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未发

时间:2025-07-16 浏览:0

  作者:李爱民(海淀区东升青少年活动中心)


通过在敬德书院对《黄帝内经》研读课程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综合自己身体的一些表征,基本了解了自身的身体情况。《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从中医防病理论、平衡体内能量、调节生活作息以及提升免疫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强调防病大于治病的观点体现了中医传统的健康观念和医学理念。该观点认为,通过预防和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仅仅是在疾病出现后进行治疗。


图片


1

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未发


《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未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话从正反两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人一旦生病,也是应该“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2

适应自然,多重强调


《黄帝内经》中有多个篇章表达了防病大于治病的理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提出了“上工治未病”和“治已病”的观点,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等,防止疾病的发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该篇讲述了人体的生理节律和与自然界的相应关系,强调了合理调节生活作息、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该篇提出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观点,强调了适应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灵枢·逆顺肥瘦》:该篇指出肥胖和瘦弱都是身体健康的失衡表现,提醒人们要保持适度的体重,注意饮食调节和运动锻炼,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篇章都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的方法和原则,以保持身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些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注重健康的维护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图片


3

防病于未然的多重方法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一种常见的预防疾病的方法。通过接种疫苗,人们可以获得免疫力,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水痘、流感等。这种预防疾病的方法是防病大于治病的典型例子。

 

(2)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血糖、肿瘤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3)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心肺功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身体健康。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减压放松、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5)健康饮食:保持均衡、营养丰富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摄入适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限制糖和盐的摄入量,有助于预防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防病大于治病的理念,强调通过预防措施和健康生活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降低疾病的风险。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止其发展,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之,《黄帝内经》中最能体现防病大于治病观念的一句话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句话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绪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相对而言,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师则会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而在疾病已经进入晚期或严重阶段时,才需要下医师进行治疗。这句话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健康的维护,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图片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黄帝内经》研读班课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