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敬德书院雄安新区教育系统敬德书院研修

时间:2019-05-16 浏览:663

一、研修背景

       1. 学习和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长远战略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image.png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image.png


2. 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实施

      2014 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 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17 年6 月,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突出强调了在全民阅读促进工作中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明确保障措施、关注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阅读等原则。强调促进全民阅读工作,是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举措。

二、目的与意义

       1.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阅读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引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等文件要求。

       2. 推动教师队伍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image.png

        3.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教师队伍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成为“四有”中国好教师不断努力。

        4. 建立教师“阅读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读书、讲书和写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激情、促进教师有效学习、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促进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调动家长阅读,从而深入持久推动全民阅读。

image.png

三、培训安排

       主题:传统文化与教师阅读

       时间:2018 年10 月16 日—10 月17 日

                 2018 年12 月9 日—12 月11 日

                 2018 年12 月14 日—12 月16 日

       地点:敬德书院

       人员:100 余人

       (一)2018 年10 月16 日—10 月17 日

        第一天:10 月16 日

       13:00-14:00 海淀区传统文化和阅读工程介绍:

        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敬德书院教师 宋俊玲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及实施 海淀教科院教师 吕丹

        14:00-18:00 传统文化与教师阅读讲座

        讲座: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鲍传友

        讲座:教师阅读工程加速卓越教师成长

        主讲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颍惠

        第二天:12 月17 日

        9:00-12:00

        1. 观摩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阅读环境

         2. 听取师生阅读活动报告

         (二)2018 年12 月9 日—12 月11 日

          第一天:12 月9 日

          15:00-16:30

        参观敬德书院:礼敬先师仪式 敬德书院教师高峰

        书院文化介绍 敬德书院教师 高丹

        海淀区传统文化和阅读工程介绍:

       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敬德书院教师 宋俊玲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及实施 海淀教科院教师 吕丹

        第二天:12 月10 日

        9:00-12:00

       讲 座: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幸福

       主讲人:北京大学教授 文东茅

        13:30-16:30

        讲 座:“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由“平语近人”说起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燕玲

        第三天:12 月11 日

        9:00-12:00

        讲 座: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必由之路

        主讲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颍惠

       (三)2018 年12 月14 日—12 月16 日

        第一天:12 月14 日

        14:00-16:00

        育英学校观摩阅读课 敬德书院教师高峰、达思潮带队

       第二天:12 月15 日

        9:00-9:30

       礼敬先师仪式 敬德书院教师 高峰

        9:30-12:00

        讲 座: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

        主讲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颍惠

        13:30-16:30 阅读与团队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分享

        13:30-15:00 主讲人:一零一中学校长 陆云泉

        15:00-16:30 主讲人:人大附小校长 郑瑞芳

        第三天:12 月16 日

        9:00-12:00

       讲 座:传统文化的纵与横

       主讲人:北京大学教授 干春松



附录:培训感受

北京敬德书院培训学习有感


        2018 年10 月16 日,在公共服务局组织下,我们雄安三县30 余名教育同仁,向往着那个传统文化修习的净土--敬德书院,不顾严重雾霾,向着北京,出发了!

       来到海淀区北部的鹫峰南麓,林木葱茏,环境清幽,空气清新。一座传统的四合院掩映其中,青瓦灰墙,绿棂红窗,寿石竹林,椿萱丁香,古典厚重而又不失灵动雅致。这所仅仅创建4 年的书院,却散发出久远的文化气息。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继承传统书院“育人重品德、课程重思辨、学习重讨论、教授重义理、学术重并蓄”的治学思想,结合中小学实际需求,确立了自己的办院宗旨: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image.png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礼敬先师孔子的仪式,由书院教师高峰领礼,通过拜谒先师,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然后是书院教师宋俊玲讲述《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海淀教科院教师吕丹介绍《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及实施》、北师大教授鲍传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的《教师阅读工程加速卓越教师成长》的报告。

       通过吴院长的报告,使我们认识到:一、推进教师阅读工程,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阅读的体现。二、推动教师队伍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教师队伍形成善良的道德意志和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四、建立教师“阅读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激发广大教师读书、讲书、和写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内在的学习激情、促进教师有效学习、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五、通过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调动家长阅读,从而深入持久推动全民阅读。


2018 年10 月17 日


走进敬德书院 感悟经典文化


        2018 年12 月9 日至11 日,为推进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全民阅读”工程,雄安新区教育系统领导及中小学校长一行三十余人来到敬德书院参访学习。

image.png

       走进冬日的敬德书院,虽少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喜悦,却多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然。远眺高山绵延,近看古树环绕,觅一张书桌,开启国学经典阅读之旅。

此次雄安教育系统集中研学活动前后历时三天,日程安排紧凑,研修内容丰富,结构层次分明,学习目标针对性强。

       在书院业务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漫步书院,详细了解书院历史文化、职能定位、学者资源、课程建设、设施条件与教师培训等情况。

       北京大学的文东茅教授从传统文化角度做了“教育与幸福”的讲座。他从问题出发,引发大家思考幸福:教师幸福吗?学生幸福吗?家长幸福吗?通过举出教育中许多看似幸福实则痛苦的例子,真切地告诉大家幸福是一种内心真切的感受。文教授的讲座,使得大家静心思考教育与幸福,感受到幸福就是让人找到本体之乐的安乐,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幸福。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又让大家有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教育、寻找到幸福的路径和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以“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为题,从文化传承、文化战略的需要,解决现实纷争的需要,提升个人修养德行的必需,治国理政智慧的需要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必由之路”是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为学员精心准备的专题报告,针对教师如何通过专业阅读实现专业发展进行了系统、详实的阐述。吴院长以新时代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强调教师要以对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等的深刻洞见和满腔热忱来引领学生的思想与行动。

        短暂的三天学习,收获很多、意犹未尽。这是一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的独特学习之旅。

        为师者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让我们为成为这样的人,开始学习吧!


2018 年12 月15 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参观北京育英学校阅读教学成果有感


        12 月14 日下午,我们雄安三县一行30 余人,在海淀区敬德书院的安排下,乘坐大巴车来到了北京育英学校的校园。尽管当天寒风凛冽,但在短短半天的参观和交流时间里,我们却在学校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了融融春意。

       北京育英学校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学校,其前身是“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1948 年建校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949 年随中共中央一起迁入北京。毛泽东主席在1952 年“六·一”儿童节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现已成为学校校训;胡耀邦总书记题写了校名。现在,学校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五四”“六三”两种学制并存。

       由于本次赴京培训人员的主体是三县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语文教研员,所以大家最为感兴趣的就是阅读教学具体的课堂实施,学校为我们安排了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和中小学段学生自主阅读参观和学校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经验交流两个活动。

       下午两点,当我们的大巴车到达学校门口时,育英负责接待我们的两位老师已在门口等待了多时。我们首先随着她们对整个校园进行了全景式参观。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件事:“阅读”是育英学校的最美标签。我们先后深入了初二一个班级和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亲身体会到学校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构建了丰富的校园阅读资源,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读书长廊散布于教学楼的每一层,分别设有三个主题馆(阅乐廊、博文馆、弘毅馆)、三个展示区(书香大道、经济学长廊、静心读书吧)、两个时评区(主楼育英时评、书吧育英时评)、两个借阅区(学校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一个研讨区(西翠国学书院)、一个购书区(墨韵阁)。

       教室内,学生们的个性小书架构成了自主阅读区,班级大书橱展现了公共阅读区,两个宣传栏则起到了交流评价的作用。教学楼内,走廊里有学生读书的图片,楼梯间有学生的作品展示,楼层有图书角,楼道有读书长廊,就连窗户上都有师生的读书感悟。这样,整座学校浸润在一种浓厚的书香气里,校园成了大教室,学校就是大课堂,真正实现了“处处有书可以读,时时有人在读书”。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育英学校的校风为诗意的一句话:静静地挂在枝头的桃子。在接下来的经验交流环节,于会祥校长首先向我们诠释了学校校风的内涵,那就是;校长要心无旁骛,静静办学; 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要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育英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海淀区首屈一指的学校,我觉得的校长办学理念引领、办学思想的领导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些理念文化内容上墙上镜,进室进课,入脑入心,遍布育英学校的每一角落,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渗入育英师生流淌的血液,内化为育英人的自觉行为。育英学校这样的外部氛围,与课程设置上的“3+3”模式相结合,这样外物内化,真正让学生实现了君子养成。接下来初中部和小学部的两位教学校长主要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3+3 语文阅读课程的具体实施,我觉得这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image.png

       育英学校基于学生阅读偏好的“3+3”语文课程,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形成必备的语文基础、充分的阅读积累、良好的运用能力,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了达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相应地分成了基础课程、阅读课程、活动课程。基础课程是国家课程,阅读课程突出基于阅读偏好的自主阅读,活动课程强调活动的语文化、系列化。就课时划分而言,每周6 课时语文课中,3 课时用于基础课程,3 课时用于阅读课程,活动课程一般不占用固定的具体课时。初中部杨树滨校长在向我们介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初衷时,他向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是基于阅读偏好的。一方面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过程。二是阅读课程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选择、尊重阅读文本的方法、尊重对文本的阐释。为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的阅读偏好,寻找阅读偏好变化的规律。

        阅读课程评价方面,学校借助九年一贯的优势,构建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评价体系,尤其在初中阶段形成了书香系列评价,包括七年级评选书香少年、八年级评选书香小组、九年级评选书香班级,形成对学生的持续推进。

       在两位教学校长的经验介绍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阅读交流的读书沙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打破班级界线,把相同阅读偏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image.png        

       具体操作上各班推荐两名左右具有不同阅读偏好的同学做盟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自行报名,盟主全面安排本团队的交流工作。同时,打破语文教师的任教年级界线,让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或专攻方向承包一两个团队,也参加到他们的交流中,即便集中交流结束了,该教师也长期关注、协助承包团队的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不同阅读偏好的交流。例如每一届的初一都要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每天有两名同学,每人限时8 分钟,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每一届的初二都要开展“名家介绍”活动,按照上面的方式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每一届的初三都要开展“名篇赏析”活动,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佳作名篇。最终从初一到初三由“一本书”到“一个人”再到“一篇文”,形成一个序列。就这样,各个年级的语文教研组反复设计、打磨、沉淀,形成了具有各个年级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汇总起来并进行适当的串联调整,慢慢形成了一些初中语文的品牌活动。

       短短的半天之行,在傍晚五点大巴车驶出育英学校那条街的时候悄然结束,可是我们的心依然被育英学校那份实实在在的书香气息包裹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校园书香文化建设方面,育英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语文课程建设的经验多大程度能在我们雄安新区中小学课堂上复制实施,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2018 年12 月24 日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