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需求为导向的国学研修课程
一、课程目的
研修课程是书院四类课程之一,课程性质是国学普及型,培训对象是海淀区所有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国学教育的断层,许多成年人的国学知识储备几乎是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也普遍缺乏。许多一线教师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能通过进修学习了解国学知识,但普遍的情况是在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长期脱产的学习似乎不是很现实。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教师先对国学有初步的接触与学习,这是当务之急。研修课程的设置就是解决这一当务之急。
二、课程内容
研修课程尽可能以学校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本课程持续一天,为8个学时,由两个课程单元构成。第一个单元以祭祀和讲学为主。由书院老师详细讲解祭拜仪式的文化内涵和祭礼要求,学员怀恭敬之心在至圣堂向孔子像行四拜礼。赞礼人为书院老师,领礼人或为学校带队教师或为儒学主讲专家。祭拜礼之后,在明德讲堂,先由书院老师讲解敬德书院文化和书院的课程,帮助研修教师了解书院的功能定位。之后,专家讲授儒学经典。第二单元是通过传统技艺体验来感悟传统文化。研修教师在书院负责教师的讲解及辅助下进行读经、古琴欣赏、书法研习、茶艺研习等课程学习。读经课,学习古人读书法,琅琅读书声中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读书感受;古琴课,袅袅琴音中学习了古琴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茶艺课,在冲泡奉杯中亲身实践传统茶艺技法,体悟茶道文化的礼与敬;书法课,在运笔藏锋中完成自己的书法作品,体悟知白守黑的人生格局。
三、培训流程
具体流程是:1、书院指定一位研修课程负责人,拟定研修课调研通知,在学期开学初下发行政办公网;2、学校在收到研修调研通知后两周内上报研修申请,写明学员结构、学员学习儒学的需求;3、书院课程负责人根据学校的需求与相关专家联系,反复斟酌,确定主讲专家;4、与主讲专家、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儒学讲座内容;5、研修当天完成8学时的课程并完成研修课程作业。
四、培训情况
研修课程是书院受众面最广的课程,自书院成立以来,到2015年学期末,书院共为学校研修需求进行了35次研修活动,近1400余人。详见下表。
五、 培训效果
1.研修课程提升了学校教师的学习国学的意识。许多老师应该说是第一次听国学讲座、第一次在古人读书法的引领下读经,第一次较深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茶道和琴艺。许多老师在课程作业中写到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自己应当肩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也很感谢海淀能有这样一个静雅的环境让老师们静心学习国学,他们称赞研修课程的体验课设置匠心独具,称赞书院工作人员服务周到细致。很多老师希望能多次来书院学习。
2.在提升国学意识的同时,研修课程的因需而设,促进了学校开展国学课程的实施,同时提升了干部教师运用国学的能力。通过礼乐教育学习,专家将传统礼仪的规范传授给学员,指导性和实践性特别强,促进了学校开设礼仪课程开展礼仪活动;通过儒家思想中的管理之道、成德之道的学习,使得干部教师能学儒行儒,具体指导管理工作;做德性教师的讲座,为学校新入职和新任职老师进行启迪心灵的师德教育,为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研修课程的设置也扩大了书院的影响力,使得书院的传统文化学习不仅仅惠泽海淀教育,还旁及其他区县。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两次来到书院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体验,他们盛赞海淀有这样的国学研修基地,能近距离接触名家,近距离学习儒学,提升自己的国学修养。“书院还接待了来自京外的传统文化学习者的参访,如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会、内蒙古信息化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修班、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全国代表等。书院在京外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六、培训成果
1.形成了书院文化手册。在讲解书院文化的基础上,书院编订了《文化手册》,详细介绍了院落历史、书院自然景观(花草树木)、书院人文景观(包括各功能室楹联牌匾的撰写人、题写人和内容,书院各功能室的家具器具等摆件)。
2.建立了专家库。每一次的儒学讲座,书院尽可能约请不同的专家进行讲座,将专家信息进行统计,包括联系电话、所在院校、主要专长、家庭住址等,研修课负责人认真听每一位专家的讲座,以确定书院与专家的长期合作。
3.专家讲座课件。将专家讲座课件按时间整理,然后结合当天讲授内容进行整理,形成较详细的微信稿,共计35000余字,作为专家授课资料留存。
4.学员学习作业。课程负责人设计课程作业,包括三部分:对专家讲座的评价、听讲座后的学习感受、体验研修活动的学习感受,每一位学员都要完成。书院借此了解学员对专家讲课风格、讲授内容的评价,以及对体验课程的评价与感受,以此更好地进行研修课程规划。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申请来书院进行传统文化体验研修,研修课程也在根据教师的需求逐步完善,使得更符合书院特色、更符合体验的内涵。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