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鸥:传统璀璨 创新绽放——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课程实践探索

时间:2025-07-09 浏览:0

作者:李梓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


非遗,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载体。现在,很多非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守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呢?在此基础上,我校进行了如下探索:

 



背景分析

 

2022年《劳动课程标准》中高年段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明确指出,根据劳动需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说明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传统工艺劳动的智慧,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我校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秉承“求实”“丰实”“茁实”的人实劳动教育三级课程理念,沿着纵向进阶的学段线,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框架,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京版《劳动技术》教材,在主题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水平、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在不断丰盈的劳动体验中实现劳动认知的连续提升,助力学生劳动素养得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完整发展,为人实少年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




主题描述

 

本主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利用纸模服装为载体,唤醒非遗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形式即打破以往的迷你版纸模型服装制作形式,转变为真人纸模服装的设计制作并着装进行动态展示。深挖非遗文化的种类及内涵,充分借助纸工单元的技术基础知识,解读不同类型非遗元素与纸模服装的融合技法。重视中国传统元素与服装设计融合的时代背景,以服装中渗透的传统元素,打造出更为宏观的视觉效果,这样既保持了经典的深远意境,又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对经典的理解,真正意义上延伸出时代性意义与精神传承的力量。这将有助于改变学生求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高阶思维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学生以往在劳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而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往往缺少了独特的建设。因此,我时常思考:如何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技术态度和技术情感,使其有兴趣参与并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在本次活动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解决问题


1

观看视频,聚焦问题


①视频中的服装是用哪种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非遗元素?

 

生:这些服装是用各式各样的纸做的......

 

生:我发现的非遗文化有京剧、掐丝、剪纸......

 

②继续追问:视频中的服装展示为什么叫“新生”?

 

生:我觉得视频中的同学用魔法棒叫醒沉睡中的人,像在唤醒沉睡的非遗文化。

 

师:你分析得很有深度,的确,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意义深远。

 

③提出需求:

 

本节课老师就邀请同学们一起成为非遗纸模服装设计师,共同传承、展示中国古老璀璨的传统文化。

 

④引出课题:

 

【板书:非遗服装设计技法】

 

【设计意图】播放创意纸模服装秀视频,聚焦本课中心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技术指导,解决问题


技术指导: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纸模服装的设计?

 

观察分析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设计方法。

 

第一种:形式语言的替换

 

图片

 

生1:青花瓷瓶上的图案,可以绘制到衣服的领子、袖口、腰部的位置。

 

继续引导:绘制的位置是否可以有更多变化?

 

生2:可以结合我们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位置。


第二种:解构重组

 

图片


引导:再来看看第二张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生1:模仿不同青花瓷器的外形。

 

继续引导:在哪里能找到第二个瓷碗的变形呢?

 

生2:肩部的设计。

 

这种优化器皿的结构或将不同的外形进行重新组合,也可以创造富有新意的设计。

 

【板书:造型、解构重组】

 

第三种:派生写意

 

图片


将图案与造型的技法综合,关注部分细节刻画,就形成了第三种方法:派生写意,这种设计对提升作品整体效果很有帮助。

 

【板书:综合、派生写意】

 

展示教师作品,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①引导:来看看老师的作品用了哪种设计技法?元素是否适宜?

 

生:第二种解构重组,纹样、放置位置效果都不错。

 

②继续引导:接下来我们来给这件衣服来个变装秀,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对比同一件服装前后变化。

 

图片
图片


③提出疑问:大家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否可行?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分享:

 

生1:我们认为效果不好,颜色不协调,可以利用渐变的效果减少色彩的对比。

 

生2:我们组觉得颜色搭配是可以的,我联想到男士礼服的搭配就是这样的。

 

生3:单放一种元素效果没有问题,但是两种元素放在一起颜色上非常不协调,没有整体感。

 

师:大家的发现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时颜色和元素种类不能太多,避免大量元素堆砌,以免影响整体效果。

 

④发散思考:刚才除了青花瓷,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纸模服装的设计?

 

生1:我们想选择广东醒狮作为设计元素。

 

生2:我们组想选择皮影,因为皮影的人物生动有趣,可以为衣服添加上别样的风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技术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探究非遗元素与服装设计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通过变装秀演示检验学生对技法的掌握情况,并重点提示设计时的易错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突破设计中的重难点。

 

3

技术实践,绘制图例



(1)分享窍门

 

为了更快更好地呈现我们的设计,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实用的小窍门——现场演示服装参考图例使用方法,并说明能力任务难度。

 

图片

 

2.出示任务

 

①确定本组模特,选择一种非遗文化作为设计元素。



②依据学习单内容提示及本组需求,任选下面一项任务完成设计效果图的绘制。


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抽拉式服装参考图例的形式,更加直观帮助学生轻松完成非遗纸模服装设计效果图绘制,结合学生需求分层设计挑战任务,突破教学难点,学习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4

技术交流,展示评价


图片


 投影展示各小组设计效果图,三个小组代表分别进行作品设计介绍:

 

组1:我们选择的元素为京剧,技法是形式语言替换和派生写意。

 

教师追问:为什么选择现代的服装而不是古装呢?

 

生:我们认为非遗文化并没有过时,可以用现代的服装表现。

 

点评:非常认同你们小组的观点,非遗文化可以以很时尚的样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组2:我们小组选择的非遗主题是剪纸,运用的设计方法为派生写意,我们选择了锦鲤和老虎两种纹样,上衣和裤子都选择了锦鲤寓意年年有余,头饰是一只老虎,希望我们的祖国和非遗文化虎虎生威。

 

点评:此处应有掌声,为有家国情怀的人实好少年点赞!后续可以关注颜色的上下衔接,效果会更好。

 

组3:我们组选择的元素为广东醒狮,所用技法为解构重组,我们将狮头放置于服装胸部,以体现广东醒狮的威风。

 

点评:整体效果非常好,希望在后续制作时将狮头以立体的形式呈现。

 

引导发现:


①对比两张作品,哪张显得模特身材更修长?

 

②原因是什么?

 

图片

 

学生观察回答:

 

生1:右边的效果更好,显得模特很高。

 

生2:腰线比较高,拉伸了腿部的比例。

 

教师小结:服装设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加工,更是我们优化人体比例,提升视觉美感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更多非遗文化与服装完美融合的方法,并分析得出人体比例和设计比例之间的关系;保持劳动热情,课后继续开展作品优化研究活动,感受中国人的智慧,乐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反思与讨论

 

本次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梳理非遗文化与纸模服装融合的方法,感悟经典,积淀文化底蕴。在创新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巧妙打破学科的界限,借助抽拉式服装样式学具和学习单分层设置任务难度,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设计效果图的绘制,让思维过程有迹可循,在方案不断优化完善中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感受文化传承的快乐,并创造出更多与众不同的作品。

 

课后,同学们的劳动热情依然高涨,主动将本组作品进行了修改、完善,很多同学找到教师过稿,真正激发了大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及参与欲望,爱上经典并乐于传承经典。(下图为部分小组效果图修改前后对比)

 

图片
图片


特别为之感动的是广东醒狮组的同学,在老师点评和建议后,课下进行持续探究,不仅细致修改了设计效果图,还深入对比不同纸材料的特性,运用皱纹纸、纸盘、彩色卡纸等材料制作了立体醒狮模型,高度复刻和还原了这项非遗文化的精髓,使其具备新的时代要素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通过此次活动,我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继承,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和学科特点,不断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信息科技学科技术,构建电子版服装模型库,还可以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将学生设计的效果图直接投影到学生身上,更加直观地感受设计效果,提升展示效果的同时明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佳平、吕骞:《如何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二十大报告这样表述》,《人民网》,2022(10):3-4.

[2]杨威、刘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论断的理论视阈与思想维度》,《学术论坛》,2016(9).

[3]黄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8):18-20.

[4]徐慧玲:《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西部皮革》,2022,44(04):62-64.

[5]孙旭光:《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纺织报告》,2021,40(11):71-72. 


(本文为“海淀区2024年传统文化教育征文”一等奖获奖文章)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