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梁艳 王建稳:设计层级式任务,在思维进阶中提升思想认识

时间:2025-09-08 浏览:7

作者:梁艳 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语文工作室成员)


图片
图片

梁艳

 王建稳


本文是“鲁迅笔下的青年精神”专题阅读的教学案例,该专题整合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以及鲁迅同时期的相关文章作为教学内容,借助层级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及青年精神,在思维进阶中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实现思维和思想认识的双提升。


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编选了鲁迅先生的两篇纪念性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分别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国名党军残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优秀青年崇高的敬意和赞美以及痛失他们的悲愤之情。本专题将两篇文章整合,补充相关的文章资料,以“鲁迅笔下的青年精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概括、分析探究和思辨创造三个层级的学习任务,从理解分析的低阶思维向审辩创新的高阶思维进阶,让学生在思维提升和发展中不断加深对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感受鲁迅笔下青年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之美,领悟青年精神应有的理性斗争之光,进而理解鲁迅笔下的“青年精神”在当下的意义,认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所担负的责任之重。

 

1

海绵式思维下的阅读任务

——感受青年精神的崇高之美

 

海绵式思维是指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信息,它强调信息的获取,重点在于记忆和理解内容。“海绵式”思维下的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其中包括尽可能了解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等。这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章的信息,理解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为了更好地整合《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内容,理解鲁迅笔下革命青年共同的特点,我们让学生带着下面的学习任务去完成相关信息的摘取、分类、概括。

 

学习任务一:鲁迅记念的青年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这一学习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的。初读鲁迅这两篇纪念文章,学生一时很难通过互文比照概括出共性的信息,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任务进行阅读方向的引领。本学习任务从思维层面上看,属于学生“筛选”和“分析”的认识维度,需要学生进行基本的信息提取整合分析,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而任务的最终指向则是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理解青年革命精神的“崇高之美”,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借助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了解几位青年牺牲的历史背景,梳理作者所记叙的刘和珍、白莽、柔石三位青年的主要事件。

 

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完成最基本的信息查找和整理。比如,刘和珍的事件主要有:预定莽原刊物、北师大学潮、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等;白莽的主要事件是和鲁迅的三次见面,与柔石的交往最多,关系最熟,又可简单概括出六个事件。梳理完事件以后,我们为了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则需要对每个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总结归纳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

 

活动2:完成表格,概括几位青年身上具有怎样共同的精神品质。

 

活动2是在活动1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具体的事件分析,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可以形成这样的理解:鲁迅笔下的这群青年,他们或性格温和,或真率坚毅,或单纯善良,他们是一群守善从真、热忱爱国的优秀青年,但他们又只是一群涉世未深、缺少斗争经验的普通青年,他们以弱小的身体对抗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哪怕遭受折磨,哪怕需要牺牲,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就是这群革命青年所绽放的崇高之美。通过这一环节进而实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表格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片


以上两个阅读活动中的筛选、提取、梳理概括属于低层阶思维训练,这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脚手架”,让学生有步骤、有方向地进行思考,从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内化品质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图片


2

淘金式思维下的探究任务

——领悟作者反思的理性之光

 

所谓淘金式思维,是在广泛占有信息的基础上,主动地分辨和提取有用的信息,重点是强调互动和质疑,简单地说就是带着疑问展开的阅读。它是建立在认真阅读文本,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借助其他阅读材料,进行质疑判断,从而进入到高阶思维的训练维度。两篇纪念文章通过鲁迅的视角来看青年的革命精神,作者不仅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精神崇高美的赞扬,更包含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精神的深刻思考。更明确一点地说,鲁迅在这两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不仅只是简单的悲愤和哀悼,他还以冷峻理性的视角传递出青年革命精神中缺乏理性斗争的深刻反思。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抓住鲁迅语言表述的矛盾点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地探究鲁迅的思想。而鲁迅思想的解读也正是我们要理解青年革命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因此,我们设置了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两篇文中矛盾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由此,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鲁迅?

 

这一探究式的学习任务由三个学习活动构成,目的是通过鲁迅看似矛盾的语言去探究文字背后作者复杂的情感。文中语言的三个矛盾点即三个思辨问题,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品读语言,理解背景并借助资料进行互文比照,在矛盾语言和鲁迅深刻的自我剖析中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理解鲁迅对青年牺牲的态度,以及对青年、对革命、对青年革命精神的理性思考。三个活动如下表所示:


图片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充分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在“说“和”不说“的矛盾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复杂的鲁迅,有对青年人被残忍杀害的悲,这悲中又有对执政府的愤恨,有对青年人勇于牺牲的敬佩,又有对青年人盲目牺牲的反省,悲愤与敬省交织。在“忘却“和”记念“的矛盾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痛而又给人力量的鲁迅,看到了一个把青年牺牲的悲痛化作战斗动力来反抗黑暗现实的理性的鲁迅,绝望和希望并存。在“苟活者“和”猛士“的双重情感寄托中,我们看到一个颂扬崇高精神、奋勇向前、又拒绝盲目牺牲的理性反思的鲁迅,勇气和智慧相济。在这种矛盾纠葛的感情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清醒而理性的灵魂,这是鲁迅是对青年精神的深刻思考,领悟到青年革命者所欠缺的理性斗争精神,或者叫“韧性斗争”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鲁迅这一思想,可以补充相关文章进行互文阅读,对比求证。比如,鲁迅在《华盖集续编·空谈》中有这样的文字: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再如,鲁迅的书信集《致榴花社》一文,同样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新文艺之在太原,还在开垦时代,作品似以浅显为宜,也不要激烈,这是必须察看环境和时候的。别处不明情形,或者要评为灰色也难说,但可以置之不理,万勿贪一种虚名,而反致不能出版。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

 

至此,学生对作者的复杂情感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鲁迅的两篇纪念性文章,不仅赞美了青年崇高的精神之美,也在沉痛的反思中明确表达了他自己的革命斗争思想: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精神不仅仅只有舍生取义的崇高之美,还应该闪耀着智勇相济的理性之光。这正是鲁迅思想的独到和深刻之处。

    

图片


3

创造性思维下的写作任务

——认识吾辈肩上责任之重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维的更高形式,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这种思维能让人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本专题的写作任务是在前两个阅读任务的基础上设置的,理解鲁迅笔下的“青年精神”后,将观察和思考的视角转向社会、转向自身。由此我们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作为新时代青年,鲁迅笔下的青年革命精神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学习任务从前面阅读思考的信息输入阶段进入到思想表达的信息输出阶段。这种读写融通的任务切换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思维进阶,也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立足本任务群的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开展当代青年精神的探讨任务,通过关注当下社会热点,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自身是否具备鲁迅所说的“崇高之美”和“理性之光”?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青年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写作任务如下:以“当代青年精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努力,当年,在苦难的现实面前,青年人勇于牺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之美。当今社会,面对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诸多的挑战和变革,“舍生取义的崇高之美”和鲁迅的“智勇相济”的理性之美,哪一种应该是当代青年的选择呢?我们该如何平衡或兼备这两种美德?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该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综上,通过设计层级式任务,让学生在思维发展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上述教学设计的实施,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革命文化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让和平年代的学生也要懂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杂文集(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2]钱理群著.与鲁迅相遇[M],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

[3]许寿裳著.鲁迅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年。

[4] [日] 藤井省三著.鲁迅都市漫游[M].北京: 新星出版社,2020年。

[5]李新宇著.鲁迅杂文思想论纲[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3第1期,部分内容有删减)


图片




工作室简介






主持人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语文学科组长、导师,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著有《王建稳讲语文》。

王建稳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7月,是海淀区语文学科基地、八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学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