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敬德书院读经课程
敬德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的建设。2014 年与中华书局合作创办中华·敬德读书会,持续组织海淀中小学教师系统研读经典四书,至今已历时四年。四书研读课程先后培训教师学员400 余人。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
为了促进教师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脉络,提升自身品格修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推动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8 年根据海淀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委工作计划,读书会实施了《论语》《孟子》研读课程。
中华·敬德读书会以“自主初读、学者导读、深入复读、自注品读、常行践履”循环往复的形式开展经典文本研读活动。“自主初读”是在每节课之前由导读教授布置自读章节,进行经典文本的预习;“学者导读”即在课堂上依据教授的讲课思路与讲授方法结合经典文本,对重要章节及其思想提炼、精讲与升华,也包括对于学员疑难问题的解答;“深入复读”是学员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讨论后对于经典的反思与理解,对文本的再次品读的学习过程,这期间逐步形成经典研读体会和读书活动的方案设计,并进一步引导学员针对经典章节进行“自注品读”,将自身对经典的体认与圣贤的思想融会贯通。读书会鼓励学员“常行践履”将经典学习向日用常行逐步转化,努力做到学经典、懂经典、用经典,以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升自身品行修养。
二、课程开设的过程
(一)《论语》研读课程课程介绍:
《论语》始为孔子之书、儒家之学,终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子曰诗云”的古训,“修己安百姓”的古道,“仁者不忧”的气象,“斯文在兹”的精神,孔子的文化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莫不在此。学《论语》,不仅是学孔子,也是传习中华文化和古典学问,还是承续人类文明的正途。
3 月16 日,敬德书院2018 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暨中华·敬德读书会《论语》研读首讲在书院笠僧堂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教授钱逊、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海淀教委人力资源科科长刘大鹏、海淀教委基教二科科长唐建东、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祝安顺、凤凰卫视集团凤凰青少行政副总裁白永飞出席典礼。来自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的90 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开学典礼。
傅首清院长特发来亲自撰写的开学致辞“兴国必先强师,而强师必首重师德”,强调: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因此兴国必先强师,而强师必首重师德。
吴颍惠在讲话中强调:经典学习靠的是研读、体验和践行,尤其是要重视阅读这一重要的学习途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经典教育,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以《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我们竖起了一个人格修养的楷模和典范,那就是“君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每一位教师,也应以此为目标,在研读经典、立德修身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清华大学钱逊先生为全体学员做了《论语》研读课程首讲,明确提出:《论语》告诉我们无论为政还是教育,中心都是正人。钱逊先生勉励书院的学员形成读经典的风气,不只是通过听讲座,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和学习,特别是要养成认真读经典的习惯,在整个书院中形成这样的风气。
《论语》研读课程自3 月16 日启动,前后历时近三个月,在清华大学钱逊先生、北京大学吴国武副教授的带领下共开展研读活动10 次,鼓励大家抄写和背诵《论语》篇章,引导大家通读和理解《论语》,课程以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教材,辅之以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两种今人注释,既重视“以字通其辞,以辞通其道,必有渐”,又力求“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课程安排:
课程成果:
来自海淀区40 余所中小学的82 名教师参加了课程学习,并顺利结业。本期《论语》研读课程通过对经典的系统梳理、学者的专业阐发,系统地将《论语》的核心思想呈现给各位学员。随着课程的推进,对于学术资源的积累同步进行。《论语》课程共完整收集了全部10 份专家教学课件;整理课程录音超过25 小时,1500 余分钟;编辑制作成10节音频课程;收集课程速记文稿10 篇,总计文字达30 余万字;课程文集《经典的力量—2018〈论语〉研读课程》收录专家文稿,学员学习体会、经典自注等内容共计110 余篇,包括部分文献参考在内文字总量30 余万字。
结构化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充实了书院的学术资源库,为学术研究、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奠定了基础。
(二)《孟子》研读课程
课程介绍:《孟子》堪称“世道人心”第一书,对于儒家传统和中国文明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孟子本人,上承周公孔子之道,下启朱子阳明之学,向内独善其身,向外兼济天下,以其思想人格的双重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发现“不忍人之心”开始,标举“仁义”,倡言“性善”,专注“养气”,劝行“王道”,归结于“格君心、正人心”,这些正是《孟子》一书的精髓和价值。自省的中国人,有《孟子》而能立志,有《孟子》而能立人,有《孟子》而能达人;自强的中国,有《孟子》而可养浩然正气,有《孟子》而可辨是非善恶,有《孟子》而仁者可无敌于天下。
《孟子》研读课程自9 月13 日启动,前后历时三个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北京大学吴国武副教授的带领下共开展研读活动10 次,课程中鼓励学员背诵名篇名段,引导大家理解《孟子》文句和思想,读其书想见其人,进而反思身家性命的出路和天下国家的未来。本课程,以宋儒朱熹《孟子集注》(收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教材,辅之以今人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新版),注释参考汉儒赵岐《孟子章句》、清儒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传记参考今人黄俊杰《孟子》(三联书店,2013 年)、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安排:
课程成果:
来自海淀区23 所中小学的32 名教师参加了课程学习,并顺利结业。本期《孟子》研读课程系统地将《孟子》的核心思想呈现给各位学员。共收集全部10 份专家教学课件;整理课程录音超过25 小时,1500 余分钟;编辑制作成20 节音频课程;课程速记文稿10 篇30 余万字;课程文集《经典的力量—2018 年〈孟子〉研读课程》收录专家文稿、学员学习体会、经典自注及教学设计等内容近百篇,文字总量近30 万字。
三、课程开设的效果
2018 年的中华• 敬德读书会,以其高质量的课程和“研”“读”并重的方式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深深喜爱。两次读书会培训人数达114 人,共计80学时,20 课次。编印文集《经典的力量》两册共计约60 万字。其成效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构建中华·敬德读书会经典研读组织方式;
中华·敬德读书会四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步建立并强化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稳定的工作机制支持、保障和推动每一期读书会健康发展。2018 年《论语》《孟子》研读课程同样是在这样一种机制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实施,合作机制的效能贯穿于课程规划、专家聘请、教学设计、学员组织、教学管理、成果总结等各个环节。成为读书会建设发展的基石。
著名专家、学者的倾情奉献是中华·敬德读书会主要推动力量和基本特征,保障了读书会的高起点、高品质。目前读书会每期课程由两名学者担任导读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导师与学员共同构建了风格鲜明、脉络清晰,学思共进、自由论学,亦师亦友、以友辅仁的良好的共学氛围。
规范的操作是读书会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经过四年的发展,读书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和流程,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与规范、标准。包括读书会管理制度、学习与作业要求、课堂学习规程、经典阅读五步法、经典阅读支持机制、教学资源整理规范、成果梳理流程等。
中华·敬德读书会的成员是海淀区教育系统的教师,学校的工作、教师的身份使读书会有别于普通读书会,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点,必须结合学校工作节奏、教师工作具体需求加以组织、协调和支持。2018 年研读课程为了更好的为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建立和完善了课程支持机制,做到课前提示、课中保障、课后支持。课前支持包括总体学习纲要的提供,当周学习内容与要求提示;课后支持机制则为学员(特别针对学校有工作任务请假的学员)提供课程实况录音和专家讲义资料,通过线上的资源供给为学员提供服务。
此外,读书会还特别注重学术资源积累,成果积淀,拥有完整的课程教学录音、专家讲义文稿库和课程文集。为进一步挖掘学术成果,提供教师培训资源做好了相应的储备,为读书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典研读成为铸就书院优良学风的精品课程;
2018 年的经典研读课程钱逊先生、韩星教授、吴国武教授先后担任主讲,从不同的角度对《论语》《孟子》两部经典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解读,风格不同、平等论学、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想的启迪。学者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们可谓亦师亦友,和谐欢快,其乐融融。书院所追求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优良学风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展现,推动着书院课程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经典研读成为提升教师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中华·敬德读书会重视教师读书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视对传统经典阅读方法的掌握,坚持“自读—讲读—再自读”这一基本学习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激发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并最终将经典与自身修养建立紧密联系则是读书会不懈追求的目标。
钱逊先生在辅导学员如何读《论语》时曾经指出:
中国文化学术的传承,一个特点就是经典的注释。注释的同时也对经典义理做出自己的阐述,实现文化学术创新性的发展。要深入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必须注意读注。
《论语》研读课程设计过程中受古人读经、注述的启发,尝试对已有读书方法进行改进,努力将读书、学习与自主思考相融通,在研读过程中增加经典自注环节,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经典文本,体悟义理精髓,提升自我识见,涵养君子人格。中华·敬德读书会新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即:自主初读、学者导读、深入复读、自注品读、常行践履,循环往复。
“我觉得写按这个方法太好了,利于思考,可以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随时动笔。”(矿大附中向京老师)
“我按图索骥,抽空拜读了有关《孟子》的一些书籍,并按照学习的要求和格式,完成一篇《孟子》自注。”(北京市第19 中学李宜霞老师)对读书方法的改进,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读书会的老师们也在慢慢适应着这种变化。在课程总结阶段,读书会共收集到学员对《论语》《孟子》的百余则自注,字里行间流露着老师们缜密的思考和真实的情感。经典研读五步法已成为教师增强阅读能力、丰富人文修养,完善道德人格,引领自主发展的有效方法。我们也将进一步积累经验,改进方法,让更多的老师得益于经典的滋养。
(四)经典研读成为引领教师省察反思的重要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阅读无疑是理解中华文化,省察自身和社会,反思中国和世界未来,进而建立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门径和重要契机。
漫漫人生何处立,一人难称百人意。蒜皮小事折中好,大是大非宜正义。(北京盲人学校 金万志)“不学礼,无以立”。“礼”,从个人角度来讲是礼貌、礼仪、行为规范;从社会国家角度来讲是法律、纪律、风俗习惯。学“礼”,对个人而言关乎家庭的和谐;对国家而言关乎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受尊重程度。(北京中法实验学校冯晓靖)正如孔子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也正像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吧,因为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和信仰,所以虽然前行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冷雨,仍然坚守,仍然笑对。(人大附中第二分校 杨非)
从以上这些老师们的体会中可以感受到经典的精神正在引发老师们对日常生活、对生命尊严、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这种反思也必然会正向的改变每一个学员的视听言动、日用常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研读提供了教师省察反思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如吴国武教授所说:孔子的成就或者孔子的地位,不是某一个人能定的,我们来学习他,并不是抱残守缺,我们还有更多的发展。
(五)经典研读成为教师开启经典之门有效途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论语》《孟子》《大学》与《中庸》这四部典籍是极为重要的门户。其深刻的哲理、睿智的视角、凝练的阐述、高明的境界不仅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与要妙心法,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修身处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两期读书会学员在导师的引导下,通过经典研读逐步开启儒家经典的大门,感悟中华思想的博大精深与广阔视野,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向上提升。
《中庸》有言:“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个人做工夫,开始并不难,只要持续、坚持,“择善固执”,最后会达到“虽圣人亦有所不知”“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的程度。这是人不断上升、不断超越的美妙状态,《论语》有言:“我欲仁,斯仁至矣”。
(六)经典研读成为提升教师德行修养的有效手段;
持续的自读、导读和研读使读书会学员对所学经典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慢慢改变着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修身为本”“择善固执”“反求诸已”的思想观念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心中,中华经典的光芒照射每一个学员的身心,让他们的世界发生变化、生命重新被开启。
经典阅读可以真实而深刻的触动教师的心灵,进而引发对理想、信念、事业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新的判断,教师德行修养的提升在这种触动、反思和判断过程中得实现。
我们欣喜的感受到读书会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和成长。读书会正在发挥自身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将“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风气向学校传递、向教师传递、向学生传递、向身边的人传递,引导更多的人通过读书、做真“功夫”,进德修业,至诚明德。
相信通过持续开展经典研读,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教师中焕发新的生机,人性的真、善、美伴随着中华经典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彰显人们本有而具足的德性,使之成为师德修养提升的长效而稳定的机制,引导我们的教师知识与文化并重、能力与德性共进,并在教育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