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敬德书院书院发展

时间:2019-12-31 浏览:1007

书院发展始终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与专家学者的支持。领导的关心支持是书院发展的坚实后盾。书院每年都会举行院务扩大会,向院务委员汇报工作,听取他们对书院发展的建议。专家学者是书院学术力量的强大支撑,书院在不断邀请更多知名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书院海不断开拓外部合作,给书院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image.png

一、敬德书院2019年院务扩大会议

为总结梳理书院五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也为未来的发展前行纳言谏策,2019年4月20日敬德书院诚邀学界知名学者,于明辨厅召开院务扩大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主持。

image.png

吴颖惠院长首先向各位院务委员、学术委员汇报了书院五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她谈到,为了给海淀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环境,以涵养师德、弘扬师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敬德书院在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学术资源扩充、课程体系构建、学术成果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实践中总结了现代教育书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和培训模式,共开展教师培训课程60余项,约3000个课时,总计30000余人次。期间,接待外省、市、地区交流参访人员数以千计。她在总结中指出,五年来,敬德书院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书院藏书、讲学、自修和研究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研究、师资培训,全力培植人才、发展学术、服务社会,倡为己之学,育教师以修身立德,示士子以践履笃行。各位院务委员听取吴院长汇报后,肯定书院工作,同时就书院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image.png就书院教育整体而言,要合志同方,为文化传承聚集更多的同行者。原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建忠表示,敬德书院作为传统文化研修学习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团结和凝聚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为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当代教育书院,价值观与指导思想是一切办院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诗词研究院杨志新副院长认为,敬德书院对宗旨的坚守还需要立足海淀,面向全国,通过机制性创新,把书院蕴含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努力培育和打造新的品牌课程及活动。依据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创造新的研习模式和工作推广平台,接续、整合、重建文化范式和话语体系,让国学精粹活起来,让优秀的核心价值理念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表示,在书院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敬德书院需要关注和利用国家社科基金等相关专业平台,结合书院自身的工作特色与实际情况,建立和开展学术项目研究、专题研究,以促进书院学术成果的生成和推广。书院要创新学术研究机制,着力在学术上凝聚专家、学者的智慧。书院还可组织教师与专家、学者共同筹编学术论文集、学术专著,积极收集和采用学术新作,以高质量的成果提升书院学术影响力。image.png针对书院课程,要依道笃行,为立德树人倾心贡献海淀智慧。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先生对当前国学教育看似热闹,但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深表忧虑。他认为,我们一定要明确“道”是什么,然后依道笃行。在立德树人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敬德书院可以也应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依托并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凝聚力量让真正懂国学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书院课程建设上,正本清源、抓住核心、立德树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永捷谈到,敬德书院要发挥好主渠道、正规军、国家队的作用,“正本清源”是书院工作的重点也是责任担当。首先,要及时汇集和整理书院的工作成果特别是课程建设的成果;第二,书院课程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设立系统的师德培训课程,将其作为教师研学的必修课程,针对性地对师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引导,切实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唤醒教师内心深处的爱与责任。第三,要重视书院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参与课程、课题研究成为专家,成为学者,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与研究的三位一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安春认为,未来要对书院课程进行分类研究,通过缜密的分类不仅有利于课程整合,而且有利于培训成果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推广,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升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层面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冷卫国认为,敬德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应经艺并重。第二,要面向教学,课程的设置要立足服务教学、服务教师。三是重视研读经典,引导教师将经典注疏以及能与经典相佐证的著作同时读起来。可以将经典研读设置为必修课,在持续的熏陶中让教师由被动变主动。

image.png

书院研修,大家认为要培根铸魂,为弘扬师道重塑师德正本清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名誉院长王殿卿对书院的作用寄予厚望。他谈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师资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师德的建设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敬德书院可以围绕“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这十项德目系统培养师德。书院可以带动老师们参与到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编写中来,共同打造符合区域或者学校学情的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强调要把研读经典放在一个最中心的位置。一定要引导教师逐字、逐句、逐章地读、讲,而不是简单地朗读背诵。要从辨认字词到了解文义,理解义理,能够联系现实,将经典义理应用于现实。要联合中小学校长建立学校自己的校园读书会,经典研读要从书院内部走出去,走向中小学。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诸如线上读书会等操作。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为书院开展经典阅读提出了具体路径,他建议引导教师读“经典、道德、人格”三位一体的儒家经典,除了研读四书,还可以读五经,特别是《诗经》和《易》,如此可悟道、悟德、悟人。在读经的基础上再扩展到史、子、集三部。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祝安顺主任对教师经典阅读进行了补充,他认为汉字是读经典的前提,建议书院能够将开设与文字相关的课程提上日程,这一举措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阅读经典的效果。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在谈书院研修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正本清源的同时,吸收古今中西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对比中理解自己文明的特色,凝聚共识,实现融合发展。书院研修中必须注意教师的为学次第,务必认真地对待。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对经典阅读感慨颇多,他提出,敬德书院要引导海淀区所有的教师读经典;要为教师提供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材;建立经典阅读的实验学校,通过引领示范,明确目标,创新方法,以经典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与教育智慧,由此走出一条现代教育书院的发展道路。

image.png

五年的成长、五年的发展、五年的进步,敬德书院逐渐成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师德的重要基地,为海淀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在海淀区领导、书院专家学者,以及各界关注书院发展的人士的支持下稳步前行,用研修体验、会讲论辩、学术切磋、交流砥砺传递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将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引导广大教师“守心灵一方平静,悟师道千古儒风”。

二、新任学术委员聘任及书院未来五年规划研讨

书院的发展,学术委员是重要的学术力量。敬德书院作为一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书院,首先要有一批懂传统文化的学者作为学术支持,指导书院的课程培训和研究。建院之初,书院聘请学界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作为书院建院的学术保障,2015年9月,建院一年时,书院新聘请11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在此后书院发展中,陆续有一些学者担任书院不同课程的主讲专家,为书院发展付出辛勤努力。2019年秋季论坛,书院新聘23位学术委员,他们来自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既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也有知名中小学校长。

image.png

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于述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建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主任王连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处处长朱翔非、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任大援、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武、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冷卫国、中华书局传统文化教育出版中心原主任祝安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施克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健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常森、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这些学术委员一直在参与书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建设。他们的加入,丰富和扩大了书院的专家团队。目前书院共有学术委员50余人,他们成为书院发展丰厚的学术源泉。

image.png

image.png

书院秋季论坛汇集知名学者、校长,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需要凝聚他们的智慧共同谋划书院未来的发展,因而在下午的活动中,新任学术委员就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进行研讨,14位学术委员参与了研讨,他们建言献策,对书院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打开了书院人的办院思路。最终形成了《敬德书院发展规划(2019—2024)(讨论稿)》,未来五年,书院发展目标是:到2024年,全面提升海淀区敬德书院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敬德标准”,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敬德模式”,将敬德书院建设成为集藏经纳典、学术研究、教师培训、文化传播、同行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让敬德书院成为海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颗靓丽明珠。

image.png

三、新增合作单位

敬德书院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不断与外部机学术委员聘任学术委员文东茅教授发言59工作汇要构寻求合作,尽可能整合优势资源给海淀教师提供研修平台。书院发展过程中,先后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中国国家画院等六所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研究、培训、实践基地。在2019年秋季论坛活动中,又有四家单位成为书院的合作伙伴,书院成为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教育基地、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培训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研习基地、中华书局教育培训基地。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谢春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冷卫国作为合作方代表分别授牌给吴颖惠院长。强大的合作力量为书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得书院前进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未来发展会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作用。

image.png

四、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若冰调研书院

敬德书院一直是在海淀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传统文化师资培训与文化传播工作。2019年11月12日,海淀区人民政府张若冰副区长一行到敬德书院调研工作,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对敬德书院传统文化培训工作进行调研。区教委赵建国副主任、区教委办公室赵霞主任等领导陪同调研。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随行汇报。

image.png

张若冰副区长一行参观书院的笠僧堂、明德讲堂、藏书斋等功能厅、室,详细了解书院的历史文化、功能设施与教师培训情况。调研过程中吴颖惠院长从办学理念、环境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详细汇报了五年来书院所取得的工作进展,并就书院未来发展目标提出了工作设想。

image.png

吴颖惠院长表示,敬德书院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追求高品位的课程建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引导广大教师奠定文化底气、养育儒雅静气、传播浩然正气、弘扬探索勇气,以此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就师魂。书院五年来共开展各类教学活动500余次,接受培训的教师超过30000人次,一批优秀教师从书院的课堂返回学校的讲台,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面向未来,敬德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海淀区“两新两高”战略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集中精力打造书院学术品牌和教育品牌,为海淀教育品质提升供给文化滋养,为“两新两高”战略提供文化助力,让敬德书院成为海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颗靓丽明珠。

image.png

张若冰副区长在听取工作汇报后强调指出:敬德书院是一方“净土”,为海淀教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面向未来,书院干部、教师要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讲话精神,结合党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文化、历史和人才资源,组织并开展好教师和干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努力把敬德书院建成师德培训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胜地。书院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和传播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image.png

五、敬德书院受邀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

2019年11月16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代表敬德书院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参加学术研讨活动。敬德书院全体教师学习了大会内容。

image.png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全球著名儒学团体负责人、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及社会各界800余名代表出席开幕大会,隆重纪念至圣先师、世界文化巨人孔子,进行以儒学为主的文化交流。会议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滕文生会长主持。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王岐山强调,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弘扬儒学文化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尊重世界上所有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贡献。要加强交流、互学互鉴,促进各种文明因地制宜、交流互鉴、顺时应势、永续相传。要深入挖掘、兼收并蓄,努力发掘中国和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思想精华,让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让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彩。要寻根溯源、探究本质,进行追本溯源的比较探究,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鉴别、吸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共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希望国际儒联以儒学为纽带,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大会第二阶段,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谢尔盖·卢佳宁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演讲“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演讲“成人之道:儒家角色伦理学论‘人’”;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演讲“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佳宁演讲“儒家和世界命运:人类与和谐”。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