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敬德书院学术研究
一、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
“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项目以文化为引领,立足塑根立魂,通过联系专家和教师,讲授“非遗”技艺和身边的教育故事,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教师对“非遗”的热爱,鼓励教师修炼“慎独”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的运用“非遗”艺术立德树人。
从2018 年4 月19 日举行课题启动会后,海淀区各校老师就积极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在之后的子课题开题会上,来自北京市第47 中学、翠微小学等30 多所学校申报的子课题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立项成功。之后,在书院“非遗”班学员和各个项目校的支持下,非遗课题组针对非遗教育的困境、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一项又一项研讨、观摩、学习活动,还集中开展了“节日非遗”“书香非遗”“问道非遗”“非遗教育研究校园行”的系列活动,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平稳进行,并得到了北京市文委、文明办以及海淀区多位领导的赞誉,还得到了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为了使课题项目校的沟通更加顺利,使非遗课题组的活动传达到位,课题组发布了《非遗教育前线快报》。这份组内的通告不仅展示了课题组的活动,而且展示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的风采。
二、《敬德书院学刊》
《敬德书院学刊》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管,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敬德书院承办,属内部交流刊物。书院学刊在2018 年继续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以尊重学术为前提,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为目标,以“传承中华文化精萃、凝练民族教育精神”为办刊理念,为广大专家、学者、学员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平台,提供一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切磋教艺的园地。
本刊为季刊出版,每期围绕当季重要专题讲座设计内容,宣传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进程,尤其是今年对于师德建设更是加大宣传力度与篇幅。此外,根据各课程班的特色,学刊也特别收录了许多老师的优秀画作,文图齐举,辞雅意丰,十分赏心悦目。
本年度春夏秋冬四季刊物全部编写完毕,字数总量上达277124 字。学刊作为书院大型活动与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以其无声,胜其有声。在海淀区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传道、授业、解惑,给很多来书院研修的老师提供了学习的参考、标准的对照。对应最新的资讯、最有力的活动、最热门的教育话题,学刊一直都在快马加鞭,力求为海淀教师们提供最新鲜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让全区教师及时掌握书院最新动态与学术发展,成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的推动力量与重要窗口。
三、出版《敬德诗集》
《诗词联赏析与创作》是书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个课程。聘请国家一级作家、知名词人,时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世平先生讲授诗词。从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一七年,《诗词联赏析与创作》培训班共开设了三期,海淀区一百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学习培训。通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诗词讲授、互动,现场作诗,即兴创作,学员兴趣大增,上手很快,做到了会欣赏会创作。学员创作的诗词联作品既有对大地山川的描摹,又有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还有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关爱。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他们是新人,在传承文化方面,他们没有落后于时代。“业广因功苦,拳拳志士心”,从授课者到学习者,他们有诗心、有仁心,值得我们尊敬。
我们将三期课程诸位学员老师的诗作精选整理,他们代表了海淀教师诗词联创作的最高水平,出版这本《敬德诗集》,就是向我们这个课程致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诗作,重温与唤醒我们海淀教师的人文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上诗词联欣赏与创作,以赤子之心发现万事万物中蕴含的诗意,让诗意浸润自己,与万物一体。以赤子之心,行至诚之道,成为仁者。
四、学习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不可辅仁以劝学。为了更好地扩大书院声誉,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书院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1.“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之“问道武当:解码道家文化真精神”高峰论坛
2018 年9 月3 日-4 日,“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之“问道武当:解码道家文化真精神”高峰论坛在武当山特区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道医名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道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泰科道长;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詹石窗教授;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锡琛教授等名家追问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内涵上,道家文化对“安”、“静”、“悟”的追求, 对“孝、慈、观、止、谦、柔、通、真”的坚持,关注生命、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值得我们取法。道家呼吸吐纳、太极拳、八段锦、道医等养生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大有裨益。道家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道教音乐等也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参加这次会议,对我们了解道家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很多思想指引。此次论坛的一些创新措施也对我们将来办会提供了很多新的启示。
2. 中国书院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尼山圣源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
2018 年10 月12 日至14 日,中国书院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尼山圣源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山东省泗水县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书院学会和尼山圣源书院联合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书院代表、专家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领导和济宁市、泗水县领导以及新闻媒体、文化、企业界人士等150 余人参加了会议,高峰代表敬德书院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在尼山圣源书院明德堂举行,泗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庆恩、韩国书院学会会长李树奂、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长陈启生、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垂长代表陈泰旭、台湾中华孔孟学会黄裕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会长陈志新、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常务副秘书长高述群先后致辞。尼山圣源书院赵法生副院长主持了开幕式。
本次会议围绕“中国书院传统与现代转化”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会者围绕着中国古代书院的传统、当代书院的类型研究、当代书院的定位与作用、书院管理和运营经验研究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学者普遍认为书院这一中华文化的传统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普及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会议给予书院工作丰富的启示,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价值的支撑:书院人需要有人类发展的视野、民族复兴的情怀、社会教化的使命、舍我其谁的担当。
修养的提升:书院人需要信念的坚守,广泛的学习,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野。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责任的担当:书院人要持续推动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提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德建设。探索与相关学术机构的合作方式与路径,提升履行责任担当的能力。
学术的建设:与学术性书院建立联系与对话,学习、吸收和借鉴成功的工作方式。立足海淀、扩大视野,建设更广阔的工作平台。
3.2018 中华吟诵大会
2018 年11 月29 日至12 月1 日,“慈风孝行·2018中华吟诵大会”在宁波市江北区文化中心如期举行。这场盛会吸引了中国、韩国、日本等海内外的200多位吟诵大师们和全国各地的吟诵爱好者们齐聚现场。唐诗宋词等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以吟诵的方式呈现出来,令在场的所有观众都大开眼界,深深地被博大精深的吟诵文化所吸引。
敬德书院达思潮老师代表书院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在论坛上向全国的参会代表介绍了海淀区推进中华经典诵读的举措和经验。此次论坛,扩大了敬德书院在国内的知名度,加强了书院与外省市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及各中小学的交流和联系。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