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敬德书院学术课程

时间:2019-05-17 浏览:930

       学术是书院的生命之源。开设学术课程,帮助学员老师进行学术研究与学术创作,不仅能够催发浓厚的讲学氛围和燕游风气,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海淀教师的文化素养。敬德书院始终把学术课程作为工作要点,并作为充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阳明心学》课程

        从2018 年3 月10 日董平老师第一讲到5 月23 日李克老师最后一讲,《阳明心学》课程顺利完成,50 余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并顺利结业。

image.png       课程开设缘由

        为了使海淀教师全面了解儒家思想,了解王阳明心学,帮助教师认识阳明心学即是心性之学,又为实践之学。让教师将阳明心学运用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敬畏本心,知行合一,以此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再去通过自身的立德之身立德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课程专家

        阳明心学课程在敬德书院是第一次开设。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面对这样一位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的思想家,我们需要在学术界有一定声誉的专门研究阳明心学、并且从事过阳明心学讲授的学者来组成授课教师团队。

         主讲专家邀请的是曾在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的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倪培民、中国政法大学宗教哲学系副教授孙国柱、崇贤馆学术顾问任德山、崇贤书院院长李克和崇贤书院张素闻老师等专家学者。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8 讲,课程内容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框架,先谈概述,再通过《传习录》及其他著作具体学习心学思想。共包含八讲内容:王阳明其人:概述阳明学核心。讲述阳明先生传奇的一生,独特的生命感悟;王阳明其学(上)学理:儒家思想源流中,阳明学的价值,以及对释道的融合;王阳明其学(下)实用:三不朽的少年志向,龙场悟道,做事如何知行合一;《徐爱录》、《门人陆澄录》:体会尊德性道问学的典范,讲述修行功夫,结圣胎、惟精惟一之功;《门人薛侃录》、《大学问》:讲述特志、种德的工夫及体认用功之要领;《拔本赛源论》、《瘗旅文》:万物一体与致良知的体用结合,在贵州独特的生命经历和体验,呈现阳明学;《教条示龙场诸生》、《教约》:阳明先生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与使用方法;阳明后学与阳明学的影响:因传人与地域不同,后学分为八个流派,各有影响。其中在日本、韩国影响至深。

image.png

        课程效果

         激发了教师知难而上,不断读书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师生共读共学阳明心学的氛围;颠覆了教师过去对阳明心学的陈旧理解,打开了新的认识视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有清醒的目标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徐爱在《传习录序》中说:“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学习心学,践行是根本。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此心光明,亦复何求”。我们可能成不了圣人,但应该是在成圣的路上修习,体验和完成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尊严和崇高。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人格、气质、学识、思想,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方见真心!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愿阳明心学给每个人以心灵坦途。

image.png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

        从2018 年2 月28 日专家立课,到2018 年6月14 日结束最后一讲,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讲究与实践班在吴同泰和倪巧凤两位专家的引领下,来自23 所中小学的66 位学员的经过一次课题启动会,两次传统文化学术活动,四次理论学习和六次实践演练,圆满完成对风筝和剪纸的学习。

image.png

        风筝班的主讲是吴同泰老师。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吴老师依然精神矍铄,中气十足。他的授课,雅俗兼备,愚智共赏,以雪芹先生《南鹞北鸢考工志》为根底,把风筝的文化、风筝的故事、风筝的制作融于一堂,令人听得目不转睛。

剪纸班的主讲是倪巧凤老师。作为被大家昵称为“巧巧老师”的剪纸专家,倪老师优雅美丽,绣口锦心。她的授课,娓娓道来,让人有时雨化风之感。她对剪纸的热爱,她对剪纸推广的情怀,寓于精美的课件,体现在每一讲的精心准备中。

        难能可贵的是,吴老师和倪老师跟学员们的相处都非常融洽,他们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感悟、指点分享在班级群中,为非遗传播,不分日夜,赢得了学员对他们的敬佩与赞誉。         在书院的热情服务下,非遗班学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始终在作业完成率、出勤率等方面,保持着较好的记录,并在海淀区中小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最终,本班在繁忙的高中考期间完成31万余字的文集。其中,大约20 万字的学习感悟和教学设计可直接服务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新任教师,220 余幅作品照片不仅展示了风筝和剪纸的技艺精粹,而且展示了学员教师们的妙手匠心。与此同时,专家和学员踊跃奔走,为“海淀区中小学非遗教育研究”课题献策建言。不但如此,大家还友情出镜,尽心支持本班宣传视频《造器有象,成物在心》的录制工作,为自己也为他人的这段学习旅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三、中国书画赏析

        课程概况

         中国书画赏析课程班在2018 年12 月12 日结束了最后一讲。从9 月到12 月,历经3 个月,8 次课程,二十余位学员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从先秦到汉唐、从两宋到元明清,培训班的老师们在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启名教授、唐斌副教授和孙欣副教授的带领下,重温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探寻了中国历史上那些卓有建树的书画家的事迹和他们作品的特点。课程班最终形成了包含专家文章、心得体会、美育论文、实践案例等十余万字内容的文集,收录学员书画作品三十余幅, 可谓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image.png

        课程开设的背景

        早在2015 年,书院就开设过书法课程,这一次开设中国绘画史相关的课程,是书院培训又一次开拓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的新领域。自2014 年成立以来,四年间,书院不断完善课程的架构,在傅院长和吴院长的带领下,构建起了读经、会讲、研修、学术、游学五类课程,从普及性的培训到对某一专题的深入学习,我们带领学员一起在经史子集中徜徉,为海淀区的干部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书院的不断发展和成长,有领导的高瞻远瞩,也有书院同志们的辛勤付出,都在为了更好的提升海淀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师德水平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课程的目的意义

        文化艺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强盛标志,书画就是这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独具特色文化修养和内涵。中国书画教育对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也有着非凡的价值。

image.png         因此,这一次开设中国书画赏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学员能够由对“术”的关注转向对“道”的探寻,不仅仅去熟悉中国书画的技艺特点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体味中国书画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我们选择以中国绘画史为课程的大纲的根本追求。

         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是在海淀的中小学当中,播下了一颗颗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种子,伴随着这些学员的学习和成长,一定会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海淀区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会中国书画的美丽和文化内涵,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课程取得的成果

        8 次课程虽然很短,结束之时,大家仍有些意犹未尽。但是,我们的诸位学员老师,在课程学习之余,努力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他们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一名传播者和实践着,他们积极的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在美术课中强调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刘观明、张帆、李清丽、闫晓燕、鞠慧等老师的美育论文观点鲜明、题目新颖;赵秋野、孙晓宇、张英、吕宝强、王洪莉等教师的教学案例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宋莹、李天天、朱建琳、王冬东、蔡轶雪、边世燕、贾淑玲、李岩等老师参与课程的学习也有了诸多感受,形成了精彩的课程心得。

        可以说,我们这次中国书画赏析课程,基本达成了我们的培训目标,参训教师都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有力的推动了海淀区传统书画教育的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留下来的专家讲义、十万余字的课程文集等诸多资料也为我们海淀区其他老师进行传统书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探索经验。

image.png

        四、经典名著导读

        从2018 年9 月18 日正式开讲,到2018 年12月26 日举行结班仪式,海淀区中小学经典名著导读班近50 位学员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等7 位专家的引领下,经过八次讲座、两次学术活动以及十多次课间讨论与课后专题研究,圆满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

image.png         宋代的韦骧曾写诗曰:“著义尊经典,更科待隽髦。养材从引类,设学派纷袍。”本班能形成尊经、读经、相互提携的风气,能形成养才、好学、重视研究的风尚,首先离不开如群星般耀眼的主讲专家组。

        于是,学员们跟着罗安宪教授诵读《论语》,跟着韩星教授感受《孟子》,跟着孙福万教授体悟《周易》,还在刘增光教授的带领下读《大学》,在彭永捷教授的引领下学《中庸》,并在彭林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礼记》,同时又跟白奚教授探讨《老子》的智慧。大家不仅阅读经典,而且讨论专题;不仅学习专家的课堂所讲,而且涉足专家的课题研究;不仅对学生果行育德,而且严格要求自己修身立德。大家对经典的喜爱,正如清代徐庭翼所说:“圣贤经典素心珍,讵肯轻抛借与人。未必眼前无季布,只因去后有仪秦。”

         正是在专家组与各校学员的积极努力下,本班在繁忙的期末和年底总结时段,完成了35 万余字的结班文集《著义尊经典》。不论是对课件讲义的校对,还是对讨论研究的总结;不论对课程论文的用心,还是对教学设计的修订;不论是对本班的微信宣传,还是对学习感悟的描述,无不凝结了本班所有老师的心血与赤诚。这使得本班文集可以直接为新教师所引用,为他们工作带来了方便;可以直接为老教师所参考,为他们的素养提升提供了借鉴;更可以作为课堂素材,直接服务于所有的学生。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