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英: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时间:2025-09-17 浏览:14

  作者:吴建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五脏在人体内部,中医如何判断五脏生病了呢?原来中医诊断病证讲究“司外揣内”——“望、闻、问、切”,通过舌、面、脉、目、耳、足、背俞穴等部位的微小变化而测知整体状况,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患者就诊时,医生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了解病情,找准病因,然后确定治疗措施,开出药方,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其根本任务就是将一身本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因素。好的教师,一定像好的医生一样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熟悉学生,懂得学生,引导学生,成就学生。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借鉴并运用“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通过适当的方式走近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更高效,让教学任务完成更充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帮助和引导,从而实现学业进步与身心健康成长。

 

一、望——观察学生的表现

 

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指的是用眼睛看,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从患者进门的那一刻起,医生的诊断就开始了。望神——从整体角度了解患者生命活力和疾病状况,判断病情吉凶顺逆。“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的外在表现。“望神”望的是患者的精神意志、面部表情。望色——观察患者脸色和气色,以皮肤的光泽、颜色来定位病变的器官和部位。望色观察面目的神色变化测知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预测疾病的顺逆。望形——观察患者的体态、形态、行为,望形的内容,包括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望态——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个体特征,以诊察病情。中医认为,患者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望诊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判断出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该如何进行调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学会望学生神色、望学生形态,把握学情,调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教学才会卓有成效。教师进入课堂要先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看看是否全员精神饱满,健康情况良好,及时发现不在状态的学生,这是望神。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情绪状态不佳的学生,推测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是望色。观察学生的行为、体态以及微小动作,看学生是否处在学习状态,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保持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是望形。观察学生的动静快慢,内向外向,了解学生的脾气个性,因为人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用心观察学生这些方面的变化,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这是望态。教师通过观察可判别每位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望”,实质上是关注,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变化。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情和行为及时判断学生的情绪变化,充分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具体表现,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熟知于心,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知音人,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和解决方案。

 

图片


二、闻——倾听学生的心声

 

中医“望闻问切”中的“闻”,指闻气味以及听声音两方面。医生用鼻子和耳朵来“聆听”患者的身体现状。“闻”,要求教师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学生的冷暖,懂得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课堂上,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留意学生说话声音大小、语气变化、逻辑表达等,从而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主动贴近学生,通过和他们聊天、近距离接触,用善于聆听的耳朵和嗅觉灵敏的鼻子,敏锐地察觉学生的细微变化,并及时给予反馈。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特点,给予恰当的肯定、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愿望。

 

三、问——与学生沟通交流

 

中医“望闻问切”中的“问”,指医生询问病情和症状。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获取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史以及起病过程等信息,最常问的话是“您哪儿不舒服”,患者把感觉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告诉医生。

 

教学中的“问”是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提问,一环扣一环,循循善诱,可将学生自然地引向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问”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各种语言交流,教师要善于交谈和询问,以证实自己观察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状态。

 

教师通过“问”,也可以直接问明原因,并给以适当指导。“问”能够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有备而问,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以及家庭背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看待学生。教师除了询问学生本人,还可以多方求问,平时多向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生的其他老师及同学了解情况,这样教师能更多掌握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痛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理解,也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图片


四、切——找出症结,寻求良策

 

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切”,指摸脉象,也叫把脉。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医生运用指端触觉,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患者病情。

 

教师的“切”诊是把脉学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或间接收集学生信息,并做好记录制成学生档案,依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研究学生、研究学情。教师通过“望”和“闻”得到学生的外在表现,通过“问”和“切”,发掘思想根源。由表入里,逐渐深入学生心灵,全方位深刻认识学生。

 

有了“切”诊,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防范于未然;有了“切”诊,学生在出现问题,教师可以找到问题真正的根源,切症结,促改变;有了“切”诊,教师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可以加强正面教育,做好正向引导。“切”要切实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以及思想上的困惑,保障学生身心处于和谐健康状态。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还包括找准切入点,抓住主要矛盾,寻找突破口,针对症结拿出良策。在观察和交流之后,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信息,把握问题实质,“对症开方”提出解决方案。

 

熟练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检验教师教育功力的重要标尺,是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全情投入,做好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把握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改变。教师具备对学生“望闻问切”的能力,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学生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片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黄帝内经》研读班课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