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奖

时间:2018-11-21 浏览:2742

   古人认为:“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因为表彰或者评奖,是一种移风易俗、激扬的正气社会教化行为。而即便是一颗自带传统文化基因的种子,也只有以适合的方式播撒到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发芽。近年来,海淀区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学校教育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敬德书院成立的第三年,在敬德书院为海淀区培养了上万人次的干部教师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海淀区中小学及区教委直属单位教师在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国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海淀区中小学深入、有效开展,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与海淀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选活动。


传播奖评选宣传启动会(需后期PS,去掉下面人头).jpg


   评选时间是2017年6月至9月。评选范围是海淀区中小学、区教委直属单位的在职教师。评选内容是海淀区中小学及区教委直属单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效的优秀教师。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选活动,旨在表彰海淀区中小学及区教委直属单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效的优秀教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激励更多中小学教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弘扬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切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现实影响力;展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增强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中小一体化传承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传承古今、经略华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沁入孩子们的心灵。


颁奖一.jpg


   经过学校推荐,2017年8月,共收到50余份申报材料,经过筛选,有42位学员进入初评,2017年9月16日,敬德书院邀请评委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终审,经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彭永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文东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平仁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三个评议组的仔细评审、讨论,来自25所学校和单位的26位教师获得此项奖项。他们常常结合自身早年的专业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知,着眼于提升学生对经典篇章的感悟,着重于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文的记诵,着意于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颁奖三.jpg


   为此,他们或者常年开设《论语》、吟诵等传统文化课;或者在课上带着学生们读诗、唱诗、写诗,学文言、做表演,在课下,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大赛,做24节气手抄报。他们或者参与编写传统文化的各类校本教材或者全国版教材,或者经常在报纸杂志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他们多年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普及,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游戏活动的实践,向老师和学生、家长分享童蒙养正和家训教育的精华。他们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播种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始终如一。

   2017年9月28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在敬德书院秋季论坛上举行了颁奖仪式。在这个过程中,获奖教师参与制作的宣传片受到领导、嘉宾的高度评价。本次评奖在海淀区引起广泛关注,敬德书院微信平台、《海淀教育》杂志、海教思维微信平台对获奖教师进行了宣传。评奖的颁奖典礼作为书院秋季论坛的一部分,得到人民政协报、中国教师报、搜狐教育、网易、新浪等十余家媒体的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颁奖二.jpg


   在评奖之后,敬德书院与海淀教科院联合刊印《木铎传金声——海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获奖教师文集》。本文集收录了26位老师的文章,讲述他们与传统文化的故事。文集在2018年1月中旬出刊,作为《海淀教育》专刊进行宣传发行。文化是自觉,也是守望。文化是传承,更是希望。教书育人,传承文化,为师者职责在身,不容懈怠!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