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敬德书院工作汇要——会讲课程

时间:2024-05-28 浏览:157

2013年会讲课程,书院围绕教育热点问题:非遗教育、教育家精神、思政教育等,邀请学者展开会讲,以期让海淀教师学习和领悟相关教育精神,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png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了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3月29日下午,人民政协网教育之春系列沙龙“走近地方·感受变革·走进校园”系列第84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一起在敬德书院共同主办了以“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主题沙龙。


沙龙邀约“两会”代表、学者专家与北京市海淀区校长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的问题,也为北京市海淀区在相关方面的进一步探索优化提出建议。


2.png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


但目前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建设,仍处于探寻和摸索阶段。作为全国教育首善之区,北京市海淀区已经走在了前列。沙龙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围绕海淀区非遗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加强非遗教育亟须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育人价值,如文化教育价值、科技教育价值、艺术教育价值、实践教育价值等。海淀区通过课题实验先行、教师素养提升、搭建交流平台、提炼研究成果等方式持续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探索,目前已经走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未来将继续加强实践探索,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


海淀区部分中小学的代表围绕非遗教育实践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美术学科负责人黑俊颖表示,学校参与了海淀区非遗教育群体课题研究,探究非遗艺术如何在中学教学中落实推广这一问题,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2017年学校成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校。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书记、校长郭红霞表示,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方式为核心,建立起了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育人机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曾在艺术文化长廊和墨韵堂观看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并欣赏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总书记对民族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让师生们深受鼓舞。海淀区民族小学艺术副主任傅若乔说,近年来,民族小学以课题为引领,深入开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非遗传承模式,还于2015年成立了非遗传习基地——艺和工作坊,深受学生及家长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大家对北京市海淀区的探索予以高度肯定。与会嘉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资源转换,可以让青年一代有机会进一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教育的首善之区,在区域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规划地,系统性、选择性地加工,使之成为教育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学校层面各美其美,作出适应学生特点的创造性的转化和传承,在培育孩子们对一些非遗项目兴趣的同时,又深入挖掘了这些项目背后的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值得学习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昌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原会长管培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教育工作司司长王定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教育系主任苏尚锋;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教部主任李妍;光明日报文化记忆版主编、高级记者李韵;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教育之春沙龙发起人贺春兰参会交流并作点评。人民政协报社副社长杨统连出席并致辞。


二、学习教育家精神 做至诚报国“筑梦人”


9月2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习教育家精神 做至诚报国‘筑梦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要指示实践宣讲会”在敬德书院成功举办。此次实践宣讲会旨在组织教师联系实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提升教师政治思想站位,强化教师使命担当,树立教师理想信念,切实推进海淀区师德师风与教师梯队建设。海淀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副院长燕海霞,海淀教委基教一科李巍科长与海淀中小学教师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宣讲活动。


(一)深刻领会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png海淀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对海淀区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吴颖惠院长认为:“师道,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应彰显出内心深处的光明品德,重新认识自己生存或生命的意义。教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师德资源,志于做‘君子’型教师,要好学、勤学、乐学、为学,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涵养仁爱之心,在教育过程中寻找为师之乐,重振师道尊严。”


4.png海淀教委基教一科李巍科长在讲话中希望海淀教师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含义,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志存高远,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学笃行,奉献三尺讲台。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不仅需要一批引领时代的教育家,更需要无数具有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一线教师,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斗之姿,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海淀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参加了9月1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她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带回海淀,结合她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现场的中青年教师作心得报告。


6.png她谈到:教育家精神就是对“人”的底层逻辑的关注。人就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儿童成长,把学生的成长当做最高荣誉的人,就是有教育家精神的人。清华附小坚持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双主体,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实现为他们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历程。接着,窦校长总结了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一是坚守三尺讲台;二是专注一间教室;三是扎根一所学校,并分别阐释了它们的教育内涵。窦校长的精彩发言受到了在场教师的连连称赞。


5.png海淀区德育带头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万霞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与教学经验。万老师认为:“没有一本教科书上,写着立德树人的标准答案,需要各位老师在真实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中提交自己的答卷。学校要培育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要用中国特有的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好的教育自然地发生。”


7.png北京市八一学校的黄虹老师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黄虹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同为教师的母亲的事迹作为切入点,深入解读先生之“大”的深刻意蕴,她说:“先生之‘大’,不在于学校占地多广,也不在于职称有多高,而在于学问之深、品德之高、格局之大。只有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抱以深刻洞见及满腔热忱,才能成为世人景仰的‘大先生’。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对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的必要之举,更是夯实国家强盛之基的历史呼唤。”


三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育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凝练着教育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立魂,是引领广大教师争做新时代为人、为事、为学的“大先生”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前进方向、根本遵循和新的精神坐标。


(三)向优秀者学习,搭建海淀区优秀教师“成长立交桥”


8.png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是专门为海淀区中青年教师设立的发展平台,高度重视对教师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师德师风的涵养。宣讲会的精彩内容也深深触动了与会的优秀种子教师代表,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思想认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北大医学院部幼儿园的李晓梦老师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基于幼儿的发展兴趣和需要开展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自己与孤独症幼儿的故事,用工作的点点滴滴诠释“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师德。


红英小学的张杰利老师将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己的育人初心,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结合新课标要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历程,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与灵动的育人智慧。


“尊重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完成的过程”是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单守义老师的教育信念。单老师在发言中结合11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分享了自己在面对新时代学生德育问题过程中不断学习钻研、创新工作思路的躬耕实践历程。


人大附中青年教师王佳雨在交流中动情讲述了恩师王炳照先生对自己求学之路以及职业生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师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面对学习当不畏艰辛、永不言弃,谦而不卑、自信从容;教书育人应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本次宣讲会由海淀教科院燕海霞副院长主持,海淀教育云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海淀区四百余名中小学干部、教师在线收看。


三、让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在海淀大地上活起来


2023年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74周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筑牢文化根基,赋能思政教育——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此次会讲旨在积极引导海淀教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筑牢青少年中华文化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启智润心,构筑时代新人的信仰之基、智慧之识、实践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基赋能。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负责人田圆;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等出席会讲,人大附中、清华附小进行了交流发言,海淀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题组的七十余位教师现场参加活动。


(一)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筑牢中华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挖掘、持续聚合、科学结合和巧妙运用。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应当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认识理解社会与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


9.png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负责人田圆在讲话中强调:思政教育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不仅需要一批引领时代的教育家,更需要无数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线教师。要重点做好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努力为教师提供丰富、切实的研修课程和交流互动场域,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工作实际,提升研修效能。“榜样”是可以看得见的旗帜,是能够摸得着的标杆。要树立更多的育人榜样,激励教师向优秀者学习,向优秀团队看起,不断激发教育教学实践创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指出:作为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提升师德与育德能力。要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10.png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学科育德是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师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育德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抓住课堂落脚点,创设真实情境,关联学习与做事做人。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疏通知远,既要疏通过去和现在,更要知远未来,由此建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信仰,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澎湃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跨学科、跨学校协同创新。海淀区作为北京11.png市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实践研究示范区,希望能够发挥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产生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成果。


(二)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坚守和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12.png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福万以《从“第二个结合”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题做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其中很多思想都是来自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要理解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义上的中国,更要理解文化意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中国。要充分意识到“第二个结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领域、各方面,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结合”尤值注意。广大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第二个结合”,并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具体贯彻、大胆尝试。


13.png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任俊华教授在演讲中强调:胸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情怀的体现。“天下”并不以地理为界,不囿于一地一国,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天下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宏大格局的文化建构,凸显出平等包容的东方思维。教师应对传统天下观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取中华传统天下观的智慧,学习古圣先贤选贤任能的方法,为国家培育人才注入文化动力。坚持胸怀天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夯实师生文化的根基;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14.png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学斌教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路径与有效工具。 “两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其次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五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让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在海淀大地上活起来


思政教育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时代特点,紧贴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方法等核心要素,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和协同机制。


清华附小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梁营章讲述了清华附小思政课团队立足课堂,坚持儿童立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科协同育人的一系列举措。他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守三尺讲台,守好思政课主阵地,在课堂小天地的变革中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其二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主题教学为统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引导学生形成日常化、具体化、可视化的行为表现;其三通过家校社联动,形成和建构思政育人共同体;其四以阅读、体育和文艺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思政教育载体,深入开展讲好中国好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并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5.png


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副组长王莹莹老师在发言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首先是要回归传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其次要回应现实,讲深、讲透、讲活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做法,做到三个融合,即与思政课教学实践融合、与学科实践活动融合、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


16.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