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兰:从校园到社会全场景,让小学生生存力“原地升级”

时间:2025-09-08 浏览:8


作者:陈淑兰(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校长)


图片

陈淑兰校长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学生生存力培养已成为关乎个体成长与社会未来的重要命题。小学阶段作为人格塑造与能力奠基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存教育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真实经验,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课题。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以校园为核心阵地,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活动、跨场景的实践拓展、多维度的学科融合,构建起一套系统且富有特色的学生生存力培养体系,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向独立、自信与坚韧的成长之路。


一、初探校园:真实情景下的儿童生存力


在小学开展生存力教育,需要牢牢抓住校园教育,学校以“安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革新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性课程和节日性安排,将安全教育从课本中解放出来,融入校园的真实情景中,实现了儿童从课内知识学习到课间、课后实践应用的全面覆盖。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课程,无论是火灾逃生演练还是交通安全实践课程,我们先让专业教师借助丰富资料讲解原理、危害及误区,使儿童形成科学认知,再在精心设置的模拟场景中指导其掌握正确技能,并反复演练强化。学校的安全主题工作坊还会定期邀请多领域专家入校,通过演示、案例分享传授专业知识与技巧,设置互动环节与实践操作,涵盖家庭用电、网络、防溺水、防欺凌等多元主题,全面提升儿童安全防范能力。


学校会通过节日性安排使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每年四月设为安全教育月且首周为安全教育周,期间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手抄报展览等活动。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日,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与演示并设置展板和发放资料,儿童节则举办安全趣味运动会将知识融入体育项目,以此全面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相关能力。


二、场景拓展:社区与城市中的儿童生存力


在校园安全主题实践基础上,我们将主题拓展至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综合实践。与周边社区合作,利用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活动,如图书整理、民俗文化传承等;与城市部门、单位建立合作网络,开展“小小交通协管员”“消防小卫士”等活动,并组织场馆参观探究,增强儿童多方面能力与意识。


学校还参与社会调研任务。比如,调研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学生自主完成问卷设计、报告撰写;布置项目策划任务,学生策划社区文化节,并以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各环节;设置生存挑战任务,锻炼学生不同生存能力。我们还注意挑战层级递进:低年级侧重基础观察记录,中年级参与较复杂的调研与小型策划,高年级承担深度调研、大型策划及高难度生存挑战任务,随着年级提升任务难度增加,提升儿童的综合能力。


图片


三、双线并进:学科融合与场景拓展  


红英小学采取双线并进策略,挖掘学科人物故事原型,与个人体验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进一步拓展场域,从城市走向沙漠、海洋等更大范围,同时考虑走向虚拟场景,以适应未来乌卡时代和信息化发展。 


学科融合,基于体验的知识内化。学校成立跨学科教学团队,系统梳理语文、历史、科学等多学科教材,挖掘如鲁滨逊、徐霞客、李时珍等具有典型生存智慧与探索精神的人物故事。依据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将这些故事融入对应学科教学。我们还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学生体验与文本融合。比如,“自然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动植物;在科学课学习动植物分类、生态习性知识后,于语文课上撰写观察日记,用生动的文字描述观察对象特征及自身感受,实现科学知识与语文的表达协同发展。


场景拓展,多元环境的能力锤炼。学校组织不同生存样态的真实场景探险,比如沙漠、冰雪、海洋、陆地等。在文化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民俗村探究文化传承与变迁;在经济方面,调研商业街、企业,了解商业运营与经济规律;在社会方面,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城市公益项目,感知社会结构与人际互动。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学生锻炼信息收集、问题分析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图片


四、体系构建:多方打造儿童生存力课程


学校将全力打造一套具有显著特色的儿童生存力课程体系,通过深度融合家长、导师等多方资源,实现课程的共同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此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清晰且多元。我们致力于打造契合学校教育理念、师资优势与资源特色的专属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为每个学生的独特发展路径提供有力支撑。学校还积极促进家长、导师等各方力量深度融入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环节,全力营造家校社紧密协作的良好教育生态,使学生在全方位支持环境中茁壮成长。其核心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环境适应、问题解决及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式创新是此课程体系的一大亮点。学校综合运用项目式、合作式、情境式、问题驱动式及探究式学习等先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这套学生生存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应对风险的技能、适应环境的智慧,更培育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担当。展望未来,海淀区红英小学将持续深化教育创新,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实践边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存力培养的沃土上,成长为既能从容应对生活挑战,又能主动拥抱时代变革的新时代少年。


图片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