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二十四节气与社会生活的“格式化”

时间:2025-04-16 浏览:11

作者:彭林(清华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副院长)


前言:


先哲认为,宇宙是一有规律地运动的体系,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社会的运作,唯有遵从宇宙法则,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二十四节气乃是先民基于数千年天文观测而成,是在阴阳历的基础上,对全年的气象、寒暑、雨露、霜雪进一步细化与定位的宇宙秩序,具有“大数据”的意义,藉此对社会生活进行“格式化”处理,使之进入规范、有序的状态,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非同小可。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与阴阳历、二十八宿、七十二物候等配合而成的互洽互足、美轮美奂的体系,指导中国社会生活数千年,至今犹在发挥作用,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强大生命力,值得今人珍视。


  中华天文历法的构成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故尤其重视天文,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气候变化规律。《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和四子分赴四方,以鸟、火、虚、昴四颗恒星昏时在南中的出现之日,作为确认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标志。当时已知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已发明兼采太阳、太阴(月)之长的“阴阳历”,已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尧据此“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

 

其后出现的《夏小正》,分一年为十二个月,观察的恒星增加了参、织女、辰等,关注北斗斗柄的指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开始记载“物候”,即不同气候下的鸟兽草木虫鱼的生存状态,如正月,惊蛰之后“雁北乡(向)”;二月,“有鸣仓庚(黄鸟)”;五月,“唐蜩(蝉)鸣”之类皆是。

 

先民在黄道与天球赤道附近选择的四组恒星,分别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每组七颗星宿,合称二十八宿,将其作为观测天体运行的坐标。近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漆箱盖上发现的北斗居中、二十八宿之名环列四周的图案,是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二十八宿之名的实物。到《礼记·月令》,已有四季,二十八宿都有昏、旦在南中出现的确切时间。物候每五天一换,记载更为详尽,如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霜降的三侯,是豺乃祭兽,草木黄落和蜇虫咸俯。全年共七十二候,已形成体系。

 

二十四节气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乃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每月有二,月初、月中各一,月初的称为“节”,表示一个月的开始;月中的称“气”,是节的延续。每个节气都对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在的位置,非常科学,误差仅1—2日,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如清明在4月5日,冬至在12月25日。

 

先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阴阳历为基础,以二十四节气为气候主轴,以二十八宿为星空背景,以七十二物候为参照,制定成彼此呼应的历法体系,公诸天下,作为指导社会生活的公共法则、生活节律,这在两千多年前,实属不易。

 

图片


 “葭灰”与历律     


先哲确定二十四节气,不仅追求与天象的契合,而且追求符合“地气”变化的现实,力求使两者一致。《汉书·律历志》记载了汉人通过律管确定音律与节气的具体方法,古代诗词中习见的“葭灰”“律管”之类的词,如五代韩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见动葭灰”,杜甫《小至》“吹葭六管动飞灰”,宋代朱淑真《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出典均在于此。

 

《汉书·律历志》称,黄帝命乐官伶伦,将十二根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种标准音,总称十二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管口一边齐,下端呈长短不一的斜势。

 

暇莩,即苇子的膜,烧成灰后极轻,将其灌满十二律管的内腔,运至西北阴山,然后筑三重之室,门户紧闭,门缝涂严,再用布幔严密遮蔽,令其吹不到丝毫之风。室内设置十二个木案,每案置一管,静候地气升降,气至灰动。一阳生成时,九寸长管子里的灰会自动飞出,发出的音高,称为黄钟,时间为子时,此日定为冬至。如此,用十二律管依次定出12个“节”,“气”就是“律吕调阳”。此即古人将“律”与“历”并论的原因。


图片


   节气与社会生活的“格式化”        


二十四节气乃是先民基于数千年天文观测而成,是在阴阳历的基础上,对全年的气象、寒暑、雨露、霜雪进一步细化与定位的宇宙秩序,使社会生活进入规范、有序的状态,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非同小可。

 

首先,确立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节奏。《夏小正》尚无季节的概念,殷商时期唯有春秋二季,《月令》已有四季,二十四节气再作析分,将四季开始之日分别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立夏、立秋、立冬之“立”,都作如是解。中国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节律由此肇始。因天之时而作,反对春行夏令,秋行冬令,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理念。

其次,将气候之变有序化,均衡分布于四季,作为指导民间生活的法则。二十四节气将寒暑、雨雪、霜露、农事等事类,交互错综为一体,晓谕万民,如寒暑的顺序是小暑、大暑、处暑(处暑,处是终止,暑天将尽)、小寒、大寒。春夏之交,农事最为繁忙,依序为雨水、谷雨、小满、芒种。雨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水。谷雨,雨量充足,雨生百谷。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之种谷可稼种,此为农事之序。入秋,气温下降,则有白露、寒露、霜降。白露:露凝而白,天气转凉。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霜将降落。

 

最后,依托节气,预测未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业生产流程漫长,当“见微知著”,洞察先机,预作准备。民间的许多节气农谚,都有预警作用,如需及时播种的作物,“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麻,谷雨花,立夏载稻点芝麻”;“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节气日的晴雨,多预示后面的天气,如“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一春雨”;“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伏里无雨,囤里无米”;“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节气日打雷与否,亦可判断其后旱涝,如“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芒种打雷是旱年”;“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再如节气前后气温关系,“春分不暖,秋分不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等,不胜枚举。要之,无不井然有序,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各地民众在大的格局下,不断总结当地的节气特点进行调整,并形成富于当地特色的农谚。


图片


(本文节选自彭林《二十四节气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生命力

》,原文刊于《人民论坛》2024年第1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