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课程

时间:2016-05-27 浏览:723

图层2(1).png一、课程目的

分割线.png

       格律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大部分教师往往只停留在欣赏层面,不能在很好掌握格律及音韵用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究其原因,一则格律诗的平仄是一道不大不小的门槛,知识性的介绍很多,但往往在实际运用时有种“举步维艰”的感觉。再则,格律诗常常被认为是过去生活内容的载体,似乎与现代生活不相融。三则,快节奏的生活使得需要用心经营的诗歌创作技巧越来越陌生化。如果能突破这些难题,那么格律诗创作就可以轻松回归大众,对于教师而言,学会创作,诗词教学才能落地生根。

image.png

       本课程始终贯穿主讲专家的诗词创作理念 ,“ 让诗 从 神 坛上 走 下来 , 回 到世俗民间;让诗从学问家的文章中、书本上解放出来,回到我们的真实生活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诗词与当下生活相关联,在鉴赏外更多学会创作。让诗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回到简单来说诗:语言的简单、平仄格律的简单、诗意的简单。“回到简单”是要让不会赏析格律诗的老师会赏析,让只会赏析的老师会创作。让诗词成为生活。进而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讲授,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格律诗创作。



图层2(1).png二、专家介绍

分割线.png

       蔡世平先生,国家一级作家,《中华诗词》编委。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以来,在现代语境下创作的“当代旧体词”,被权威学者称之为词体复活的“标本”,引起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今后词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建立起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展现出词体艺术发展的乐观前景”。作为敬德书院的副院长,蔡院长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诗词创作,书院也多次和蔡院长就敬德书院开设诗词课的事情进行沟通。蔡院长非常希望通过课程能培养和发掘一批热爱创作的老师。

image.png



图层2(1).png三、课程内容

分割线.png

       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课开课,来自20所学校的20位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课程培训,这是敬德书院第一个学术类课程。本课程采取系列讲座的形式,共分8个主题,16次课,40课时,分别为:

第一讲 好语慰人间——诗词古今谈

第二讲 做诗容易——格律诗知识

第三讲 填词不难——长短句知识

第四讲 对联莫忽视——对联知识

第五讲 诗句欲圆时——诗词联创作之一

第六讲 跟着感觉走——诗词联创作之二

第七讲 诗是活的——诗词联创作之三

第八讲 神会来帮忙——诗词联创作之四

 


图层2(1).png四、课程特点

分割线.png

       1.以创作为本,要让人人都会创作。所以,在授课形式上,非常注重实践的创作、讨论、修改。每节课都会留有即时创作的时间。

       2.评析式讲解。学员每节课后都有诗词创作作业,每一次新课,蔡院长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将理论讲解融入到对学员的诗词作品的总体评析中,富有针对性的评析,让学员与诗词零距离接触,没有了因学院派繁琐理论的束缚而带来的创作畏难情绪。

      3.注重一对一的点评,个性化的指导。蔡院长注重与学员的交流,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蔡院长了解每个人的创作水平,针对每个人每首作品的创作给予悉心指导。一对一的指导让许多老师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4.创作内容与创作载体不“隔”。蔡院长常常以眼前景入诗,然后让大家以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体验来完成诗,诗歌马上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及经验联系起来,当下的生活马上进入了格律诗创作,创作载体与创作内容没有了“隔”,非常熨帖。

       5.分享创作心理及历程。蔡院长通过解析大量自己诗词作品,与学员分享诗创的心理历程,漫谈式的讲座也激发了学员创作的热情。同时,一些优秀的学员也登台讲解、分享,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创作氛围很浓厚。

image.png


图层2(1).png五、课程效果

分割线.png

      1.掌握了平仄运用。学员说:“我是插班生,错过了两次课。我本以为自己会跟不上进度,但是真的像蔡院长所说的:‘平仄其实很简单,一字定全篇’。在蔡院长短短几分钟的讲解下,我就学会了中学生认为晦涩难懂的平仄问题。虽然我那时对平仄运用的还不甚熟练,但是蔡院长的讲解确实使我对于平仄清晰明了了”。

      2.拓展了诗词创作知识。“第一次上课,等蔡院长点评时才知道自己的诗词创作有很多的问题,原来格律诗有那么多的讲究,以前只是认为格律诗只要注意每句结尾的那个字就行了。经蔡院长一指点,诗词作品立马就顺畅了很多,蔡院长真是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诗词创作课让我学会了很多诗词创作方面的知识。蔡院长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人品奇高,对学员态度特别的和蔼可亲,很有耐心,并且一直鼓励我们创作。”

       3.诗词创作自如。“这个春天,在敬德书院的培训过程中,我开始再次把写诗填词当成兴趣,一个春天,写了一百多首诗词,平均得上一天一首了。春天已经过去,但诗意的春天将留在我的心里,这段美好的学习过程也将留在我的心里”。


图层2(1).png六、培训成果

分割线.png

      1.诗词联作品。培训班培养了一批能创作格律诗的教师,他们创作的数量、质量堪称优秀。共计创作300首诗词作品,其中100多篇优秀诗词联作品收集到培训文集《敬德诗词雅集》中。

      2微信记录。每次培训课程的内容都有微信详细记录,形成近10000字的微信稿,收集在《斯文在兹》和《敬德诗词雅集》中。

      3.培训文集。培训班文集《敬德诗词雅集》。包括专家讲座文稿、学员创作作品、学习感受、教学实践案例、部分课程微信记录等内容,共计9万字。

      4.发表文章。培训班学员张波老师的文章《农村小学诗词创作教学的尝试》发表在在《北京教育》2015年5月普教版。

      5.教学实践。许多老师带着在培训班所学的知识他们回到各自学校,有的已经开展了小学生格律诗创作的教学,比如白水洼小学的张波老师、培星小学的王欣老师。格律诗创作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正在孩子们中间生根发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