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丽媛:传统文化与信息科技课程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5-07-16 浏览:0

 作者:霍丽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引 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元交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学初对初一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警醒,学生普遍对欧美日韩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偏好,然而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极为匮乏。这一现状不仅反映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缺失,更引发了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担忧。正如学者陈云兴所言:“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长达几千年的可贵积淀,是一个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底肥,底肥不足,还奢谈什么文化素质呢!”[1]此情形促使我们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其文化素养,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背景与意义


1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土壤中孕育出的观念意识和价值体系,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智慧与民族精神,它不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2

政策导向与课程要求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明确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计划第二十六条也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据教育部传统文化教育纲要,挖掘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使学习内容切实落实在课堂上”。这些政策要求为传统文化与信息科技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3

学生成长需求与融合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养成更为紧迫,初中学生恰处于习俗道德水平习得阶段。[2]传统文化的滋养恰可以帮助学生“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目标。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的加入也会促使信息课堂呈现新的生机。信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无论形式上如何曼妙,如果教学内容是死板的、教条的,再好的形式也没有价值。[3]信息科技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工具的学习,更应承载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作为贴近生活且内涵深厚的素材源泉,既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其思维空间。

 

图片


策略与实践


1

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起始课就给孩子们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诠释“信息”的深意。首先第一个字“信”,信者从人从言,在金文中代表人开口允诺。《说文解字》上说“信,诚也”,说己所思谓之“诚”,践己所诺谓之“信”。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而重要的人格品质。其次是“息”字。“息”造字本义是指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就能达到沉静安定的状态,所以息也有停止的意思,故《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汉字中带有“心”的必有深意,因为中国文人肩负的最伟大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上“自”下“心”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呼吸节奏去控制我们的心绪,让心态保持平和,才能去体悟周围的世界,获得更多的本领。[4]望着一张张惊讶的小脸,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被祖国文字背后的深刻蕴意深深折服,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一饱眼福了。

 

趁热打铁,在相关课程导入部分,精心挑选我国传统文化精彩的图文、音视频和网页素材,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课件制作中也有意识地变换隶书、魏碑等汉字字体,在体验书法笔墨意趣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上课前的课间播放以剪纸艺术为主线的《渔童》《桃花源记》,以水墨画艺术为主线的《小蝌蚪找妈妈》,以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为主题的《花木兰》,融合太极、武术、皮影、建筑、民间美食的《功夫熊猫》,在有效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寓教于乐。[5]在信息教室内墙上,定期更新文化展板、国学名句等内容。在做作品的时候,播放与作品相称的音乐或是古筝轻音乐,“静能入定,定能生慧”,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自然会让学生心神安宁,在专注用心后呈献出的作品也自然出彩。下课时间,可以给学生播放活泼张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音乐,比如蒙古族呼麦、彝族阿诗玛等,让孩子们知道除了架子鼓、电贝司,还有如此多的音乐可以表达他们青春不羁的心情,进而沉醉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传统文化音符中。

 

2

传承传统文化之妙


传统文化向来“尚含蓄、讲曲藏”,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比如在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学期考核项目就是“创作传统文化主题作品,并任选一种新媒体进行制作与发布”。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开始迷恋京剧艺术的今天,北京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唱得了京剧,画得出脸谱。欣赏一小段京剧后,简单聊聊生、旦、净、丑,简单讲讲三块瓦、十字门、碎花脸等基本脸谱模式,孩子们创作京剧脸谱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一边听着京剧,一边绘着脸谱,学生学到的不仅是颜色与线条的数字化表达,更多的是接地气的文化思考:选择何种颜色来表达人物性格,绘制怎样的花纹让人物具有特色。图案和色彩的合理运用处处体现着对“度”的把握,在以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习惯阐述“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的同时,诠释着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与理解。[6]好不好看不重要,关键是在孩子们日后的生活中,当他们再欣赏其它传统戏剧的时候,可以听不懂唱词,但是由京剧脸谱的学习引申,也能帮助他们读懂更多的文化音符,何乐而不为呢?然后,再配上自己演唱的录音,整合为一个短小精悍的视频后发布到学校的电子班牌或自己的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平台上,让更多的人都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图片


3

创新传统文化之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人工智能相关模块的学习中,有一个长周期项目是让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的开放性任务,意在引发学生对身边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思考。先从简单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入手,掌握关键词的选择与调整,让诗词入画,用技术来展现新的诗情画意。随着学习内容的推进,感恩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选范围也越来越多,适时地推出AI绘制传统节日贺卡项目,促使学生自发了解传统节日背景知识与人文蕴意,往往能够带给老师意外的震撼。“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有时在课堂上不敢说,心理上受到某种束缚,利用传统文化渗透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可以掀起一个个小高潮。”[7]

 

临近学期末,顺势介绍一些年画的历史,再布置颜色鲜亮、人物传神的年画动画制作任务,既表达出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也寄托着孩子们祈求幸福、驱灾避邪的美好心愿,使他们在掌握新兴技术的同时自主接受传统文化浸润。“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学者杜威提倡的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伴随着咚咚锵锵的民间弦乐,屏幕里年画小人活生生地动起来了,孩子们真是乐不可支。组内改进后再进行组间分享争辩,评出班级最棒的作品进行展示及资源共享。学生在自主设计、制作、互评、完善、展示的完整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艰辛,更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迸发出新生命的精彩与震撼。

 

结论及建议


通过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学习传统文化之妙和应用传统文化之乐将传统文化与信息科技课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无论技术多么发达,传统文化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对优秀人格的塑造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武装进我们的头脑,才能形成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哲学观念和文化素养。先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埃德加·富尔也在《学会生存》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界的流行口号。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完全依靠老师手拉手领着,我们教师有必要为孩子们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开展全方位多阶段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好奇心,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浩瀚的艺术典籍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和智慧的养分,返本开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新一代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美的文化使者。


参考文献:

[1]陈云兴:《语文课应有文化底蕴》,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177-178.

[2]齐建芳:《学科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0-209.

[3]张劲锋:《交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78-84.

[4]海德超:《对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传统文化解读》,《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7-8):29.

[5]包永恩:《信息科技书写传统文化之魅力京剧脸谱赏析》,《中国信息科技教育》,2009(1):67-69.

[6]卜振强:《掀起课堂小高潮的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49.

[7]郭舒婷:《信息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10-15.


图片



(本文为“海淀区2024年传统文化教育征文”一等奖获奖文章)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