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梁艳:悟靖节之志,品隐逸之情——陶渊明单元教学设计
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语文工作室成员 梁艳 前 言: 古代诗歌教学的单元重构,立足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教学实践,勾连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歌作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篇目为基本内容,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为组织中心,打破原有的单元,重构出由大家类作品组成的“诗词人格”和由题材类别组成的“诗词风景”两大文化主题单元,意在更好地挖掘古诗作品的文化价值,为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诗歌知识和鉴赏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 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文人之祖,他不仅在诗词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不染尘杂的隐逸世界,同时也亲自实践着自己的归隐,他从实践到精神层面都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塑造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这样一位文学大家,他自身的文学价值及他呈现的隐逸姿态,则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考量。专题教学则是我们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途径。 一 一、总体构想 陶渊明专题教学设计的构建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对陶渊明诗文教学的教材分析。从高一到高二的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总共选了三首陶渊明的诗,主要是必修二《归园田居》,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杂诗(其二)》。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品诗达到品人。教材所选择的三篇诗作,从学习的时间安排上看,横跨了高一到高二两个年级,从选修到必修,重新编排这些诗歌的学习体系,让学习更集中、内容更系统。 第二,对陶渊明诗文教学价值的发现。陶渊明诗文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他作为古代士大夫,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对士大夫精神家园的建构和所经历的矛盾挣扎,则是被后世文人诉说不尽的关键。陶渊明所经历的心灵挣扎,使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找到同感;他所构建的桃花源,更是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归宿。与其说是“千古隐逸之祖”,不如说是“千古知音一靖节”,陶渊明诗文的价值体现在他的文化价值上。陶渊明作为古代知识分子,身处乱世,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如何选择?他在选择中所经历的挣扎是源于什么?他在归隐中所建构的闲适安逸的桃花源,除了是对田园风光的文字记录描述外,还隐含了他怎样的理想志趣?“归隐”的含义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淡泊名利的放弃以外,他在理想国中又在坚守什么?所以,我们对于陶渊明诗文的价值定位应该从归隐进入,并从归隐而出,归向的是田园生活,但隐去的是自己理想志趣的坚守。这个是我们在教学目标中需要明确的关键点,也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有赖于诗歌学习体系的重新构建和编排。 第三,对学情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在以往零碎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陶渊明的认知过于标签化,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难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更深层更系统的认知层面。所以,为了让学生打破简单化、零碎化的学习,我们需要对陶渊明的教学进行三个层面的改变:材料要丰富、分析要深入、思想要深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陶渊明专题学习的主题——“陶渊明的‘志’和隐逸姿态”,目标是通过对陶渊明“志”的解读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矛盾心态,也就是他归向田园,却隐去了自己的“志”,“志”的解读则是我们全面立体理解陶渊明的关键点,而借此来理解隐逸文人的心态呈现,或者是姿态呈现。而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重构单元教学设计,整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种诗歌鉴赏方法,突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采取讨论法、诵读法、讲授法等多种课型,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即文本细读的能力、信息筛选归纳的能力、深刻而全面的思维能力。 二 内容组成 (一)初中教材:《桃花源记》 (二)高中必修:《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 (三)高中选修:《杂诗(其二)》 (四)补充篇目:《拟古》《咏荆轲》《乞食》《感士不遇赋》《咏贫士七首》《饮酒(其二)》 (五)推荐阅读: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普及读物《陶渊明传》、《文史知识》上的两篇文章《也谈陶渊明的读书》和《古代文人的归宿:从屈原到陶渊明》 三 教学目标 通过对陶渊明“志”的解读,探究陶渊明的仕隐的矛盾心态,也就是他归向田园,却隐去了自己的“志”,“志”的解读则是我们全面立体理解陶渊明的关键点,而借此来理解隐逸文人的心态呈现,或者是姿态呈现。 四 教案计划 教学进程分两个时段,共5课时,具体计划如下表: 五 教学实施 第一时段:知人品诗,4课时。 第1课时 1.内容:陶渊明的形象建构——千古隐逸之祖。 2.目标:从《桃花源记》来谈陶渊明的理想国,从《归园田居》来谈理想国背后所隐藏的归隐心态。从世俗中来,归向田园,舍去了世俗的名利争斗,得到了田园的闲静。 3.教学环节: (1)走进陶渊明的归隐世界。这一课时主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陶渊明“隐逸之祖”的印象,从陶渊明的理想国说起,让学生体会陶渊明之所以要写描述这样一个理想国,是因为他内心所向往的归隐,是他的价值选择,是他的得失心的体现。 (2)再次走近陶渊明。给学生下发资料,资料内容主要是萧统的《陶渊明传》及补充的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第2课时 1.内容:从《杂诗(其二)》看陶渊明的“志”。 2.目标:解读陶渊明归隐背后“志”的内涵。 3.教学环节: (1)由陶渊明的“悲”而入。第1课时大家对于陶渊明的印象被强大的归隐占据,被归隐后的畅快舒适所占据,似乎大家熟悉的陶渊明就是一个每天过着幽静生活的闲人。第2课时所学习的这首《杂诗》却是一个满心愁苦的形象,对于这首诗我们则从学生所不熟悉的陶渊明形象而入,从陶渊明的悲愁而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把“悲”的内涵引向深入。《杂诗(其二)》的情感基调就是“悲”,当我们已经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后,就顺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继续探讨陶渊明在诗歌中悲伤的内容是什么,从文本中寻找,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从诗歌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3)以“志”的内涵探讨和总结来结束整堂课。因为这首诗歌没有特别大的阅读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体会陶渊明的“志”,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这部分资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史学资料,包括《陶渊明传》,陶渊明所处时代的相关史料,陶渊明出仕所辅佐之人的相关史料,这些资料的提供,主要遵循的是“知人论世”的文学理论。另一部分是陶渊明的诗文资料,包括我们推荐资料里的那些诗文,主要有《拟古》《咏荆轲》《乞食》《感士不遇赋》《咏贫士七首》《饮酒(其二)》,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诗文的分析中解读陶渊明的“志”,最后让学生总结,归隐并非陶渊明真正的“志”,陶渊明真正的“志”应该是“守善从真,大济天下”的“壮志”,而归隐只是诗人的被迫选择,所以作者归向了田园,却隐去了真正的“志”。这一节课有关“志”的探讨,是我们解读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关键点,也是学生理解陶渊明的深入点。 这一课是关键的一课,重点放在体会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愁之情,难点则放在体悟陶渊明诗歌中的“志”的内涵,重点是由情景关系引发而来,体会作者所借之景是什么,并感受所抒之情是什么。难点主要是由重点而引发出来的,即陶渊明所抒之情背后的内涵探讨,他所悲伤的是什么,在内涵探讨的过程中涉及到对陶渊明“志”的解读。 第3、4课时 1.内容:学习《归去来兮辞》。 2.目标:深入体会诗文中所体现的仕隐矛盾冲突,建构陶渊明的隐者姿态。 第二时段:专题研讨,2课时。 第5课时 1.内容:资料拓展——我眼中的陶渊明。 2.目标:介绍前人和今人眼中的陶渊明,并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我眼中的陶渊明。 3.教学环节:本课时主要包括介绍和评价两个环节。介绍前人和今人眼中的陶渊明,然后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你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是PPT形式,也可以是小文章的形式,或者是诗歌的形式,用以表现你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以小组的形式来实现,每个小组自由谈论,选择一个关键词来做专题发言,围绕关键词展开,然后每个小组要对其他小组的关键词进行评论。 第6课时 1.内容:探讨中国隐逸文化。 2.目标:深刻理解隐逸文化的内涵。 3.探讨题目: (1)陶渊明隐逸思想的价值 (2)中国古代隐逸的类型及特点 (3)中国隐逸文人的矛盾心态 (4)中国隐逸文人的“志向”追求 (5)隐逸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专题探讨:四人一组,先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进行展示。 六 教学反思 (一)通过专题教学来全面深入立体地了解士大夫的思想和心态。陶渊明不仅是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人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层面上的一个重要代表。对于陶渊明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我们对于他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史的层面上,而应深入探讨隐藏在他背后的隐逸文化现象。本专题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有利于学生对于陶渊明形成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中国隐逸文化的一种探寻。 (二)合理适度地使用资料,让学生学会解读资料,筛选信息。对于这样充满了学术探究的专题教学课,如果让深刻难懂的学术问题变为深入浅出的高中语文课,让学生接受并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是学习好本专题的关键。 (三)基于问题来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是基于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问题的选择,则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筛选和定位,只有进行了筛选和定位以后,我们才能寻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这样的思路去备课,也是老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工作室简介 主持人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语文学科组长、导师,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著有《王建稳讲语文》。 王建稳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7月,是海淀区语文学科基地、八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学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本文来源于梁艳《悟靖节之志,品隐逸之情——陶渊明单元教学设计》一文,部分内容有删减)
供稿:敬德书院