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书法赏析与创作课程

时间:2016-05-27 浏览:744

        遵照教育部2011年8月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精神和2013年1月下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敬德书院依托海淀区域内高校优质专业资源,精心规划和设计了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班课程,2015年4月至12月期间共举办两期培训课程,近50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课程学习。

image.png

图层2(1).png一、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分割线.png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

       (一)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行中国人学习书法历来都以人品为重,“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气势恢宏,也因为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成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王羲之“骨硬”,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心,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以,书法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努力做到技能学习与道德养成同步,这样则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行。

       (二)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这关乎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接续《礼记》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六艺”“书”便列其中。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诗”“书”并重。唐宋以后,书法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几千年来,书法在接续中华文化精神核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延绵不断,传承至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真实的精神轨迹。当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达到的完美境界!

       (三)书法专业师资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制约了海淀区中小学书法教育水平的整体跃升。自2011年以来,我区中小学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通知》精神,书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书法教育的特色学校、优秀团队和骨干教师。

        然而,书法专业师资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整体现状依然严峻,发展程度不均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淀区中小学书法教育水平的整体跃升。前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先生在文化部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书法篆刻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必须继承。要抢救遗产,如果现在不抓书法教育,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教育关乎文化的传承与接续,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本。

        基于上述认识,为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水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推进书法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敬德书院依托海淀区域资源优势,与首都师范大学有关学者密切合作,为海淀区中小学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了 “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课程。


图层2(1).png二、课程学习的方式与特点:

分割线.png

       该课程目前主要面向海淀区基层中小学书法教师、语文教师开设,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方程副教授主讲,于2015年4月-12月共举办两期,历时16周,64个学时。

(一)课程主讲延请书法专业学者担任

       本课程的主讲专家延请首都师范大学邹方程副教授担任,邹教授早年于家乡小学、中学执教10年,有着丰富扎实的基层学校教学实践经验。

       2003年邹老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书法方向,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张同印先生。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师,副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德育标兵。

       邹老师在任教期间还曾担任书画频道主讲专家,主讲《兰亭序》16集、行书18集;在教育部高校精品共享课“书法技能培养”中主讲毛笔书法20课。长期从事高校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书法篆隶草行楷五体皆能,尤善楷、行,出版有《识规律 写好字》《书法技能培养》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六朝社会与寒人书法》等论文及各类作品多篇。自书院成立以来热心于书院课程设计与文化建设,在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2015年9月被敬德书院聘请为学术委员。

(二)课程内容注重理论

        与实践的统一中小学书法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书写基本功、教学技能、创作能力,还要有独特艺术观念及深厚的教育理论水平。一名优秀的书法教师需要将以上核心要素有机的统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基于以上认识,敬德书院与主讲专家对两期“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依据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实际、水平程度和能力特点规划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1、汉字书写规律与初步创作

       首期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安排汉字书写规律的认识与实践,注重学员书法基础理论、书写技能与教学基本功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打牢基本功。课程内容以邹方程教授编写的《汉字书写规律》为基本教程,系统学习汉字书写的基本笔法、结构规律、章法布局,促进学员艺术欣赏、作品创作、教学基本功的整体提升。

2、书法基础理论与作品创作

        二期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在一期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学员在掌握汉字书写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研读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撰写的《书谱》来丰实学员的艺术理论水平,继而提升综合学养。理论的提升、学养的深厚方能保证作品创作不浮于表面、不僵化呆板,逐步走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只有如此方能让中小学的书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灵性,才能真正让中华书法艺术与精神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方式强调多样与自主的结合

image.png       书法作品赏析与创作课程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这个群体与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这个特殊的学员群体是有着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书法技能、欣赏能力、理论积淀都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成人学习特点突出,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更加务实,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第三,每一个学习个体差异性大,学习与工作的背景各异,水平、程度、认识与理解力各不相同,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第四,学员存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矛盾冲突影响学习效果。针对上述学员的具体特点,在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邹方程教授确定了多样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针对汉字书写基本规律的学习,采用五个结合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即:讲解与习练相结合,边讲边练;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各得其所;赏析与实操相结合,各美其美;课上与课下相结 合,机动灵活;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务求实效。

       在开展书法艺术理论学习过程中,则进一步将上述学习策略加以发展,形成“三自两主”的学习策略,即强化学员:

       自主阅读:要求学员课下自主学习《书谱》指定章节;

       自觉思考: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相应章节的内容与思想内涵进行思考,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字面意思翻译;

       自行整合:对指定章节的理解与认识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统合理解,而不能就书法而论书法;

       主动交流:分组开展课堂交流,与同学共同分享学习思考的成果,实现相互启发;

       主体提升:通过上述学习过程后,结合学习体会、创作体会实现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五结合”与“三自两主”学习策略对于这个特定的学员群体是成功的,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学习热情持续、学习氛围轻松、工学矛盾适度、个体发展自由、工作促进明显、整体效果著。


图层2(1).png三、课程实施的成果与经验

分割线.png

       截止2015年12月25日两期课程共为38所学校培训学员48名,学习课时总计64课时,培训总计384人次。培训过程中全体学员珍惜学习机会,参与意识强烈,积极实践创作,在邹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

(一)培训课程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字成果;

 image.png      通过课程培训,所有学员不仅在书法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能够很好的将理论学习、实践演练、交流研讨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设计、学习感悟、专业论文等形式加以表现,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学员共完成24课时书法课教学设计、各类作品创作体会7篇、书法理论综述与论文2篇、学习体会与总结48篇,微信报道17篇;在此基础上书院工作人员将专家讲义、重要论文一并整合,编辑印制了《翰墨芬芳》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文集,总文字量近8万字。

(二)学员创作完成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全体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共完成书法临摹作品35幅、创作作品85幅,开展了书法作品创作展览一次,师生笔会一次。其中32幅师生作品收入到《翰墨芬芳》培训文集中,62份师生作品被书院收藏

 

参加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课程的学校名单

image.png 

        (三)通过系统学习使学员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全体学员在邹方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无论是书法艺术理论、书写技能技艺还是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并且其学习的成果还自然的改变了老师们的工作态度、生活品质和治学精神,可以说是一次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海淀区培智学校的胡斌老师在培训总结中有这样的表达:“通过学习和研修,我们每一名学员在技能技巧,临摹创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欣赏能力也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和理解,实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解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的体会。在对书法“变”与“不变”的思索中、在“翻转”与“映带”的体验中,对“书道”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我们逐步意识到不能简单的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书写的技艺,但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书法艺术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对社会生活美的提炼、对人生哲理的总结。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的是中华民族真实的精神轨迹。

北安河中心小学刘红芳老师这样表达了她的学习感受:练习书法真正做到了陶冶情操。培训之后,我的成长是很明显的,几乎大部分闲暇时间我都用来练字,而且不知疲倦,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内心的平静与安静,这是在之前从未有过的情况。

花园村二小唐一岚老师谈到:通过学习,逐步对习书有了深刻的认识:练书法主要是练心,心练好了就不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练心就是让心态平和,达到中庸和谐。《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大家无风格!大家无特色!”正是因为他们达到了中庸和谐的境界,才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经得住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推敲!学书之道若此!人生之道亦若此!

       (四)课程培训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中小学教师书法赏析与创作”课程在赢得老师们广泛认可的情况下,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海淀区教科所吴颍惠女士在参加书法班结班仪式时真诚感谢邹教授为课程的推进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充分肯定了书院工作人员及班主任老师周密的组织与协调;高度评价了所有学员的学习成果。

        她在评价书法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时提出:书法赏析与创作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专业发展平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专家的机会,师生共同徜徉在书法艺术的世界中,学习、实践、研讨和感悟,围绕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尽情享受着芬芳翰墨带来的愉快与乐趣。另外,课程推进过程中“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讲评结合、联系课堂”的培训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学员综合素质的进步,第三,这个课程的实施为我区创新书法教师培训做了有益的尝试,相信学员回到学校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书法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了海淀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