教,扬洙泗遗风;笠僧堂下,学子问道,治古今典籍。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以集天地正气,砥砺涵养尊德性;读古今文章,琢磨切磋道问学。是年甲辰,敬德十载,文脉传薪,承往继来。
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美哉敬德,弦歌不辍,大哉敬德,薪火永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