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丹:突出“生态·智慧”,创设符合中学生特点的校园志愿服务体系

时间:2025-07-14 浏览:3

作者:敖雪丹(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校长)

图片

敖雪丹校长


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现实表现,核心是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从实践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视域下中学生劳动教育具体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提升其劳动素养,设计出一套适应中学生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及其较完善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主题设计突出“生态▪智慧”



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查阅,参阅相关劳动教育指导书籍和文献资料,分别从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次,进一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初步确定与劳动素养相应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形式、构建《“生态·智慧”绿色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策略及评价指标、成果展示形式和方法。在以往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智慧”,依据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特点,从以往的一个“节能减排”项目主题进阶出“低碳生活”“绿化校园”“人文校园”三个项目主题,每个主题下子任务并行,进行组织架构。


具体的项目内容安排如下:


图片



志愿服务成校园风尚



经过五年的课题研究,目前,校园中每天、每个角落都有学生志愿者工作的身影。学生志愿者在校园中以文明行为示范引领全校同学。


一是“校园志愿者日”成品牌,“校园志愿者”成校园风尚。每年10月16日的“校园志愿者日”已经成为学校的劳动特色活动日,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校园纪念日之一。校园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壮大,由开始的不足70人发展到今天的300余人。学校为志愿者定制专用的红色马甲,彰显志愿者的身份的同时,也便于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在自律和他律中,志愿者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图片


二是建立阶梯型志愿者校本培训机制,创建菜单制校园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从新生进校开始,课题组成员会对学生依次通过班级志愿服务岗培训、校园志愿者服务项目培训,“老带新”项目组内实践培训等方式,让新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从陌生到熟悉、从感知到理性认识,沿梯而上,不断增强对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的认识。课题组数次修订《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学生志愿服务性劳动指导手册》,作为培训新志愿者的校本资料;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校内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清单,由开始仅有2-3项服务项目扩展为如今十余项覆盖校园校外的服务项目,并不断深入丰富其内容。


三是志愿者自主管理服务项目,特色服务项目成果显著。学生志愿者自主设计劳动具体任务,并进行项目自治,规范自我管理。


兔舍维护项目组成员将校园兔宠成“公主”。在学校的支持下,项目组学生在校园中建立起兔舍,向征集“海选”兔子的名字,设计兔子的名牌,开辟萌兔乐园。每天精心为小兔子们清理兔舍和积极募集兔粮和新鲜蔬菜,如今兔子数量已由开始的单一品种仅3-5只,发展为5种30多只,成为全校师生的团宠。


植物栽培组成员建校内栽培基地,学习栽培技术,连创佳绩。植物栽培项目组的高中学生在校内开辟“凌云园”栽培航天花果类植物;初中学生开辟“乐耕园”栽培中草药植物。在老师的指导下研发印制《植物栽培手册》,固化植物栽培的成果。项目组学生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中粮智慧农场提取花青素;在北京教学植物园内学习月季花的人工授粉技术等。此项目组很多学生在参与市区的植物栽培比赛、叶贴画比赛、自然笔记比赛、食育比赛中连年获奖,学校也多次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组织奖、成为首批“十佳食育学校”。


图片


校园文化组成员创造校园吉祥物。以校园兔为原型,校园文化组成员经过不断尝试,成功创造出我校的卡通吉祥物——萌兔花花,其造型憨态可掬,又具时尚感,深受师生们喜爱。现由学校印制在布袋等用具上,成为我校的特有文创产品。


操场维护组为失物寻家,爱心暖校园。操场维护组成员及时将操场上捡到的学生衣物、用具、球类送还给失主,被全校师生称为“最温暖的人”。


在不同服务项目的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食堂就餐更加文明有序、校园环境更加整洁、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校园中充满崇德尚善的良好风气。校园志愿服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中处处生机勃勃。


四是多元评价反映劳动过程,数字化评价体现劳动素养。经过课题研究,评价方式从单纯评价学生的参与劳动出勤情况发展到多元评价。课题组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与“志愿北京”平台相结合,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