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敬德书院学术课程
学术课程
课程是书院建设的核心,学术课程是涵养提升传统文化的经脉所在。书院2017年课程依然是因人设课和因需设课结合,既考虑到学员所需,也考虑到专家专长,同时兼顾诗学和史学。书院本学年共开设四门学术课程,涉及诗词联写作与赏析、儒学简史、《左传》研读等内容。诗词联写作与赏析课程、儒学简史课程是书院的经典课程,都是在调查学员需求基础上第二次开设,《左传》研读课程是李山老师继《诗经》研读课程之后在书院第二次开设课程。本学年参与培训的教师共计180余人。儒学简史和《左传》研读培训增强了学员对传统经典篇章的理解。诗词联写作和赏析课程部分教师回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其中人大附中实验小学的呼全胜老师2017年下学期在人大附中早培四年级开设了诗词创作研修课,学生初步学会了写作格律诗。
《诗词联写作与赏析》课程
《诗词联写作与赏析》本学期开设了两期,第一期培训时段为2017年3月1日—2017年5月17日,32课时,共8讲。第二期培训时段为2017年9月20日—2017年11月29日,8讲,32课时。两期主讲专家都是邀请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顾问、特聘专家,原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词人蔡世平。两期培训学员来自中小学50个单位的近70位学员。培训内容为诗词联写作的基本技法与基础写作训练。
课程开设缘由
首先,从古典诗词中找回人文精神和人性的高雅与优雅,是整个社会精神回归的需要。其次,教师自身不会创作格律诗无法真正教会学生欣赏诗词。学习格律诗创作,感受汉语的音韵美,是教师的理性选择。第三,书院本身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具有学术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开设本课程是书院自身的教学使命。第四,主讲专家蔡世平老师可以说是当代旧体词创作的第一人,他希望让格律诗走下神坛,真正培养一批会写格律诗的教师。这是学者的学术使命。
课程的实施
两期课程讲座基本是讲练结合,以夯实写作为根本,重点解决学员诗词联创作的平仄格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注重对诗性思维的培养,并在书院采风,让创作真正地注入诗性思维,提升格律诗的品格。两期培训蔡世平院长不仅仅是讲解诗词联的概念,更多的是教给学员写作的方法,他把自己总结的写作方法以非常简单易记的口诀形式教给学员,使得学员很快掌握平仄格律的基本知识。课堂注重写作练习,蔡院长针对学员作品一一讲解点评,对学员作品的修改遵循学员的创作本位原则,尽可能用原句原词适当调整,让学员在自己的基础上慢慢进步,这些练习和讲评极大地促进了学员写作的兴趣,也很快提升了写作水平。同时书院采风启发了学员的诗性思维,许多学员在对诗性思维的理解上豁然开朗,思绪打开,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课程实施效果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从不会写作格律诗到会创作格律诗了!每位学员最后都写出了自己的格律诗!两期课程文集《敬德诗词雅集》收录近70位学员的近700余首作品,也见证书院诗词联教学的实践。
本课程提升了学员的诗词人文素养,学员对课程的喜爱程度超乎想象,本学年第二期课程就是在调查学员意愿基础上继续开设的。许多学员学习后回到学校引领本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且带动了班级学生的诗词学习,并解决的许多诗词教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诗词写作教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整个学习态度!某些孩子由最初的不爱写作业到追着老师学写诗!学员的学习感悟都结集在《敬德诗词雅集》中。
《儒学简史》课程
第六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和教授对一个观点达成了共识:离开了教育,书院将名存实亡。因为传统书院的三大功能教学、祭祀和藏书中,藏书可以被图书馆处理,祭祀可以被孔庙和国子监取代,唯有教学或者说教育,是书院存在的立身之基。而开设海淀区中小学干部教师儒学简史培训班,不仅是对古代书院功能的承续,更是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
在本班于2017年2月28日开班。在此前的春节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所以,海淀区中小学干部教师来书院参加相关培训,是顺大势而为,是“学习儒学正当时”!
经过八次讲座和两次学术活动,来自中小学、幼儿园、学区管理中心等46个单位的70多位学员,跟随彭永捷教授,从孔、孟、荀的思想,一直学习到陆王心学,基本把握了中国儒学发展的脉络。
一个培训班的圆满举办,首先离不开博学的主讲专家。本班授课老师彭永捷教授是书院的学术委员,是书院学员敬佩的师长。在学员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学员的学术背景复杂多样的一个培训班中,彭教授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足见其教学功力。在开班之初,彭老师就专门提议,让有车的学员帮忙,把其他学员带到公交站或地铁口。于是,本班始终保持着温情脉脉的交流环境,磨砻淬砺的学习氛围。本班学员通过这次培训,很多人都慢慢成为生活中的好友,大家真正把“儒学”变成了“学儒”。
正是因为本班学员的共同努力、热情支持和积极服务,本班始终在作业完成率、出勤率等方面,保持着优秀的记录,同时在海淀区的中小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最令人佩服的,是各位老师的心勤、手勤和笔勤,使本班在繁忙的春季学期中,能够完成51万余字的文集!其中有大约25万字的教学实际,可直接服务本班将近50%的新教师,并为其他一线教师所采纳。
《左传》研读课程
清乾隆二年时,钟山书院山长杨绳武制定《钟山书院规约》,劝勉弟子要学《春秋》。他引柳子之言曰:”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变,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 由此可知,在书院的教学中,《春秋》有着重要的位置。
众所周知,由于《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故而,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等五家均对《春秋》做了注解。随着后两家著书的失传,后人便仅凭”春秋三传”,也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来研读《春秋》了。其中,《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规模浩大的叙事文学巨制。在叙事艺术、战争描写、人物刻画、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而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左传》中的一些篇目,更是教学的重要篇章。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2016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中,对历年考试涉及到的《左传》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其占古文部分的比例,在某些卷子中甚至超过50%。可以说,熟悉《左传》的经典篇目,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的基本素养。
正因为《左传》如此重要,本学期,敬德书院邀请到百家讲坛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老师来主讲《左传》研读班。李山老师是书院老学员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一位教授。他的授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常常让大家听得全神贯注、乐不可支。故此,从2017年9月19日正式开讲,到2017年12月15日结束最后一讲,除去旁听的校长和教师,最终有来自20所中小学的近50位学员坚持修完了《左传》研读班的所有课程。
本期培训班注重从文学的视角关照历史,以《左氏春秋》为研读文本,兼及其他历代相关史学著作以及考古文献资料,在勾勒春秋时期的风物变迁时,解析其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并揣测史家的心态。不论是对齐桓公争霸的讨论,还是对赵盾弑其君的研读,都令学员觉得兴致盎然,并对中、高考中涉及到《左传》的古文阅读篇章,以及文言文常识的考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于是,不论主修、选修还是旁听,每一位学员老师都认真努力,使《左传》班的学术课程始终保持着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在书院的热情服务下,本班学员共同努力、积极上课,始终在作业完成率、出勤率等方面,保持着较好的记录,并在海淀区中小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最终,本班在繁忙的期末季完成30余万字的文集。其中,大约21万字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可直接服务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新任教师,将近8万字的课程讲义与专家研究可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语:2017年书院学术课程,秉持着对经典课程的重温和新课程的开拓理念,得到了书院学术委员的支持和海淀一线教师的认可。学术委员重视在书院的传道授业解惑;学员对每周一次的课程视如至宝,坚持学习,亲近传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书院课程班班主任辛苦付出,组织教学,为海淀教师提供优良的培训服务。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欣喜的。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2018年,书院将继续努力,打造优良的学术精品课程,惠及海淀教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