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师德教育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教委在 2023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好大中小幼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活动。”海淀区委教工委、教委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要“鼓励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挖掘师德师风先进人物与事迹,讲好师德故事……区级层面将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典型,通过授予荣誉、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学习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展示海淀优秀教师风采,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推动海淀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敬德书院师德教育基地的作用,展现海淀学校师德建设成果,2023年5月,海淀教委办公会研究决定由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传承师道,成就良师——2023年敬德会讲暨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活动”。此次活动共四所学校参加,分别是北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一、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专场 ( 5 月 27 日)
(一)提高政治素 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方(时任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强调师德建设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意义。明确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要求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践行“四个相统一”,做新时代“大先生”。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建设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二)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师德基地建设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吴颖惠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保障。师德教育基地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有序的师德师风工作格局;有助于建构、完善师德培训机制,形成稳定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资源,为教师队伍持续赋能;有助于打造成果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展示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敬德书院是传统文化教育阵地,也是特色鲜明的师德教育基地。书院成立以来,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会讲、课程和相关研究,助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海淀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今后敬德书院将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格局,努力为海淀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金名片”的持续增值贡献力量。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先生谈到教师必须要有爱心,教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必须要有爱心,只有用爱心才能感动孩子。其次,需要大力宣扬师德榜样,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三,教师师德的提升不能空谈,要引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学相长。教师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情感越多,心力越多,收获就越多,能力就越强,成长就会越快。
(三)为教师师德能力提升科学赋能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王海霞校长的演讲题为“以德立学,成己达人”。她认为师德的核心是“爱与尊重”,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总和,是教师形成的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和影响他人的力量。师德不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让教师散发出师德的光芒,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意义感、价值感、幸福感。王校长从价值引领、能力建构和机制推进三个方面介绍了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探索,提出让师德涵养成就为己之学,在喧嚣的世界里,内心保持安静、专注和教育的定力,让教师享受以德育人、以德育德、教书育人、成己达人的快乐。
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龙樾实验中学首席教育顾问何宏涛老师,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讲述了自己育人故事与教育经验;“为‘学生’之可能,尽‘教师’之所能”是丁玲老师的育人观念,她以教育评价为导向,创造性地支持班级中的“小调皮”不断取得学习的进步;做“青少年学习的温暖同行者”是林亚老师对自己的定义。她希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学习与温情的陪伴学习,使得所有青少年都能形成科学态度与健康意识、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核心能力;马积良老师从一个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引发家庭冲突的事例谈起,提出了自己的“家访观”,并以“科学赋能:青年教师家访攻略”为题,介绍了自己的家访经验与故事;“学校空间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成长?”王欢老师以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构建的“未来小镇”为例,做出了回答。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在聆听了老师们的育人故事讲述后谈到,当下的为教之道,就是指作为一个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自己的一些“门道”,这些“门道”虽然很难概念化,但它一定是富有意义的教育做法。学校的工作架构、机制,要能够保护老师、激励老师、扶持老师。教师师德的持续提升需要面向远方、面向未来,要有精神追求。”
敬德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在最后点评道:“龙樾实验中学的育人故事讲述是一场富有新时代精神、高水平的、生动感人的师德教育课。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很好诠释了新时代师德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路径,与中华优秀师道传统是完全吻合的,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郭先生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长怀“国之大者”,在民族复兴大业和人才强国的责任担当中, 努力成为立德立言、济世兴邦的“大先生”;其次,师德的核心是爱与尊重。敬畏生命和成长,对学生发展竭尽全力,成己达人;第三,师德与师能的统一。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随宜说法、随才成就,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海淀教育工会副主席曹芳,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宋官雅,海淀区教委宣传科高文华,海淀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丁刚等参加了会讲活动,海淀云课堂平台进行了活动直播,两千余中小学干部、教师线上同步收看,反响积极。此次会讲还吸引了北京市育人先锋代表和内蒙古赤峰教育系统同仁参与活动,海淀区教师的师德精神使他们深受感染,会后积极学习询问、交流探讨。
二、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专场(7月1日)
(一)勠力同心塑师魂,让海淀教育的未来无限光明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传承优良师德师风,共同呵护海淀教育这张来之不易的金色名片。她强调:海淀教育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着力教师梯队建设,不断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努力为教育工作者营造一个敬业乐学、崇德尚美、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其次,创新更多生动、鲜活的教育方式,让高尚师德走进教师心灵,让生动的育人实践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第三,进一步树立榜样,宣传先进典型,把优秀教师的带班之道、授课之道传承下去,锻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师德培养机制。第四,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的底线意识、底线思维。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坚持“一票否决”。凝心聚力,让海淀教育人才辈出,让海淀教育的未来无限光明。
(二)赓续中华师道,涵养仁爱之师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师德是教师公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理想信念、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仁爱精神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敬德书院作为海淀师德教育基地,希望通过培训课程与会讲研讨等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干部教师师德素养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师德的内涵,引导教师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更好地弘扬师道、培育师德、铸就师魂。
(三)知行合一践履师德
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毛向军以《以敬德之心 育先生之魂》为题,带领学校9位优秀教师畅谈师德之道。
毛向军校长认为师德是指包括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在内的教师道德。上地实验小学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以情育情,以心育心,坚持用“两情一心一感”去培育具备家国情怀、教育情怀、有为之感和仁爱之心的老师。在教育工作中,上地实验小学的发展目标是:让每一位教师都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家长都充满希望。学校始终怀着两情一心一感,构建具备浓厚师德师风的校园氛围,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情怀和育人技能,在学科教学中领悟育人魅力,在师生互动中触摸教育本质,职业幸福感和学校归属感不断增强,了解了孩子的本质需求,有了职业情感,锤炼了职业能力。
1.学科教学有策略
郑竹君老师以“双减”为背景,回顾了自己的教育初心,反思教育理念,调整教学风格,拓展教学方法。通过有条有理促思维、见微知著促美育、减量提质促作业等方式,躬耕在英语课堂中,感受教育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王歆玮老师认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还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生命个体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和生命。在教育工作中,她鼓励学生诵读经典,种下“善”的种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善”的魅力。培养孩子们做知善行善的人,传承善良质朴的中华民族精神。
蔡越老师作为体育老师,他认为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身体素质,让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只有保证身、心的统一,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学习和品德塑造,才能体现体育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体育比赛让孩子们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健康运动让孩子们健康、阳光、乐学。体育可以变成学生心中的能量,不仅能够强健身体,还能振奋精神,照亮前程。
2.班级建设护心灵
赵群老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班主任经验:师生关系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恰当地表达对孩子的关怀与爱,让孩子们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基于情感约定达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就能够产生促进班主任教育管理和学生学习成长的和谐共振效应。
刘爽老师的班级建设卓有特色:生活中的我是一个运动达人,运动让我阳光向上,于是我在育人工作中着力打造运动特色班级。通过集体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规则意识。孩子们在运动精神的浸润下健康成长,健康、自信、坚韧、团结成为了班级标签。
李嘉宁老师谈到教育情怀:我们需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情怀,融入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集体教育优势;顺应学生的个性,抓住学生的特点;走进学生的心灵,助力习惯的养成。
3.家校合力育新苗
刘昕雨老师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写信的传统,可谓“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人的血脉亲情,更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沟通和传递思想的方式。在班级设立信箱,筑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从孩子们的文字中,窥见他们的心灵深处。用信纸上鼓励与支持的话语温暖孩子们的心灵。
周欣颖老师别出心裁,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更加了解事情全貌,剥丝抽茧地分析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走近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何柳老师在发言中说: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当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身的专业与细致,就能够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家校携手共育的良好局面。
(四)培养有心灵、有力量、有未来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在点评中提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思考的是更长远的东西,他的目光关注着未来。其次,教师相信人的可教育性、可改变性,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现状,改变人的未来。第三,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在他的心中,教育是充满理想、不懈追求、成就未来的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郑新蓉认为:为国家、为民族、为孩子和孩子的家庭长远考虑去培养其能力,才叫做公共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的塑造。另外,教育还包括教师对学科的知识,学科的观念进行传递。两者比较而言,前者是本,而后者传授知识教技能,必须要以前面的这个理念为基础和前提。我们培养的是有心灵、有力量、有未来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海淀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王强,海淀区教育党校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赵欣,海淀区委教工委秘书科科长梁晓玲,海淀教育工会副主席赵巍与海淀上地实验小学的百余名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讲活动,海淀区各中小学干部、教师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分享会讲成果。
三、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专场(12 月 9 日)
国家督学、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海淀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北京市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
(一 )育人故事讲述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窗口
国家督学、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海淀教工委书记尹丽君在讲话中指出:“师德教育之路千千条,讲述育人故事是一条遵循规律的师德修养之路,是一条恰逢其时的立德树人之路,是一条彰显精神的教师成长之路”。她强调,育人故事是每一位好老师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地切磋琢磨、源源不断创造出来的。每位教师都有一段教育生涯的精彩时刻,如果老师们都把自身的精彩时刻展现出来,把育人的好经验、好方法展示出来,这不仅是好的教师培训,更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良机。教师所讲述的平凡日常的小事,蕴藏着育人的大道理。育人故事的讲述以小细节启迪大智慧、以小道理提升大格局,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沃土和平台,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窗口。
(二)育人故事中蕴含着强大的师德力量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讲话中提出:师德的养成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强调的就是德行、道德。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有计划地推进师德培训是一个主要的途径,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但从身边的教育故事说起,从一个个鲜活、切近的故事中寻找道德力量是更为有效、更为生动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故事帮助教师养成一颗挚诚之心,养成一颗仁爱之心,让教师在师德故事的分享中,通过彼此的影响和激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更全面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郭红霞在发言中表示,学校多年来以“为创造者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学校党组织始终坚持政治引领,牢记育人使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学校形成师德为先的良好风气和求真务实的积极氛围。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道题,谈好每一次话,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和朴素情怀。学校党组织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进一步引领学校教师队伍,谱写新时代海淀实验二小学校发展的新乐章。
(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新时代良师
冯冬梅老师讲述了她的师父王军云老师的故事,坚守教学一线37年,王军云老师的育人故事感人至深。她用勤奋和智慧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者的敬业、执着和生命追求,用言传身教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用勤学笃行激励了一位又一位教师。她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真诚培育真心,用至诚谱写立德树人的时代乐章。
王佳宇老师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讲述了自己与学生相处的三件小事。三句平实、温暖的话语,三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儿,却折射出二小班主任团队的育人理念:关心与呵护,支持与帮助,指导与引领。
张丙元、林于舒、王帅等老师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现了实验二小教师团队高质量教研的生动场景。老师们对待教学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态度,展现了新时代教师勇毅前行、追求卓越的昂扬风貌。
师者之仁爱是一种不求回报、不断展开的无私之爱。卢竞芳、商丽媛老师坚持接纳与尊重的教育原则,发现、鼓励并引导学生学有特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将这崇高、阳光般温暖的师者仁心从学生推展到家长,从学校扩展到社区……
坚定理想、心向家国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崇高而朴实的精神境界。崔成老师作为海淀实验二小的一名党员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庆60、70周年的庆祝活动。建国70周年庆典,他和儿子崔明博一起,共同肩负光荣使命,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
黄莹老师讲述的赵中华老师的故事,万分动人。援藏支教的困难超过人们的想象,强烈的高原反应、巨大的工作挑战、失去至亲的悲伤以及难掩的思乡之情考验着这位年轻的党员教师,也正是这些考验造就了这位年轻的时代良师。
(五)走向成为“良师”的教育之路
北京市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认真评述了每一位老师的育人故事。老师们的故事深深震撼着他,他认为老师们的师德风范、仁爱之心通过故事讲述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流淌,是实验二小为海淀教育奉献的壮美乐章。同时,海淀教科院举办这样的师德故事讲述是将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向深入的优良举措,如果说教育是海淀的“金名片”和“命根子”,那么教师更是海淀教育的“金名片”和“命根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谈了自己对“良师”以及如何成为良师的三点看法:其一,“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名师”这个称呼本身带有功利性,而“良师”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良师,良师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努力的。其二,“交朋友、成良师”。成为良师要先学会交朋友,要与先贤交朋友,要与自己的同事、学生、家长交朋友,与先贤通过与他的文本对话来学习,现实中与学生要平等真诚交往,与家长要没有隔阂地交往。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为良师。其三,通过“双螺旋结构”让自己成为良师。也就是要找到自己专业方向上非常崇敬的人为引领,同时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
来自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实验二小的超过80位干部、教师参加现场活动,近1200位海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线上参会。
四、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专场(12 月 23 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熊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海淀教育1700余名干部、教师以线上方式参与活动。
(一)以人师之德行,实现“不教之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熊红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今年的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的会讲活动可以说是理工附中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一次汇报、一次交流、一次展示,深化了我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有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本次参加会讲的感受,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与概括是不为过的,那就是:教育家精神在理工附中的闪耀。”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在主题解读中表示,育人故事讲述区别于专家授课式的师德培训,请一线教师登台讲述,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榜样教育人,用身边的力量鼓舞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德促德。唯有有德之师,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人师之德行熏陶、感染学生,实现“不教之教”。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毛强从党建领航、强化师德,务求实效、构建机制,挖掘校史、丰富师德内涵等方面展现了理工附中建校70多年来,多措并举、传承创新、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开展工作重要的“软件基础”,理工附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构筑具有学校特色、理工情怀的师德建设之路。
(二)薪火相承, 教育家精神在理工附中的闪耀
海淀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卢小燕老师讲述了让人“又敬又怕的好校长”彭鸿 校长的故事。她说:“今年是理工附中建校73周年,其中,老教工、老校友们提及最多的,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彭鸿 校长。从1959年到1963年,她经历了理工附中由速中到预科、普教的三个特殊历史时期。”卢老师带我们跨越时空,充满敬意地讲述了彭鸿 校长身上凝聚的老一辈理工人教学严谨、敬业爱生的感人故事。
高翔老师介绍了王杏村校长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刻苦钻研业务,带领年轻老师艰苦奋斗、潜心教学、自制教具、创新教法的光荣事迹。1980年,当时的理工附中称为“京工附中”,被北京市教育局确定为首批区级重点中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质的飞跃。王杏村校长狠抓教学,坚持深入课堂,打造了理工附中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理工附中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守护学生成长,让每个孩子奏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乐章”,这是贯穿在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文伟20多年教育生涯中的坚定信念。在多年的执教中,文伟老师遇到过很多“特殊”的孩子,通过教育智慧,她对症下药,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她还通过深度学习形成了以意义建构为核心,融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阶思维、文化立心为一体的学养过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她总结道,让孩子们拥有自我生长的力量并给世界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让教育有光,这是教师的幸福,也是教育的意义。
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崔红艳回忆了自己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被学生感动的一个个瞬间、一幅幅画面。一路走来,她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不忘肩上的责任使命。她坦言道:“我们播种希望,孩子们收获成长;我们奋力奔跑,孩子们回馈给我们这份职业的美好!正是这感动和美好,让我们坚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义无反顾地奉献着每一个人的芳华,任由青丝变白发!”
北京市骨干班主任张德宝老师的发言主题为“潜心做教育 风来满眼春”,他围绕“为每位学生创造均等出彩机会”“让所有花朵在春天里竞相绽放”“用教育赤诚不断书写精彩华章”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展现了他在本职岗位上通过因材施教努力促使每一层次的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真情故事。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薪火相承,也一定能够薪火相承。海淀区青年岗位能手王慧老师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2012年,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在理工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征途。面对一张张鲜活可爱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一次次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加油,要和那些优秀的老师们一样,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笃行不怠,是理工附中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担当;守正创新,以陪伴告白长情,用实干续写篇章。
(三)回望教育传统,增强自信、自律、尊敬与荣誉感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对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她认为:本次活动展示了理工附中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重视自己的传统,带领师生一同回望自己的传统,就如同在民族复兴的当下,我们要回望自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相信在回望中,全体的理工附中师生会产生自信、产生尊敬、产生荣誉感、产生自律。而作为媒体人,有责任将优秀典型案例更好地放大、传播,增强民众对教育强国的信心,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表示,作为理工附中(京工附中)的毕业生,非常高兴能参与本次活动。他认为,理工附中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有着许多值得挖掘的师德资源。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们不止在感动着学生,也在被许多学生感动着。我们常说,教师是人梯、是红烛,好像老师们只是在为别人做嫁衣。事实上,除了为国家培养人才,老师们在教育活动中自己也在成长,所谓的教学相长不光只是在知识层面。当我们看到一个学生的活力、创造性,他的那种需要帮助的生命的力量,使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得到激励,老师们也会得到学生的反馈与反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专门为本次活动致信。他认为,受评价影响,当下某些教师把关注点放在知识体系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上,较少关注学生。教书能有及时、明显的绩效,而认识、了解学生,尽心育人的绩效则需要若干年后才能显现。“教书”与“育人”的平衡,要靠师德才得以实现。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环境都需要教师坚定一个认识: 师德建立的必要基础是一位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掌握。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