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敬德书院项目合作

时间:2019-05-16 浏览:689

       敬德书院在建立自身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国学培训和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书院的办院品质。

       2018 年,书院先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届“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后又联合海淀教科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了“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论坛暨‘我爱读古诗’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诗词大会”。

一、举办第二届“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

      2018 年4 月20 日至21 日海淀区八十余位中小学教师踏着春天的脚步齐聚美丽的稻香湖畔,参加第二届“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的专题研修。

      本次专题研修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敬德书院联合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为期两天的专题研究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程毅中先生,南开大学英才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查洪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韩愈研究会副会长刘宁研究员围绕“诗教传志 惟吾德馨”主题与海淀教师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诗教传统,唤醒教师尘封心底的“诗情”与“诗意”,激发教师的诗性思维与创作潜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image.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女士,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的副院长杨志新先生,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负责人莫真宝先生出席并参加了本次专题研修。

image.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在开班仪式上首先感谢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领导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活动对海淀教育的发展、师德建设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吴颍惠院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素来强调以诗言志、以诗言情,其所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极大的影响着人们心智与性灵,对德性、品行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诗教”传承与“师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是这次培训课程的重要目的。希望老师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与实践培养一种温柔、敦厚的气质和气象,丰实我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

       其次,漫漫历史长河,华夏大地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气概恢宏、荡气回肠。我们需要把这种民族气概带到中小学的教育中间去,让我们的中小学师生有诗的境界,有诗的追求。随着课程与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小学的课标进一步修订后,大量增加了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让全国的中小学生走进和亲近古典诗词,体悟民族的精神与气概成为一个基本的方向。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诗词文化修养,培养自己的诗性思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第三,鉴赏古典诗歌的同时,更希望老师们能够积极的将丰富的现代生活、思想感情融入诗歌的创作实践,这也是我们开设诗词专题研修课程的重要初衷,为海淀区培养一批兼具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高水平教师。普及诗词、鉴赏诗词、创作诗词是我们对每一位海淀教师的期望。

image.png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杨志新副院长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杨志新副院长首先对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联合主办此次活动表示祝贺,高度评价海淀教育在传承、接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并表示有充足的信心与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一起把这个课程办下去,每年办一期,并进一步将培训的内容组织得更为丰富。

       杨志新副院长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有巨量的诗词资源,我们的诗词文化河流一直在浩浩荡荡地奔流着,从未中断。诗词不同于其它的文体,是“塔尖”的文体,“塔尖”上的文学。

image.png

       这种“塔尖”上的文化对建筑民族的文化大厦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曲曲折折走到现在,最大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这辈人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我们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无论中小学、教科院、书院还是中华诗词研究院都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利用好诗词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贡献智慧和正能量。

       开班仪式结束后,程毅中先生、廖可斌教授、查洪德教授、李山教授、刘宁研究员逐一为学员带来专题讲座。完美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普及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专家学者们用幽默、温情、严谨的语言,将他们对诗词和诗教的理解层层剖开,娓娓道来,精彩纷呈。学员老师们时而挥笔,时而沉思,时而如痴如迷,思维紧随着专家们的思路自然流转。

       《诗与歌》是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为本次培训准备的专题报告,他从汉语的简洁和模糊性入手,指出诗词概念的模糊性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诗的根本特质是思想感情高度凝练的巧妙的表达。二、诗是押韵、分行的语言文学。三、诗具有思想深刻、精辟,意象优美、语言精致、情调高雅的特征。另外,廖可斌先生认为诗与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诗与歌、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又保持距离。若即若离,对诗来说是最佳的状态。

image.png

        88 岁高龄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老先生以“格律诗及其吟诵实践”为题做了精彩的讲座。

他认为诗歌具有音乐之美,讲究声调的平仄是格律诗彰显音乐之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他重点讲解了古典诗词中平仄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在诗歌创作与吟诵中的重要性。程毅中老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以吟诵之声贯穿,向大家介绍了唐调、宋调等诗歌吟诵法,让在座全体学员如痴如醉,兴奋不已。

       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重点讲述了诗词品鉴的三要素,即境界、灵心与功夫。其中灵心与功夫包括三方面。第一要懂诗法,知诗病;第二要感受诗情诗趣,解诗之妙;第三要看气象,看格局。查教授围绕诗法、诗情和气象层层深入,他结合具体的诗词准确而生动地讲解了诗词的玄妙和灵气,引导学员深入鉴赏诗的艺术美、境界美、思想美。他指出,只有识得诗中妙法,才能成为高超的读诗专家甚至诗人。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诗教与中小学诗歌教学”。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从“诗教”的来源引入,分别从诗教可以塑造灵魂,诗教的目标是塑造人格,引导学生体味诗境,引导学生从文本领悟精神传统四个方面畅谈诗词与诗教,强调诗教是让良心做主的重要方法。李山教授在讲座中还以中小学教材中耳熟能详的诗词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汉语名词本位和声律调和的特点。中西对比,雅俗参半,酣畅淋漓,精彩绝伦。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宁研究员以温情的语言围绕“唐宋诗学与诗教”的主题展开自己的演讲。深入剖析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作品。在多首诗的对比之下,刘宁老师提出了诗意与诗味的概念,提示学员老师学诗需要取法乎上,体味诗的意境尤为重要。她还总结中国诗歌蕴含有“自然”的特点。

image.png

       刘宁老师结合王维的经典诗篇对其诗歌“静、远、空”的特点进行了品鉴和解读。柔情似水、娓娓道来的语言中渗透着唐诗与宋诗不同的意境与自然的特点。

二、举办“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论坛

       5 月25 日上午,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孩子们《小雅·鹿鸣》的精彩诵读中,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论坛暨‘我爱读古诗’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诗词大会”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古典诗词的盛会,囊括了开幕式、主旨报告、学校分享、教学观摩及学生诗词大会等多个内容板块,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探索、从区域统筹到学校实践,从课堂教学到学生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现代学校赓续、传承传统诗教的重要性、可能性及可行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谢春风,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社长刘勇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围绕“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这一主题做精彩报告。来自北京、江苏、深圳、云南、重庆、浙江、河北、广西、吉林、山西、湖北、江西等地的12 名校长、名师分享了学校诗教传承的实践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黎江,国家广电总局专家组成员陆洋现场做示范诵读。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00 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image.png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在发言中指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在课程教材建设上多着力,要甄选优秀的、具有教育性的内容进入教材。他高度肯定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创新探。希望与会代表深入切磋交流,为在现代学校赓续传统诗教、促进生命成长尽一份心力。

        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对参会代表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认为,古有四教,诗书礼乐。诗教在我国源远流长。海淀区既是科技创新之地,又是文化荟萃之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经典方面做了很多价值的探索,今后将继续加强古典诗词教育,作为中小学继承传统诗教、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image.png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刘勇敏在发言中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长河中最美的浪花之一,浓缩着我国古人的生产、生活、情感乃至生命。作为我国最大的少儿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从出版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出版。在传统文化方面,先后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观复猫小学馆》《我爱读古诗》等重点图书,尤其是《我爱读古诗》系列图书,成为学校和家庭开展古典诗词学习和教学的重要读本,帮助和引导着广大少年儿童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儒敏做了《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教”》的主旨报告。温先生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教”的源流,对当前诗词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多一些朗读和吟诵少做串讲,少做主题意义的分析,少做活动。引导孩子们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不要让繁琐的教学把古典诗词的“美”给弄跑了,也不要让过多的讲解把诗歌审美鉴赏的主体性和多样性给丢弃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任务,不要用“讨论”代替独处式的诵读……温先生朴素真挚的分享,带给现场老师们很多思考和启发。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做了题为《汉语习知与人格培养——诗词教学的两个目标》的主旨报告。他以《天净沙-秋思》等经典诗词为例,启发老师们,要注意通过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以名词为本、汉语讲究画面而非哲理,汉语注重平仄、对偶及音韵美等等特点,习知美妙的汉语。同时,李山教授认为“诗教”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培养与审美相结合,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成诗词教学“人格培养”的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做了题为《诗词教育:点亮孩子的诗意人生》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诗词教育何以重要、诗词教育的政策依据、诗词教育的海淀实践、诗词教育的几点思考。

        她认为,古典诗词是一个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文化宝库,对学生的情感、品格、智识等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吴院长提出诗词教育要首重传承,兼及创新,要在“增量”的同时“提质”,要“小切入,长坚持”,通过常态化的活动机制使之固化稳定,为孩子打下文化“童子功”。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书记、校长尹超做了题为《“小北大”里的“大气象”——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附小尊重自然,呵护历史,一树一花、一楼一廊,都凝聚着“小北大”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传承。北大附小把传统文化精髓有机地嵌入到整个学校育人体系之中,于无声处渗透润泽心灵的文化力量。

image.png

        下午的分论坛中,三位语文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观摩课,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睿老师的《渔歌子》、北京翠湖小学张波老师的《送别诗》、深圳珠光小学刘红艳老师的《楹联与二十四节气》,各有各的精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张立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群,对三位老师的课堂做了精彩的点评。

        来自北京、山西、广西、重庆、浙江、吉林、徐州等地的12 位校长、骨干教师分别就“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古典诗词与人文底蕴”“古典诗词与品格养成”三个主题,分享了各自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生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济喜,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诗人、教育专家、演说家徐国静,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教育基金主任谢逸对12 位校长的分享做了点评、总结。

image.png

        5 月26 日上午,“我爱读古诗”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等人的主持下火热进行。这次诗词大会从4 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北京市海淀区35 所学校的600 多名老师、30000 多名学生参加。经过线上闯关、线下比拼,北大附小、北航附小、六一小学、石油附小、上地实验小学、育鹰小学6 所学校闯入总决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敬德书院高丹老师,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学生、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第8 期擂主王天睿共同担任了此次大会的点评团员。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代表队获得团体特等奖,北京六一小学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场下170 多名学生,有22 名学生在场外闯关赛中闯关成功,获得个人优秀奖。

        本次活动既是各地代表汇聚北京,就“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这一主题分享交流的一次深度研讨会,专家们高屋建瓴,校长老师们深切关注;同时也是海淀小学生深度参与的一次古典诗词的狂欢与盛会,孩子们情绪高昂,老师们跃跃欲试、家长们津津乐道。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通过论坛研讨及学生活动来服务学生、家长及学校的一种尝试性探索,将进一步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学生亲近古典诗词,提高赏析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我们需要真诚地感谢海淀教委以及所有的项目合作学校、机构、领导对合作项目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海淀区各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帮助与配合。让我们携手前行,一起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