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讲为学、以会为学 ——敬德书院会讲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7-05-22 浏览:423

       会讲萌芽于先秦的自由辩论。直到宋代,会讲才成为书院常设的教学研讨形式,并一直沿用到明清,是我国传统书院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在王阳明之后,会讲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从书院的一种教学形式,发展为社会的学术聚会。会讲活动不仅扩大书院的教学范围,而且加深了书院对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提高了书院的社会地位。

       古代会讲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积极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通过平等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敬德书院是一所现代教育书院,同样继承了传统书院延请多方学者进行会讲这一传统,广聚人才、汇集声音,对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对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会讲已经成为敬德书院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讲会目的、实施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敬德书院年度论坛”、“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两大主题会讲。

图层2(1).png一、敬德书院年度论坛

分割线.png

       敬德书院自创办以来便致力于规范、稳定、持续的学术会讲机制的建立。在区委、政府领导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2015年5月19日首届 “敬德书院年度论坛”得以创办。该论坛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敬德书院具体承办,以全面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为宗旨,引领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


2016敬德书院春季论坛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凝聚专家学者资源,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儒学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家庭和睦、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敬德书院于2016年5月8日隆重召开主题为“传统儒学与当代教育”的春季学术论坛。

       本届论坛由民政部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及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承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王金华主任、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傅首清同志、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等多位领导出席论坛,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王仲孚教授、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等专家进行了论坛发言。包括国家画院曾来德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张书范先生、中国书画篆刻家协会王大川副主席以及两岸各界代表等共200余嘉宾出席论坛活动。

image.png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傅首清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辞,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文明的复兴。儒学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基础。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当代教育要在传统儒学中修炼道德人格,培养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代新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主任王金华先生在致词中给予敬德论坛高度评价,强调指出通过论坛把海峡两岸研究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大师和各位同道、同仁聚在一起非常有意义,能够很好的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楼宇烈、王仲孚、郭振有三位先生则从儒家教育方式、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角度分别进行了理论阐述。楼宇烈先生对传统儒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归纳,指出传统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有很多、很好的理念需要今天的教育者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继承。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原文学院院长王仲孚先生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中国文化连续一贯,未曾间断,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备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郭振有先生的演讲围绕《礼记·儒行》展开,娓娓道来。提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儒行》这篇文章深刻的思想价值,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区别真儒、假儒,从而把握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本届论坛为促进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与分享,预先设定了“传统儒学与立德树人”、“儒家与中国文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两岸教育”三个分学术论坛,十余位专家、学者在不同论坛上充分发表学术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加论坛活动的各界人士也同样在丰富的学术思想的浸润中获益匪浅。

       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总结指出:儒学的根本在立德,师教的根本在树人,立德树人就根植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既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又符合现代的基本理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本届论坛在取得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壮大了专家学者支持团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张书范先生出任书院艺术顾问。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张卫光副院长、中国书画篆刻家协会王大川副主席、人大附中翟小宁校长,北京101中学程翔副校长成为书院新任学术委员。国家画院曾来德副院长也于论坛当日向书院正式颁发“国家画院教学实践基地”铜牌,标志着书院师资培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016敬德书院秋季论坛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交流推广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经验,2016年9月28日由海淀教育“两委一室”及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敬德书院承办的“师道尊严与教师发展”秋季论坛隆重举行。

       论坛邀请了全国教育界、学术界、艺术界等不同文化领域的专家,从不同层面、多视角地共议“师道尊严与教师发展”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先生、台湾著名学者冯沪祥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进行了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以及海淀区教委、中小学干部教师代表百余人出席论坛活动。

      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和区教委主任陆云泉,分别就“尊师重教”和“教师发展”作大会讲话。傅首清在讲话中指出:尊师重教是人之根本。尊师重教强调:教师是华夏文明重要的传播和传承者,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无论在社会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乃至社会功用等方面都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当师道尊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以尊师为荣,以不尊师为耻时,民众才能在践履师道尊严的同时,激发出师生双方的主体责任感,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这才是我们国家未来长盛不衰、永葆昌荣之道。

image.png

       区教委主任陆云泉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作为教师,应传授给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与能力,同时要用理性的现代教育理念来实施课程。教师要认真思考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否在新的时代真正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从而获得了师道尊严。

      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吴颍惠在发言中介绍了敬德书院创办两年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系列教师培训的情况。书院先后开发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与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经验,涌现出一批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成果突出的学校和教师。

      本届论坛,根据研讨主题确定了两个学术分论坛,即“传统文化教育在海淀”和“传统儒学与尊师重教”。来自翠微小学、温苏学区管理中心、中关村三小、中关村中学、八一学校、清华附中等学校的教师分享了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海淀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蓬勃生机。在“传统儒学与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学术分论坛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对传统儒学的“师道”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当前师道尊严的重塑与传承、促进教师发展等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在秋季论坛召开前期,为了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敬德书院于9月22日丙申年秋分日举行了孔子诞辰2567年纪念活动及研讨会。孔子第75代后裔、福州大学人文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孔海钦先生,河北省儒教研究会正定文庙办公室主任、正定滹阳四书学馆馆主、明道书院主讲李冀良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韩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张之锋教授以及海淀区中小学干部教师代表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记载:“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此次活动以“白鹿洞书院明代古志所载释奠礼”为参考,结合敬德书院办院理念与要求,通过庄严的仪式缅怀先师孔子的思想。同时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就什么样的纪念仪式更适用今天的社会生活,怎样的仪式过程和礼仪规范能够更好的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孔海钦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强调:中华文化强调以礼治国,通过纪念仪式可以让我们不忘祖先、不忘先师,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传承。李冀良先生认为:纪念孔子对于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敬德书院能够探索和尝试这种礼仪能够很好的引导尊师重教、尊师重道之风。韩星教授指出:书院纪念先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纪念仪式和规程,很有价值。张之锋教授以及参加纪念活动的专家学者、学校教师也对书院开展纪念活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希望书院加强传统礼仪、仪式研究,将传统礼仪精神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仪式的社会教化功能,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努力。

image.png


图层2(1).png二、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分割线.png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是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杂志社、《中国教师报》、北京市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于2015年8月19日联合创办的高端教育论坛,该教育论坛利用书院得天独厚的幽静环境、丰富多元的学术资源,针对当今教育领域种种时弊,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汇聚多方学术观点,吸收多元建议,以包容的心态聚焦教育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进。

       为了有效打造思想激荡、理念碰撞、观点激辩的教育平台,中国教师敬德会讲邀请顾明远和楼宇烈两位先生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在顾先生、楼先生的大力感召下,成立了由谢维和教授、钟秉林教授、裴娣娜教授、尹后庆主任等35位学者教授组成的强大学术委员会,从而保障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逐步成长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主题会讲

        2016年3月19日,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主题为“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的第三次“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本次会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执行院长郭华教授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等出席了会讲活动并进行了主题演讲。来自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辽宁、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位研究员、教育局长、校长、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讲讨论。

      楼宇烈先生题为《诚敬内心与敬业乐群》的主题演讲旁征博引、思想深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王定华司长则从“立德树人”的出处讲起,引用《左传》与《管子》中的“立德、立功、立言”等论述,阐明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有赖于教师德行提升这一重要观点,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石中英教授则把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相比较,从本体论和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师德行,深刻阐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德育意义。在学者和专家的启发下,论坛互动讨论极为热烈,讨论主题涉及德育、文化、和师德等方方面面。

image.png

       本次会讲达到了与历史对话、与传统对话、与经典对话的目的,在师德建设、教师修养等问题上,形成了诸多共识,参会嘉宾纷纷表示,此次会讲让大家找到了德之本、行之基。《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人民网、搜狐教育、新浪教育等十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报道。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呈现出小众、高端学术会讲的基本特点和独特优势,为敬德书院创造性的筹划高端学术会讲提供了良好范例。

 

       敬德书院的会讲作为高端学术课程,经过两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形态、学术风格与组织机制。全国教育界、学术界、文化界的知名学者、专家纷至沓来,宣讲学术、解读政策、传播文化、引领实践。但也要意识到作为书院核心的品牌课程仍然有不断改进和提升的空间,要通过精心打造使这一课程更具学术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更具主动的联系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不断充实高端学者资源库,主动沟通、密切联系、做好规划,有序推进三类会讲协调发展,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

        对于年度论坛、教师论坛必须突出计划性,计划性越强,提前操作的空间越大、论坛的综合质量越高。根据对全国多个类似论坛的研究得出结论,定期论坛一般提前3-4个月进入筹备,时间充裕、计划性强、广泛宣传必会取得良好的举办效果。

努力扩大受众范围,目前三类敬德会讲主要受众群体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和区属其它系统干部含后备干部,受众面较窄。会讲的社会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受众,可以根据会讲的具体情况有序、规范开放一定的社会名额,通过开放社会名额会很好的提升敬德书院、敬德会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更好促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image.png

      积极发挥海淀区位优势与高校、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特别是中国著名书院合作开展高端会讲,将敬德书院会讲提升到全国层面,将专家资源、受众群体扩大到全国范围,打造敬德书院会讲为具有全国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可以有效的发出敬德书院的声音、海淀教育的声音,从而将敬德会讲升级为海淀品牌、首都品牌、中国品牌。

      敬德会讲的思想传播与文化推广要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特有优势,在成果整理、展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实现综合创新,通过与新媒体企业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快速推广、大幅增值。

      敬德会讲经过两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结构、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较为规范的操作方式。今后,仍然有更长的道路要践行,更多的问题要解决,更高的目标要追求。我们相信未来的敬德会讲空间更大、潜力更强,在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终将成为具有全国学术影响力的优质品牌、一道展现海淀教育的亮丽风景。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