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云:从“课本剧”到“人生课”,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时间:2025-09-01 浏览:7

作者:李少云(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图片

(李少云老师)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的这一育人理念,曾如晨钟暮鼓,回响于心,却似总隔着一层薄雾,难以触及其实质。然而,当我有幸引领学生们投身于学校精心策划的特色活动之中时,那层薄雾悄然散去。我恍然大悟,这不仅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更是我们携手探索自我价值、挖掘并释放潜能的坚固基石。在这场由理念到行动的华丽蜕变中,与其说我是理念的诠释者,不如说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启发我共同书写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这一生动注脚。


理念共鸣: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教室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期待。“要演出课本剧啦!我们班演《杜甫传》!”学校即将开展“带着书本上舞台”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有些学生三五成群,满怀信心地讨论着出演哪个角色,如何展现杜甫的风采;而有些学生则显得犹豫不决,甚至试图躲避参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助。“我们先来统计一下大家的意愿吧。”我提议道。随着“想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请举手”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出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有的学生手高高举起,满脸自信;有的学生手缓缓举起,又慢慢放下;还有的学生手始终未曾离开桌面。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学生鼓起勇气问:“老师,可以不参加这次演出吗?去年有的班级就是自愿报名的。”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站在讲台前,面对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很复杂。我意识到,要先统一思想,才能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活动。我抓住契机,引导孩子们正视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同学的担忧:有的是性格内向,不想当“显眼包”;有的是怕排练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有的是觉得自己不擅长,怕给集体拖后腿。有同学提出:“如果自愿报名,可能会导致人手不足,影响演出效果。”这一观点立刻引起共鸣,大家开始意识到,个人的选择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整个团队。接着,又有同学补充:“不擅长的同学可以做配角,或者准备道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贡献方式。”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同学们的心房。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原本不打算参加的同学鼓起勇气站了起来:“老师,我虽然不擅长表演,但我应该为班级出一份力。如果我们班落后,我会很内疚的。”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所有人的心门。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与协商,同学们决定全员参与,共同策划。我为孩子们的决策感到骄傲,同时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很重要!”


图片


锚定角色,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从舞台上的主角到幕后的编剧、导演、道具师,或是只有一两句台词的配角,同学们纷纷报名。擅长写作的四位学生主动请缨担任编剧,匠心独运地创作剧本,而导演们则分头招募剧中演员。随着剧本和角色的尘埃落定,排练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午排练时,一位同学匆匆跑来:“老师,我们组的同学罢演了!”我连忙赶到教室。“侍者”垂头丧气地说:“老师,怎么说他都不改,他不适合演李白!”原来,这起冲突起因于“李白”这一角色不仅需要出色的台词功底,还需具备洒脱不羁的气质,这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了。当时,平时默默无闻、性格内向的小A在关键时刻主动站了出来,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自我突破的渴望。


如今看来,挑战角色并非易事。“老师,我们跟小A同台没办法进入状态。”同学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私下建议换人。可是,其他剧组早已满员,任何变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于是,我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微班会,主题是“看见不一样的你”。会上,我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克服。同时,鼓励同学们传递正能量,发挥积极的作用。我默默等待着,小组里的同学竟没有再找我,有的给小A设计挥扇子的动作增加气场;有的建议他在舞台上边行走边对话,更洒脱... ...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A从台词发音到舞台表现渐入佳境,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与喝彩。


在集体中成长,每个人都在锚定着自己的角色——伙伴、朋友、导师。作为班主任,我更要全面审视自己的角色,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成长需求。


图片


释放潜能:每个人都更优秀


随着课本剧演出的日益临近,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了班级面临的最大挑战——舞台上下的流畅衔接。每一次彩排,那些细微的失误如同顽石,阻碍着完美演出的步伐。我深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对团队协作的考验。


正当我焦虑万分到几乎要亲自上阵指挥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角色与策略。一次课间,我无意间听到几位女生在低声讨论:“我们得想个办法,不能让老师这么辛苦。”那一刻,我意识到,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并且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于是,我召集全体演员和幕后团队,表达顾虑:“我们怎样才能让舞台上的每一刻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学生们面面相觑后,一场热烈的讨论爆发了。有人提议设立“幕间指挥官”,负责上下台的信号传递;有人建议通过暗号或手势来确保无缝衔接。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采用“幕间暗号”与“责任到人”的双重策略,每个幕次都由专人负责,确保万无一失。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演出会场反复练习幕间衔接。退居幕后,我成为了一个观察者与支持者,偶尔给出一些建议,但更多的是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正式演出的那天,我站在观众席中,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然而,当第一幕缓缓拉开,直至整场演出圆满落幕,我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学生们不仅完美解决了舞台衔接的问题,更在演出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与团队精神。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学会自我驱动,成为改变的催化剂。


活动结束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感悟与成长。一个平时较为内向的女生鼓起勇气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在班里可有可无,但这次演出让我意识到,我的每一个小努力都是团队成功的一部分。”


此番经历后,我将更加致力于引领学生们发掘并珍视自我的独特价值,积极改变周围的世界。这一切美好愿景的起点,我已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图片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