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儒学礼乐文明教育课程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炎黄子孙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荀子》有言:“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诵经,终乎学礼。”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之大旨在礼。礼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我们怎么践行礼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传统文化振兴的今天,若仅把经典诵读作为修学之要,既难以实现明德修身之效,又制约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唯有系统地学习礼乐文化,方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实现建构和谐社会的目标。海淀区委常委、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中小学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礼乐文化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一支具有礼乐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他们既掌握礼乐文化精髓,又愿意致力于中小学生的礼乐文化教育,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儒雅的谦谦君子。
回顾与收获
2014 年年底,敬德书院吴颍惠副院长带领工作人员多次与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及其团队沟通,就礼乐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商讨,几番论证后最终形成课程方案,于2015 年2 月26 日正式开课。一期礼乐班结束后得到学校一致好评,我们又于2015年9月到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
11月举办了第二期培训班。在两次培训过程中,我们基于海淀教科所与清华大学计划共同编写的《小学生礼乐文明》教材,面向近100位干部教师,对如何开展小学生儒学礼乐文明教育,进行了历时19周的深入培训。礼乐文明教育培训班得到海淀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傅首清同志参加了两期班的开班仪式。傅首清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礼乐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体思想。当今我国国民素质不容乐观,礼乐文化教育正是医治这一社会问题的良药。在中小学开展礼乐文明教育,涵养学生的恭敬之心,塑造儒雅的君子言行尤为重要。傅首清常委勉励参加培训的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好敬德书院的培训平台。在专家的指导下,遵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为学之序,通过培训,钻研经典,践行经典。自觉把礼乐文化转换成鲜活的教育教学内容,成为学理通达、知行合一的小学礼乐教育优秀教师,回到学校后通过自己的礼乐教育实践,成为传播礼乐文明的星星之火。
礼乐班主要讲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学及儒家三礼之学的研究,对礼乐文化的现代重建尤为关注。彭教授向学员全面讲解了“礼与中国人文精神”、“礼乐文化概论”、“儒家的礼教与乐教”等课程。强调礼乐不仅仅是条条框框,而是内心道德情感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内心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符合中华礼仪的恰当方式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发挥修身之功,方可实现提升国民素质之效。
在礼乐班的结业仪式上,海淀教科所吴所长指出礼乐文明是儒学的主体思想,在小学阶段开展礼乐教育可以涵养学生的仁爱之德,更能够培养孩子们温良的君子之风。但是现行小学教育中涉及礼乐的内容并不多。各位参加礼乐班学习的老师是礼乐文明教育的先行者、拓荒者。吴所长希望这期礼乐班是各位老师钻研礼乐教育的一个起点。区教科所会持续推进礼乐文明的研究与教学实验工作,各位老师应当继续做礼乐文明教育的耕耘者,不断学习,研读并践行经典,“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礼记》)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培育学生、涵养德性。
培训成果
一、两本全体学员老师的礼乐文化教育思想结晶
在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学员老师们热情高涨,广泛阅读礼乐相关著作与论文,深入思索如何在学校中进行礼乐文化教育实践。写出了83篇高水平的礼乐教育学术论文,做出了79份优秀的礼乐文明教学设计。我们从这些成果中优中选优,同时收录彭林教授团队的学术论文与讲义文稿,编辑成两本文集《走近礼乐 敬畏传统》、《传礼乐薪火 育谦谦君子》,文字量达到35万字。这两本文集是海淀区进行礼乐文明培训的初步成果,为今后开展礼乐文明教育打下了坚持
基础。
二、14 所小学 15 节礼乐文明教育示范课
参加培训的小学干部教师在系统完成礼乐文明的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学校与自身的实际,在深入磨课与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做出了优秀的礼乐文明教学设计。通过两次进校试讲,展示了15节礼乐文明教育实践示范课。为今后礼乐文明教育树立了典范与榜样,我们将这些课制成了光盘,便于今后交流研讨。彭教授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的示范课。《礼记》有言:“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修身的不二法门就是礼,彭教授强调修身以礼,同学们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最终“天下大治”。
三、礼乐文化教育长期实践
第一期礼乐班结束后,多位老师在各自的学校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长期的礼乐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花园村二小将礼乐文化课程做为一项研究课题,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管理和榜样示范四个途径加以实施。礼乐课程体系本着《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徙义迁善的过程,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主线,再结合清华大学与海淀教科所计划编写的礼乐文化教材,形成了修身讲容礼,齐家讲家礼,平天下讲公共之礼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即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制和改过迁善。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了反思、实践、自治和改变的教学环节。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海淀实验二小的王骥老师也是第一期礼乐班的学员老师,在学校开展了一年多的以礼乐文化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注重在孩子入学之初就打牢文明礼仪的根基,孩子们从最基本的坐、立、行的礼仪规范开始体悟并践行礼乐文明。让孩子们不断践行《礼记》中:“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的仪容仪表礼仪规范。礼乐文明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加内敛从容,更加平静,更加理性,更加懂得尊师敬长。此外,实验二小积极开展礼乐经典诵读,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涵养孩子们的君子品格。孩子们学习了礼乐文明知识并乐于践行,乐于向家长讲述自己的所学所感。学生带动家长,形成家校沟通的合力,进一步巩固了礼乐文明习成果。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