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诗歌遇上童真,以一门特色课程促进一所学校发展
作者:张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执行校长) (张红校长和学生)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德行品格、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学校把诗歌教育作为综合育人的“试验田”,以“诗·思”课程作为撬动育人的支点,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拓展多元育人空间,探索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育人路径。 1 缘起篇:破土而出的教育初心 学校原名为清河第五小学,2017年由清华附中承办并纳入集团管理体系。清华附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清河五小“守正质朴、坚韧图强”的理念,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我们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学校的“优势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让纯美的生命诗意前行”的办学宗旨。“诗意”,指的是人充满激情、自由灵动、饱含好奇心和想象力、蓬勃向上伸展的一种状态。它是儿童本真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会使人达到一种自强、厚德的人生境界。 我们的办学宗旨融入清华附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人基因,既传承品牌校的教育智慧,也为学校特色发展锚定方向。 在探索落实学校办学宗旨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寻找切入点。学校有一位热爱诗歌的老师,她经常带着学生读诗品诗。在诗歌的浸润下,学生的语言生动、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每一个孩子都在诗歌中遇见了全新的自己。 诗歌的特质与儿童天性、办学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都指向自由灵动、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当诗歌遇上童真,便催生出最契合办学理念的教育生态:在诗歌的沃土中,“自强厚德”的品格自然扎根,“质朴坚韧”的特质渐次生长。由此,我们便将“诗·思”课程这片孕育无限可能的园地,选定为落实学校办学宗旨的第一块“试验田”。 2 课程篇:六载耕耘结硕果 (1)初期探索阶段:从诗歌阅读走向诗歌创作 2017年底,学校组建了“萤火虫”诗社,学生们充分发挥创造力,设计了社徽,拟定了口号。学校特意在公众号开辟了诗歌展示专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2019年6月,学校召开课程研讨会,决定将孩子们的诗歌汇编成校本诗集。老师们从几百首诗中精心挑选出60余首,印制成了精美的诗集。著名作家曹文轩老师为诗集题词,进一步提升了诗集的影响力 。 (2)迭代重构阶段:从创作为本走向课程育人 在诗歌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缺乏的是点燃孩子诗心的那把“钥匙”——教师、家长缺少引导孩子爱上诗歌、创作诗歌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更多孩子亲近诗歌,体悟诗歌之美,进而用诗歌表达自己”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020年初,学校推出1.0版诗歌读本。读本依据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设置了不同系列:有适合低段的入门系列“诗歌可以这样玩”(诗歌游戏为主);有适合中段的提升系列“诗歌的秘密花园”(自然景观主题);有适合高段的超越系列“每一天都是诗歌的节日”(日常生活主题)。 1.0 版读本取得一定成效后,我们思考能否打造一套贯通1-6年级、可供师生家长共同使用的诗歌学材,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亲子共创都能有章可循。基于这一现实需求,2.0 版“诗・思”课程应运而生,实现了从诗歌读本到“诗·思”课程的跨越。 (3)深化实践阶段:从课程育人到学校发展 我们以“诗·思”课程为支点,撬动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学校先是将“诗·思”课程与美术、音乐、数学等其他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并将诗歌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清河之洲诗歌文创节”“圆明园诗歌文创节”等活动,开展“跟着诗歌去旅行”研学活动。 “诗·思”课程不再只是课程,它慢慢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德育建设、家校共育的一个共创共生的平台,同时它又在促进学校其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变革、教师队伍提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以一门特色课程促进一所学校发展的作用。 3 成果篇:听见生命成长的声音 (1)“诗·思”课程成果 学校通过内化集团母校办学理念,实现理念求同,培育内生种子力量,点亮种子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实现课程共创,实现了从课程创新到教育生态优化的跨越式发展。 "诗·思"课程突破了单一课程边界,演进为具有辐射力的教育创新平台,激发了学校的创新活力,塑造了诗意栖居的校园生态。这一实践印证了"以特色课程驱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可行路径,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2)“诗·思”课程育人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地成长。学生累计创作诗歌3000余首,公众号推出72期。其中,658首诗歌被中国数字图书馆收藏,50余首诗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许多小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诗集,15名学生在国际儿童诗大赛中获奖。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了“阅读达人”“写作达人”,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学校许多教师爱上了读诗写诗,语文课堂从溯源性审美走向创造性审美,逐渐形成兼具诗意与理性的课堂新样态。 三是激活了“校家社”一体的“读写场”。通过诗歌征集、诗歌大赛、诗歌节等活动,诗词教育辐射到每一个家庭,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诗写诗,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融洽。 四是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我们召开了“让纯美的生命诗意前行”潜力校提升区级现场会,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与会领导、专家、老师们的由衷赞叹。学校用三年时间成为新优质校。学校的办学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并辐射到全国多所学校,受到当地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 “诗·思”课程给予孩子诗意童年,让诗歌成为生命成长的精神底色,正如已经毕业的一位学生家长在给老师的微信中写道:“诗意不在纸上,而在生活里——墙角摇曳的草拨动阳光的弦,是诗;为无人在意的瞬间按下快门,是诗。诗歌从未‘给予’我什么,只是让我发现自己本就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爱的心,以及传递温暖的力量。写诗的兴致或许淡去,但它留下的,始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诗歌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会绵延很多年,乃至一生,是我们期待的模样——愿你出走半生,归来还是童年。 当童真遇见诗歌 当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我们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每所学校都能绽放诗意之花 在这里,诗歌不是课本里的铅字 而是流淌在生命里的光 让我们一起用诗歌 唤醒每个生命的诗意基因 让我们一起守护 这份直抵心灵的教育浪漫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