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敬德书院读经课程
经典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凝结。研读经典则是理解、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敬德书院成立伊始,便与中华书局合作创办中华·敬德读书会,以读书会为平台引导海淀中小学教师开展系统的经典学习,通过经典研读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理念和思想体系。
一、课程目的
读书之终极目的在于明理践性、成就圣贤人格。北宋欧阳修有“立学以读书为本”之治学名言,苏东坡亦言“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近代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也强调“读书当求明理,更贵在养德”。由此观之,古今学者“立学”“立言”者,无不坚守以读书为本。读经课程作为敬德书院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而确立,其课程的目的可概括为三点:
1、引导海淀教师“读经典”:让经典阅读成为教师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经典、体会经典、喜爱经典,直至感悟经典带给人生的滋养与快乐;
2、带动海淀教师“学文化”:通过经典阅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及精神实质,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与自豪;
3、激发海淀教师做四有好老师:通过经典阅读正确的把握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继承和弘扬师道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二、课程策略
读经课程提倡回归原典、深耕细读,经数年教学实践逐步总结形成了由自主初读、学者导读、深入复读、自注品读、常行践履五个环节组成,循环往复,学思共进,知行合一的“五步读书法”。
自主初读:是在每节课之前由导读教授布置自读章节,学员据此进行经典文本的预习;
学者导读:导读教授结合经典文本,对重要章节文本及义理进行深入解读,与学员展开问题讨论,解疑释惑;
深入复读:是学员在课堂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再次品读与学习过程,是经典义理具体内化的重要环节;
自注品读:此阶段要求学员将自身体认与前贤的思想融会贯通,以“经典章句自注”的方式外化阅读体会;
常行践履:“读书当求明理,更贵在养德”,读经课程注重引导学员最终将读书所得向日用常行转化,读经典、学文化、做四有好老师。
三、课程内容
1、《论语》研读;《论语》始为孔子之书、儒家之学,终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子曰诗云”的古训,“修己安百姓”的古道,“仁者不忧”的气象,“斯文在兹”的精神,孔子的文化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莫不在此。
2、《孟子》研读:《孟子》堪称“世道人心”第一书,对于儒家传统和中国文明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孟子本人,上承周公孔子之道,下启朱子阳明之学,向内独善其身,向外兼济天下,以其思想人格的双重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3、“学庸”研读:《大学》论述原始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与价值,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读懂《大学》就读懂了原始儒学的要义。《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是战国早期儒家的重要典籍,它上承曾子,下开孟子,是儒家的传承标志,对后世影响极大。
四、课程实施
根据区教委、教科院及书院工作计划,2019年中华·敬德读书会按计划开设“学庸”及《论语》研读课程,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学庸”研读课程
2019“学庸”研读课程致力于引导学员针对《大学》《中庸》开展深度研读,延请北京大学常森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朱翔非老师担任主讲,以“《大学》:原始儒学的核心理论与价值”“《中庸》大义”为主题,对经典文本进行系统梳理、专业阐发,将儒学思想从不同层面,深入透彻地呈现给各位学员。
“学庸”研读课程自2019年3月19日开班至6月11日止,共开展10次学习活动,总课时为40课时。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共计40余人参与课程学习,其中37名教师完成学习任务,顺利结业。
“学庸”研读课程执行期间共完成音频课程资源的制作16节,资源时长960余分钟;收集专家授课演示文稿6份;整理学员撰写学习体会30篇;经典章句自注62篇。部分学习资源经过整理,编制成课程文集《经典的力量之2019“学庸”研读文集》。
2、《论语》研读课程
2019年中华·敬德读书会成立五周年之际,经典研读课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五年读书会将坚持“整本书阅读”这一基本课程理念,积极拓宽儒家经典著作研读范围,循儒家道统传承脉络完善课程架构,持续深化海淀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的“敬德标准”“敬德模式”做出贡献。
2019年《论语》研读课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完成设计并启动实施,是中华·敬德读书会新的五年发展阶段的首期课程。本期《论语》研读课程延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先生担任课程导读专家,为学员详细解读《论语》思想要义。
具体课程内容由为学之道、为政之道、礼乐之道、行仁之道、孝悌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为商之道、游艺之道、成圣之道十大专题组合而成,基于篇章但又突破了篇章解读的局限。有助于教师以《论语》为基础,全面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在自身师德修养提升的同时,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当前课程、教材及考试改革的需要。
《论语》研读课程于2019年9月17日开课至12月3日止,期间共开展10次学习活动,共计安排40课时。海淀区50余位中小学教师参与学习,其中45名教师完成学习任务,顺利结业。
本期课程从教师工作实际出发,努力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伴随课程实施同步收集、整理专家授课资源,努力做到“当天课程”当天上线,截止《论语》研读课程结班,共完成音频课程的制作20节,资源时长1200余分钟;收集专家授课演示文稿及讲义20份;整理学员撰写学习体会40篇;经典章句自注90篇。在此基础上选择主要学习资源,编制成课程文集《经典的力量之2019<论语>研读文集》。
五、课程反思
回顾反思2019年中华·敬德读书会一年的工作,我们感到这一年是读书会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
1、2019年,第三轮“四书”研读课程圆满收官,标志中华·敬德读书会第一个五年发展阶段完成。读书会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教学内容、管理策略等日趋成熟,为新的五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经过五年三轮的“四书”研读,读书会在课程设置、内容编排、运行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也显现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约因素与成长瓶颈,需要及时作出思考、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服务海淀教育。
2、2019年,《论语》研读课程顺利启动并按计划实施,标志中华·敬德读书会正式进入第二个五年发展阶段。成为新的课程规划启动的标志。新的五年,中华·敬德读书会将通过进一完善管理,强化服务,拓展内容等一系列工作新举措,实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充满自信地再度出发。
3、2019年,中华·敬德读书会实现了稳步、稳定发展。课程品牌得到海淀教师的持续认可。五年来,读书会积极聘请国内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到书院讲学,每年培训海淀骨干教师数稳定在100人,全年总计安排80个学时。2019年报名参加经典研读的教师达到90余人,其中80余人顺利结业。一批又一批教师从书院学堂返回学校讲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继续成长、锻炼,在生动鲜活的校园中与学生一起读经典、学文化,让中华经典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生命滋养。
4、2019年,中华·敬德读书会的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充,资源的规模效应慢慢显现,并逐步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全年,课程班系统收集整理授课专家讲稿、讲义,以及学员学习体会和作业,会同课程微信等资料编辑完成2本读书会课程文集。同时完成了36节2100余分钟的音频课程制作工作,成为读书会宝贵的学习支持资源。2014年至今粗略统计,读书会编辑整理课程文集已经达到10本,收集专家讲义、文稿超100份,加工音频课程540集10000分钟,视频微课程300集3600分钟,内容涵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