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敬德书院成果宣传
传统书院的三大功能有:祭祀、讲学和藏书。敬德书院的藏书功能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成果创新体现出来的。敬德书院高度重视工作成果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工作思想的凝练,书院通过活动每年将干部教师、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书院特色的育人机制,共同研发出一系列主题性成果,在书院发展建设中起到了记录、思考、总结与提炼的重要作用。
2020 年为了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梳理治院思想、提升办学品质,书院基于各类活动内容,推陈出新,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成果并且也获得了区委、区政府及教委、教工委的肯定和荣誉。
一、《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海淀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征文文集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七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文件说要“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2019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 在“ 提 升中小学教师中华文化素养”任务中 提 到 要“ 组 织开展教学案例的征 集、 评 选 和 交流 活 动, 促 进 教师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式”。
敬德书院成立六年来,通过举行课程、论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每年培训教师约 6000 人次,近千名海淀教师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成为懂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同时,书院也为教师搭建展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平台,许多优秀教师在多次论坛上交流展示了海淀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和经验案例。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总结提炼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敬德书院在今年 5 月开启 2020 年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是敬德书院第一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征文,既是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也是对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集中梳理与宣传。同时,也是对书院自身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工作的一次总结。我们希望发现一批有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让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学校逐渐凸显出来,扩大自身影响力;形成一些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文章、案例,梳理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方式、特点。同时,书院也更加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更加聚焦书院未来面向学校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与研究工作。
征文活动受到了海淀区教委领导的关注,也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许多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到一个月时间,共有 104 所学校(及分校)的 740 余名教师参加了征文活动。书院下载征文、分类整理,详细阅览,在执行院长吴颖惠的领导下,评委会按照设置的评选规则评选标准逐一审核、评选。此次征文共收文章 766 篇,其中论文 403 篇,报告、案例及其他共 363 篇。最终评出了一等奖79 篇、二等奖 160 篇、三等奖 236 篇。在书院举行的 2020 年秋季论坛上,参会的海淀区教委领导隆重地向获奖个人、优秀组织单位颁奖。至此,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而后,我们将部分优秀文章按照不同主题汇集成册,近 766 篇征文,有学术思考论文,有教学实践案例,有学校办学思想总结,还有教师的教学故事等等,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中,扎根海淀教育的沃土中,这些征文带给我们丰厚的思考和指引,无疑是一个宝藏,感谢海淀的老师们!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到海淀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路上的探索、实践,是他们的坚持成就了我们海淀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此次征文评选过程中,得到了教科院领导同事的关心。感谢教科院领导对此次征文工作的支持与指导,感谢管理所严星林所长、侯兰老师、吕丹老师、杜卫斌老师对征文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及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我们将珍惜此次征文活动的所有经验,期待未来更好地为海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服务,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
二、微信文集
书院微信公众号自 2014 年 10 月30 正式启动运行,至今伴随书院成长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见证并记录了书院成立、前行及发展的每一个足迹,成为书院发布工作动态、传播思想文化、分享教育智慧、彰显品牌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微信公众号六年累计推送各类文稿 1800 余篇、长期关注用户已增至6200 余人,在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书院微信公众号积累沉淀了一大批有着重要研究价值与意义的优秀微文。
为更好的总结、提炼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与研究成果,2020 年书院组织团队对所有发布的微文进行系统梳理,以年度为单位,按活动报道、书院论衡两个板块精选 85 篇微文编制成《斯文在兹——敬德书院 2015-2020 微信集锦》,文字总量近 28 万。该文集的编制成功对进一步整理、研究敬德书院的发展过程、课程演变、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史料价值。
三、终身学习品牌
敬德书院在六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坚持“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的办院宗旨,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五类课程体系:读经、会讲、研修、学术和游学课程。六年来,通过各类课程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平均每年培训教师约 6000 人次,近千名海淀教师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成为懂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书院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传播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学校教师的认可与称赞。书院已经成为海淀教师心目中学习传统文化的静雅之地。书院每年还接待北京市其他区县以及外省市的参访者,敬德书院成为了他们心中代表海淀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
学习与创新是海淀区鲜明的文化标志与价值取向。在海淀区建设学习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2020 年度“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海淀学习之星”评选工作中,书院荣获“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荣誉。11 月 26 日,冯浩主任代表书院参加了表彰活动并上台领奖,海淀教工委尹丽君书记为获奖单位颁奖。获此殊荣,是对书院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书院工作的激励。书院的工作,是海淀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为建设学习型城区努力是书院应尽职责。
2019 年,书院制定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书院将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高尚师德师风的培训基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传播)的研究阵地、中小学传统文化修学胜地。在未来发展中,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一如既往,坚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把书院办得更有特色,办出更好的影响,继续成为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